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患病影响 > 太行风情的长幅画卷人民资讯

太行风情的长幅画卷人民资讯



□周俊芳

《太行风云》是期颐老人刘江在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创作的一部长篇小说,描写了太行山一个村庄的变迁,从热火朝天的抗战风云,到农业合作化的激荡生活,如同一幅乡情浓郁的山水画。在波澜壮阔的时代背景下,质朴生动的人物,诙谐有趣的语言,呈现出妙趣横生的生活场景。至今读来,仍有滋有味,仿若身临其境。

一开篇,就有一段描写:七里铺山高,见太阳晚,这倒也是事实,可是有些人说得也有点过分,说是七里铺两山夹个沟,那里人们的脑袋都叫山给夹扁了。也有人说,七里铺是烧松柴点松灯,男女老少走出来,黑眉焦脸都像老灶君,有闺女也不往七里铺嫁……

在莽莽苍苍的太行山脉,有无数个这样普普通通的小山村。他们是太行山革命风云的一个缩影,生活着受到革命浪潮的冲击,不断觉醒的人民群众。生于斯长于斯的刘江,不愧为“山药蛋派”的代表作家,其创作深植于浓郁的乡土气息之中,反映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百态人生,在社会变迁带来的各种矛盾中,着力塑造出各种立体丰满的人物形象。

有句俗语,脑袋被门缝夹了,来讽刺人脑子不清楚。但在作者笔下,人的脑袋是“叫山给夹扁了”。读到这里,忍俊不禁,眼前下意识出现了两座山紧紧挨在一起的画面,自嘲中带着几分冷幽默,印象格外深刻。寥寥数语,书中故事主要发生地——七里铺的自然环境,就像被几笔勾勒出轮廓,立体清晰,一目了然。

生于年的刘江老人,青春岁月都是在太行山革命根据地度过的,一生著述余万言,几乎都是书写太行历史人物和故事。洋洋洒洒三四十万字的《太行风云》,是其中的经典之作。

作为新闻界的老前辈,刘江经历过抗战时期的反“扫荡”,目睹过左权将军牺牲的情景,见证过《胜利报》、《晋冀豫日报》、华北《新华日报》、陕北新华广播电台的变迁……

新中国成立后,刘江先后担任《太原日报》总编辑、山西人民广播电台台长兼总编辑等职务,业务、政务都很繁忙,但太行山的烽火岁月在脑海中挥之不去。

年,赵树理从北京归来,在一次座谈时,刘江谈了创作一部描写太行革命风云的长篇小说的想法,受到赵树理的鼓励。于是,为了向新中国成立十周年国庆献礼,刘江利用一切休息时间开始伏案创作。年,长篇革命历史小说《太行风云》由作家出版社出版。

山西老一辈的作家,受赵树理影响至深,除了创作理念和题材等,在语言的运用方面,也同样如此。刘江的创作,尤其是小说创作,在文字表达上,也延续了赵树理在语言上的风格。

《太行风云》运用了大量的歇后语,别具风格,读来充满生活气息和地域特色。例如,“姜太公在此,没有你们的位位。在这里除了双婶子,不敢说,老字辈就选我了,你的道行可还差得远哪。”就对应了歇后语:姜太公在此——诸神退位;“老九来成慢说细道给海云说:‘和财主门里攀亲戚,就是这个,只要他闺女待见咱的人,要让我看,这是老鼠拉秤锤,就是要盗铁(倒贴)哩。’”对应着歇后语:老鼠拉秤锤——盗铁(倒贴);“赵庆裕在大柳树下站起来,摸摸光溜溜的秃脑袋,亮开他钻耳朵蛐蜒的尖嗓门儿说:‘打日本,这是个爱国的事情,就用不着多费口舌。让我说,咱满打满算起来,朝廷爷吃煎饼——均(君)摊好了。’”对应着歇后语:朝廷爷吃煎饼——均(君)摊;“海生红扑扑的脸蛋一面笑,手指金山说:‘你是王阁老梦见臣造反,尽是替寡人担忧嘛。’”对应着歇后语:王阁老梦见臣造反——替寡人担忧。

除了大量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歇后语,书中很多精彩语句,既带着哲理,至今仍是时常会用到的谚语、俚语。例如,“这不要紧,人常说,不怕慢,全怕站,不走弯路就好办。”“世道就是这么个世道,发财的,出租放账越发财,倒运的,吃了上顿没下顿越倒运。真是越热越出汗,越冷越打颤。”

语言,是所有写作的基础工具,也是最易形成创作风格的载体。生于太行之巅和顺县的刘江,自带着对故乡山庄的熟稔,山川河流、人物风俗、语言特色等,都是俯拾皆是,信手拈来。

《太行风云》之外,刘江还著有长篇小说《剑》《韶华时代》《烽火摇篮曲》《太行飞虎队》,评论《傅山书法艺术研究》,电视剧本《虎啸太行》(合作)、《钟鼓词集》,长篇报告文学《一滴水中看太阳》等。

年国庆前夕,为褒扬老一辈作家为新中国文学事业作出的贡献,表达对老一辈作家的崇高敬意,激励年轻作家增强文学事业心,中国作家协会向从事文学创作70年的中国作家协会会员颁发荣誉证书。以刘江为代表的7位山西老作家获此殊荣。

面对赞誉,现年岁的刘江老人坦言:“我就是人民中的一分子”。毫无疑问,《太行风云》就是刘江回报故乡太行山的一份礼物,也是他来自人民当中的一个绝好明证。

本文来源:晋中日报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gr.com/hbyx/20474.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