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预防治疗 > 叮情人节这儿有一份提升幸福感的神秘

叮情人节这儿有一份提升幸福感的神秘



春节+情人节快乐哦!

年的春节和情人节都有点特殊,不少人摇身一变,变成时兴的“原年人”(原年人是指受疫情影响,响应国家号召,减少人员迁徙流动,选择就地过年的人群)。有些人开始失落感慨,怀念故乡浓浓的年味儿,怀念大年三十的欢腾和走亲访友的热闹,怀念游花街放灯祈福贴对联的传统仪式,自觉现在的新年没了“内味儿”,日子没了“趣儿”......

还有一些朋友,因为不能回家,可能面临一个“没有情人的情人节”,美酒鲜花的约会只能换成视频传情,让彼此都少了庆祝的兴致……

可是,还有一些可爱的网友,则表示:互联网时代,和今年这个特殊的全民“原年人”疫情时期,新年的仪式虽然不及传统那么热气腾腾,但它衍生出的新变化也能够让我们欢欣…..

不能回故乡探望爸妈,和他们一起集市逛吃采买,但是满载孝心的“快递式年货”已经早早到了家,即便爸妈收到礼物时浑身上下都在“抗拒”,“家里啥都有啊,买了浪费呀”,但还是忍不住到处跟大姑大姨“炫耀”,“这衣服,我闺女给买的!好看吧!”

不能享受和儿时伙伴东南西北侃大山的酣畅,但多了和天南海北伙伴们互换卡片集五福的乐趣,即便知道集到最后只有一块三毛八,但还是怀揣自己是最强锦鲤的希冀,毕竟,“薅羊毛”的乐趣,你懂的!

虽然大年三十的晚上过年不能全家围坐观看春晚,但是不约而同的蹲点抢红包成了新的全民迎新纳福之礼,即便知道红包里可能也就只有两块一,但总担心不去抢会错过一个亿。

虽然初一早上的走亲串门拜年是个奢望,但是云端聚会、网络拜年成了众人眼中的新时尚。隔着屏幕,看着亲人的笑脸,虽然咫尺天涯,但是这份记挂还是放不下。

瞧瞧,新时代,新潮多样、自创自嗨的新仪式,也让春节的贺岁年味儿、仪式感满满当当。

为什么传统仪式能够源远流长,为什么人们乐此不疲地创造各种各样的欢乐仪式,为什么参与到这些仪式里,我们才会觉得新年有味、日子有趣呢?其实呀,仪式的形成跟我们的心理过程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

情感体验是形成仪式的直接驱动力。也就是说,情绪,不管是积极情绪还是消极情绪,都会对仪式行为的形成产生影响。负面情绪如不安或焦虑会促进个体参与仪式行为。19世纪,关于美拉尼西亚渔民行为的一项调查显示:当渔民在航海过程中遭遇恶劣天气时,他们就会较多地举行仪式;反之则较少甚至不会。而美国遭遇9.11恐怖袭击事件后,美国人的祷告仪式频率有显著提升。另外,正面情绪可以促使人们参与仪式。对于初次参与的仪式,可能会因为个体的兴趣和好奇心驱动;但对于再次参与的仪式,个体的积极情绪,如乐趣会使个体维护仪式,并增加再次参与的意愿。比如在科罗拉多流域的漂流的仪式调查中发现,超凡的情感体验(如兴奋感、愉悦感)是群体再次参与漂流仪式的驱动力。

而参与到仪式中,也可以让我们的情绪、情感有积极的体验。

仪式似强心稳心剂,可以抚慰情绪

仪式,最早多用于人类抵抗大自然灾害和超自然现象时的情景,帮助人类克服在认识世界时的“无助感”,具有进化的意义。如今的科学发现,仪式能激活个体大脑中的多巴胺奖励系统,从而抚慰焦虑不安情绪、激发愉快情绪。譬如,强迫症患者的典型症状是反复出现一些行为(即仪式化行为),可以弱化患者的焦虑情绪,而强行阻碍这些行为会增加患者的狂躁和不安。

仪式似提神醒脑方,可以恢复认知

仪式包含一系列非功能性的动作和无意义的行为,占据认知资源,

有助于转移个体注意力,比如,上课的“起立”能提醒学生分清上课下课的界限,提高注意力。而特定和程序性的行为动作,能够满足个体的秩序需求和控制感。因此,新的一年,来一次郑重的“加油,!”的打卡,会让你有重振旗鼓,从新出发的姿态和劲头哦!

