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饮食调养 > 山丹祁店村冬至的奇特习俗捣老爷

山丹祁店村冬至的奇特习俗捣老爷



  顺口溜曰:

  冬至节里忆当年,

  捣老爷捣出牛娃子饭!

  一口大锅作见证,

  民俗文化谱新篇。

  .12.21日是农历冬至节的前一天,下午3:30分开始,一场较为原生态的“捣老爷”活动在山丹县清泉镇祁店村拉开了序目。“捣老爷”的队伍从村里的乡愁大院出发,先去3里外的娘娘庙上香,后返回到村子里三户人家“捣老爷”。晚7时才返回乡愁大院,历时三个半小时。

  甘肃省张掖市所辖五县一区中除肃南外,均为汉族聚居县。历史上这些汉族聚居区自然条件和文化背景基本相同,其它县区过冬至节时并没有什么大的响动,仅是家人在一起简单吃顿饺子而已。但在山丹县,这里的百姓不知始于何时、出于何因来了个反其道而行之,把一个村子小聚的冬节演绎成了一个惊天动地、妙趣横生,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大节日。

(注:图中为年冬至买的第一口锅)

  根据山丹不同乡村老人们的叙述,旧时冬至前一天晚上,村子里一些“好事者”(文化活动爱好者)会带领一批男女老少们在锣鼓引导下,拿着摊耙(烧炕填燃料的工具)、破脸盆、木掀、扫帚等用得着又伤不了人的道具,逐户去“吵冬至”或“捣老爷”。这帮人中的核心人物是“老爷”,这“老爷”既非官老爷,也非体面的乡绅,而是有一定影响力和号召力、爱闹腾且家境较殷实的“冒似老爷”,年龄一般在50岁左右。“捣老爷”活动开始时,这位“老爷”由4位壮汉拉两条红布在人群中间隔出一似轿子的通道,供“老爷”一路上随锣鼓节奏或众人的吆喝声做乘轿或骑马表演的动作。这支狂喊乱吼的队伍所到之处姑娘或小媳妇们一怕那帮混小子出格的捣人举动,二怕听那些粗俗不堪入耳的混帐话,有的听风而逃或躲到别人家,胆子稍大点的有的藏在柜子里,有的躲进空粮仓里以躲避混小子们不怀好意的乱捣或用粗话欺负。

  这帮混小子跑到人家后院里捣起了狗。那只不知究里的狗被捣得一会儿咬他们的捣棒,一会儿缩进狗窝里不敢出来!

  这支狂野的队伍每到一家,这些人就在院子里敲敲打打,混小子们就和着锣鼓点高声喊叫:“嗷,嗷,冬至了,嗷,嗷不睡了”“捣!捣!捣捣捣,金银财宝往里捣,恶里恶嗦(脏物)往外捣”。他们进入主人家不同的房间或遇到不同的人还有不同的说作:遇到土炕时曰:“捣!捣!捣炕沿,炕上生出个狀元郎”;遇到姑娘时曰:“捣!捣!捣姑娘,姑娘找个如意郎”;他们甚至到后院里去捣,见到牛、马,大轱辘车甚至狗也要兴致盎然地捣一番,说出一句句奇奇怪怪令人捧腹大笑的词儿来。就这样反复闹腾直到主人家拿出或米或面或莱或肉或油或瓜子或钱甚至粮食也行。当有少数小气人家听到锣鼓声后熄灯装作不在家的样子时,锣鼓敲得就会更响,吆喝声也更加起劲,等那些小气鬼不得不装作刚被吵醒的样子,故意慢腾腾地出来送上一些食物后,“好事者”们才会离开。

