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相关医院 > 赵本山一幅字卖200万,到底是真材实料还
赵本山一幅字卖200万,到底是真材实料还
说起赵本山,恐怕国内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在舞台上,赵本山用他改良后的二人转,融入人情世故、加入新鲜元素,迎合时代热潮,为我们奉上了一台又一台幽默精彩的小品演出,给我们带来了无尽的欢笑和轻松。
作为“笑星”,赵本山没有明星架子,不耍大牌,不装高格,实在,朴素,接地气。作家余秋雨就很欣赏他,称其为“人民的艺术家”。艺术取材于生活,艺术也服务于生活中的老百姓。回忆起赵本山小品里一句句经典台词和逗趣的表情声调、肢体语言,那独有的“赵氏幽默”,向我们证明:赵本山和他的小品,是生长在土地上,离我们最近的艺术。
但你可曾想过:通俗艺术与风雅的书法相遇,会有什么化合反应?如果一个所谓抽科打诨的小品演员苦练书法,那么,这究竟是卖弄风雅还是附庸风雅?
赵本山就这样做了。但以上两者均无法形容他,他本身就可以是风雅。
赵本山练书法,还要归功于他曾经得过的那场重病。当时医院。在医护人员精心照料下,他的疾病也算有所缓解。住院的日子里,穿着病号服,整天在一亩三分地打转转,既不能继续创作表演小品段子,也无法自由自在穿梭在外面车水人流中,寂寞无聊的赵本山就想起了练习写字。其实,
.之前他已经有10年的练习经历。对于早已喜欢写毛笔字并且有一定基础的他来说,住院这段时间,更为清净无杂,无事一身轻的他练起书法入了定,进步也是很快。书法,本就是修身养性的传统艺术。字写得好的人,大多也心情恬适,清心寡欲,平和淡然,可能正是难得的这份心态,一边苦练书法的赵本山,一边身体也是恢复得越来越好。的确,艺术可以有治愈作用,躯体疾病有时可以借助艺术疗法收到意想不到的益处。当赵本山技艺精湛之时,也正是他痊愈出院之际。
赵本山写过稀稀疏疏的几个大字,《马到成功》呀,《道法自然》呀,《厚德载物》呀……他写的大字,苍劲有力,笔画疏朗,气势还是挺恢宏的;有人觉得书法是很严肃的艺术,也比较吃功夫,不是随便一个明星玩玩闹闹就可以轻松跨界驾驭得了的,更有细心眼尖者发现:演艺明星所书写的字,大都是简简单单的几个字的作品,揣测是有针对性地苦练几个字而已,一旦写那种全篇数量众多的小字,就会露怯了。但是,赵本山确实也写过整篇整篇千古名文的书法作品,在那些作品里,字变小了,量变多了,多出来好多东西,包括字与字之间的一致协调性了,行距间距的分布均匀了,字与其诗篇特色的毫无违和了……难度上去了,但他的作品仍然是独具另一番风格:字体俊秀,整洁利落,诗情雅致,整体看上去颇为温和与舒服,水准依然很不错。这足以打破坊间对明星艺术修养和刻苦的质疑,事实活生生地说明了:艺术,是相通的。何必低估本身就是艺术从业者的明星呢?
赵本山几乎每一幅书法作品,落款都有印章。有其名字雅号印,也有其人头像印,都规规矩矩、工工整整地印刻在纸卷之上,非常庄重正式。可见,赵本山大叔是认真的,动了真格的。讲真,这可不是挂脚一将的玩票呀。
赵本山练习书法一度入了迷,大半夜不睡觉痴迷其中。写的字,张张幅幅堆起来,也是像山一样厚了。如果不是漫长的热爱、勤奋与坚持不懈,又怎么可能写出水准不低的字呢?据说,半夜练书法,反倒治好了他的失眠症。应该说,赵本山爱艺术,艺术也同样爱他。艺术成了他的一个良医,治愈了他的那么多疾患,着实待他不薄呀。
那么市场反响呢?他的《厚德载物》拍卖出5.8万元,可谓一字千金;成龙60大寿宴会上,赵本山挥墨写就的《心经》,被他大方地作为寿礼送给好友成龙。成龙深受感动,对其墨迹更是赞不绝口,立刻将这幅作品展示给现场的好友们,一句话,“倍有面子!”不久,成龙委托著名主持人曾志伟和鲁豫作为司仪,将这幅作品拍卖,一路走高,最后叫价到万元成交,其款项全部用于慈善。可见,收藏业内人士也是很肯定赵本山的书法水平的。因为练习书法而身心皆健康的赵本山,就这样由成龙拍板,间接地把自己的艺术结晶反哺社会,扶弱济贫,奉献出自己的责任与爱心了。
但有很多观众感到不甚公平,他们认为书法是安静清淡的,甚至可以说是寂寞的。练习书法,意味着远离喧闹与媚俗,摒弃浮华与名利,不沾染一点俗气和铜臭,以及社会潜规则。从古代看,许多大书法家像米芾,王羲之,往往更是淡泊名利,与追捧和炒作不沾一点关系,而且他们往往是用尽了毕生的精力,有的还在终生的穷困潦倒中,创作了流传千古的名作。而反观赵本山书法的价格,是否有名人效应和粉丝经济学的炒作之嫌?也就是说,赵本山如果不是一个家喻户晓的名人,他的书法作品根本不值这个高价。有这样想法情有可原,毕竟赵本山确实早已经红透全中国,而且水准再好,自然也无法与王羲之之大家相提并论。
但是,回到艺术本身,艺术无定法,亦无一定之规。艺术品市场也是如此。艺术本身就是自由多元的,艺术之间有不同,但不同只是不同,不同不是高下。也许,在阳春白雪的殿堂之高,有人欣赏王羲之《兰亭集序》,但对于更多单纯喜欢书法的爱好者,也许觉得日常生活茶余饭后,赵本山的《心经》看着更舒服惬意,你说桥头东骊歌四起真好听,我觉得桥头西锣鼓喧天也挺喜庆。即便说得再透:我看这幅字写的不错,挺有意思。问句谁写的?答曰:赵氏本山,演小品那个。啥?他?再回头看那字:除了字本身不错,还浮现了赵本山“卖拐”的可笑样儿,情不自禁就笑了。转过头对着家里正写字的小孙女进行临场教育:“瞧瞧,看看这么好的字,知道谁写的嘛?是电视上你那个装老婆儿的赵本山爷爷!”小女孩惊呆了,然后也笑了,心里想:写不好字的演员就编不了好小品。不会点琴棋书画的学霸就不是好孙女!小女孩不笑了,从此更加努力了。
好么?好!够了么?够了!万值么?肯定值!
做一个名人,难!做一个一辈子的名人,难!做一个老百姓喜欢的一辈子的名人,难!做一个会写书法的一辈子受老百姓喜欢的名人,难!
艺术假名又何妨呢?毕竟,诸事繁杂、一身老病、处在鲜花与掌声的聚光灯下,还能心无旁骛专心致志安安静静写上一笔好字的赵本山,难!(非艰难,是难得也。)
他外号“一只眼”,画作价值曾远超齐白石和张大千,如今无人问津
拾荒老人本是美术老师,苦练画画50年,被批水平不足,不可入美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