仪式似积极的情感盛宴,促进人际和谐

仪式过程中统一的互动符号和成员的共享情感,能够使参与者结合在一起,拉近成员之间的人际距离和关系,增多积极的情感体验。比如,日常的握手仪式可以促进双方的合作意向、减少自利行为,从而使得谈判更容易达到双方共赢圆满的结果。在亲密关系中,亲密的仪式更是如此。电影《美丽人生》中,男主多圭一家被关进集中营后,多圭仍带着儿子冒着生命危险,用电台对妻子说:“公主,早安!”多么美好、打动人心的仪式啊!

很多人都知道对于“仪式感”这个词汇,最好的诠释是广为流传的《小王子》中的小王子与他驯养的狐狸之间的对话片段。

小王子:仪式是什么?

狐狸:这也是经常被遗忘的事情,它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对于这个把普通无奇的生活点滴转化成灵动仪式的故事角色,当属影片《小森林》的女主市子:酷暑当头的夏季,饮用自己制作的冰镇米酒;凉爽的秋天,用捡来的山核桃做一份香喷喷的核桃饭便当;阴雨连绵的季节就用火炉的余温烤制喷香软糯的面包。或是用掉落一地的果实洗净捣烂去籽,放糖煮干,冷却灌装,做成果酱,然后挑一个美好的清晨,坐在院子里,摆好一杯红茶,一瓶果酱,一盘吐司和一碗汤,用木勺将果酱慢慢地将吐司表面涂抹均匀,一本正经地对自己说“我开动了”,最后心满意足地咬上一口,笑出了声……是不是隔着屏幕,就可以想象得到这个很美、很幸福的画面?

在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做峰值体验,也就是说放在时间的维度上,是指在长长的一生中让你觉得深刻印象和有特殊记忆的那些时刻。峰值体验的幸福度非常高,而营造仪式感就有助于制造美好的瞬间体验和深刻的回忆片段。行为和体验都是可以精心“设计”、刻意“预谋”的。不信,你也可以试试。

新年到来,换上一条与新年登对的桌布,将原先的冷色系桌旗换成红色,摆上一盆美艳灵动的年宵花,让浓烈的新年氛围扑面而来;想念远方的父母时,邮寄一束鲜花,视频传授他们养护、照料的技术。日常的早晨,每天对着镜子中精神而能量满满的自己,轻道一句:早上好!周末为家人精心做上一桌营养可口的饭菜,把被单换上一种新的香氛味道;运动时,坚持到身体冒汗……完成一件预期目标,给自己一个奖励,买一个心仪已久的美物,鼓励也是一种甜甜的仪式感!新的一年,在日常里多一些亲吻、拥抱的仪式,不用顾忌“已经是老夫老妻”了,也不用想着“孩子大啦”,更不担心“他会不会不习惯“……相信仪式这个传递积极爱意、维护亲密的魔力盒。

德国作家洛蕾利斯写过一本书,叫《我们为什么需要仪式》。书里说:"有仪式感的人生,才使我们切切实实有了存在感。不是为他人留下什么印象,而是自己的心在真切地感知生命,充满热忱地面对生活。

用仪式感填充生活,就像在平淡无奇、日复一日单调重复的生活沙堆中埋入的一粒珍珠,体验找到珍珠时的峰值幸福,填平找寻珍珠过程中的焦灼低谷,让这些难忘瞬间镌刻在你的时间维度上,等失意的时候拿来品味。仪式感的意义就在于,用庄重认真的态度去对待生活里看似无趣的事情。用心即热爱,热爱即幸福。

有人说,仪式感可以帮助人对抗“死亡焦虑”,但我想,仪式感,可以为我们人生中一些重要时段,罩上美丽的童话色彩,也可以让我们在日常的繁琐、重复中体验到特别、与众不同的感受。

希望,我们都可以拥抱仪式感和幸福感的生活。当我们再去回答新年的年味怎么有点儿淡了?我们可以骄傲的说,那是因为日常的仪式感,让年味儿融进了寻常日子的每一天!

参考文献:

冉雅璇,卫海英,李清.心理学视角下的人类仪式:一种意义深远的重复动作.心理科学进展,.

图片:网络,侵删

作者简介

卢艳

公共卫生医师

中级心理治疗师

嘉定区精神卫生中心CDC分中心

您可以:

1.长按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gr.com/yfzl/183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