  一般三、四十户的小村子全部闹完已经是夜里十点多了。这支狂欢的队伍精疲力竭时就聚集到了事先说好的大户人家。队伍中专门负责背着褡裢收米面、拿着筐子收菜肉、端着盆子收面食、提着油罐收清油的主儿们将那些乱七八糟的食材交给早已等候多时并烧好了水的妇女们,粮食则变卖成现金,现金则换成了烟酒……由于收集到的半成品面食都是些巧妇们精心制作的,所以有的做得像小虫蛹,有的像小蝌蚪,有的像小鱼,有的像小锅锅,更有大点的又像个小花牛犊,下到锅里格外显眼,所以人们就把这种大锅饭叫做“牛娃子饭”。关于“牛娃子饭”更深的来历,民间传说:一次,霍去病西征在山丹扎营时,只剩下了2头牛,由于人多肉少无法分配,霍将军说,那就将牛宰后肉切成小肉丁与面菜一齐下锅里供全体将士食用,但牛肚子却被伙夫偷吃了,为了逃避惩罚,伙夫们就发动众人将面食捏成了牛肚子的样子,吃饭时就连霍将军也分不清哪个是真的牛肚子哪个是假牛肚子了。为了纪念这件事情,这种饭从此就叫做“牛娃子饭”了。

  10点到次日凌晨2点,这帮人的生活进入了一个“放肆”的新阶段:他们将村里每一户叫来一人聚在这里(特别注意不能忘掉鳏寡孤独者)女人们叽叽喳喳围在炕台周围烹调那些平时根本无法组合的食材。男人们或上炕打牌、喝酒,或找来板胡二胡或笛子狂吼民间小调,小调中越是粗话柴话淫荡放肆的话越受欢迎。更有几个品行常遭人诟病者扣起了碗子肆无忌惮地小赌起来。孩子们则不顾大人的呵斥在院子里闹翻了天!

  约次日凌晨3、4点钟,随着一声“牛娃子饭好了”的叫声,这群饿狼一般的人才纷纷端碗呼噜呼噜开始狂吃,直到“锅底见铁”为止!当太阳冒山前他们才尽兴而归,在冬至或大雪或艳阳天里呼呼大睡直到金乌西沉!

  当主人家白天整理家务时才大呼:“再也不让这些倒霉鬼挨千刀遭天煞的来了!”原来,他们家的炕上已是“毛毡变成泥毡了,门口变成冰滩了”!

  人免费品尝“牛娃子饭”。

  如今,那些物质匮乏的艰难日子已经成为过去,但刻在人们脑海里的那种虽显粗俗但却热闹和谐的“捣老爷”情景却成了永远摸不去的乡愁,凝聚着浓浓人情味的那碗“牛娃子饭”也已经渗透进味蕾里骨髓里永远也无法释怀!

  但是,历史的脚步绝不会停留在一百年或五十年前人们的记忆里。

  年冬至前的七、八天,刘积旺、郭建民、吴多昭等8位年轻人在喝酒中商量,既然我们都怀念“牛娃子饭”和“捣老爷”,何不大胆地一试过个像样的冬至!说干就干,12月21日晚他们在全村“捣了老爷”,12.22日冬至节,他们买来了两头猪及供人吃饭的食材,全村人不请自到帮忙,一个来了人吃“牛娃子饭”的冬至节就这样首战成功了!

  之后,有了经验也有闯劲的祁店人在县委县政府強有力地支持下,一年一个大台阶,将原本小小的冬至节锤炼成了全国知名的冬至民俗文化节。几十个人吃的“牛娃子饭”成了人免费品尝的美味大餐。瞎闹腾的“捣老爷”已被脱胎换骨改造提升,成了深受大众喜爱的舞台剧“捣老爷”!

  时下,不少人总有一种文化迷茫,好似不自觉地被一种浮躁奢华之风裹挟着、引领着,不知所措。于是在组织文化活动时仿佛不唱几首流行歌曲、不跳几个比较暴露的舞蹈、不弄出个豪华场景来就觉得太落后于时代。由于缺乏文化自信,故尔有人将本土民歌、舞蹈、小戏等比较原生态的东西试图搬上舞台时,总觉得这些东西“太土”、“沒档次”、“拿不出手”。以“捣老爷”为核心的剧目的改造升级成功告诉我们:优秀传统文化里浓浓的乡情人情以及歧盼社会和谐的价值观是民俗文化的根,只要牢牢抓住这个根,民俗文化就不会没有吸引力和号召力!

作者/任积泉

长按识别下方







































北京白癜风哪里治的好
北京哪家医院白癜风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gr.com/ystl/153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