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寡趣病因 > 既然学了医,就不得不收藏三
既然学了医,就不得不收藏三
“生老病死”,人生的每个阶段都需要医生的参与,为所有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致敬!同时,医学是医生的立身之本,吃水不忘挖井人,今天,也请为那些做医学科学研究、为我们提供理论支撑的前辈们致敬!
安静娴(.2.12-)女。山东省烟台市人。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东北制药总厂高级工程师。60年代提出并组织实施“磺胺嘧啶”重大技术路线的改进,使其得以顺利工业化;70年代与中国军事医学科学院微生物流行病学研究所合作主持研究发明的抗疟疾新药—脑疟佳、全化学合成黄连素均为世界首创;80年代以来组织和主持头孢类药物,脑血管用药等产品的研究开发,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93年始自行设计合成一系列结构确凿的新化合物,部分药效优于对照物,为企业的创新工作奠定了基础。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灏珠(.11.06-),内科心血管病专家。广东省新会人。年毕业于前国立中正医学院。现任医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上海市心血管病研究所名誉所长,世界卫生组织心血管病研究和培训合作中心主任。
从事医、教、研工作63年。率先施行冠状动脉造影和冠脉内超声检查等介入性诊断技术;率先安置埋藏式起搏器和用超速起搏等介入性治疗技术救治缓慢和快速心律失常病人。是我国心血管病介入性诊断和治疗的奠基人之一。在国内外首先应用超大剂量异丙肾上腺素滴注救治奎尼丁引起的致命性快速室性心律失常成功。率先用活血化瘀法治疗冠心病并阐明其原理。为国家重点学科和上海心血管临床医学中心学科带头人。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部、省级科技进步和教学成果等一等奖8项。发表论文余篇,主编专著12本,培养博士52位硕士24位。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年被评为上海市科技功臣。
陈洪铎(.02.18-),生于浙江绍兴。中共及致公党员,皮肤性病学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医科大学教授,卫生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教育部免疫皮肤病学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国际美容皮肤科学会会长、国际生物医学科学协会副会长、国际皮肤科学会常务理事等职务。
他关于朗格汉斯细胞来源、分布、转换、抗原、功能和病理以及角质形成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结果已获国际公认。他发现维甲酸能促进紫外线所致皮肤损伤的恢复,已被用于皱纹等光老化性皮肤损伤的修复;证实了绿茶提取物在光免疫防护的作用;发现温热能促使朗格汉斯细胞成熟,已用于跖疣等顽症治疗。从事皮肤性病临床工作50余年,发表论文篇,其中英文文章篇;主编参编专著34部,其中在国外出版的专著9部;获得专利7项,其中包括美国专利1项。
他曾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杰出专业技术人才”称号,吴阶平医学奖,国家自然科学奖三等奖,卫生部科技进步奖一、二、三等奖,教育部科技进步奖二、三等奖,中华医学科技一等奖,国际皮肤科学会突出贡献奖,国际皮肤科学会联盟表彰奖,世界卫生科学院终身荣誉会员、美国皮肤病学会荣誉会员、美国皮肤科学会国际荣誉会员、研究皮肤病学会荣誉会员、日本皮肤科学会荣誉会员、亚洲皮肤科协会名誉理事等荣誉。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冀胜(.7.15-),男,军事医学与药物化学专家。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历任国防科委某研究院副所长,防化研究院四所所长、院政治委员、总工程师。从事药物化学与药物设计、生物毒素、化学生物学研究。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全军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等奖5项。主编《中国有毒植物》、《英汉生命科学词典》、《化学、生物武器与防化装备》,《反化学恐怖对策与技术》等。参编《分子药理学》、《海洋生物毒素学》、《Toxin-RelatedDiseases》等。中国化学会、中国毒理学会、中国海洋湖沼学会理事,《中国天然药物》、《应用化学》、及《J.Nat.Toxins》、《J.Med.Chem.Def》编委、学术顾问等。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陈君石(.06.15-),营养与食品安全专家。出生于上海,原籍浙江省杭州市。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公共卫生学系,年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理学研究生毕业。曾任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营养与食品卫生研究所副所长,现任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研究员、总顾问。
陈君石是我国食品毒理学学科的创始人之一,是国内外享有盛誉的营养和食品安全专家。-76年从事硒与克山病研究,获年施瓦茨国际奖;-年与康奈尔大学和牛津大学合作开展“中国膳食、生活方式和疾病死亡率关系研究”,专著作为CancerRes.年11期封面,获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第一作者);年在中国开创中国总膳食研究,被世界卫生组织誉为发展中国家开展总膳食研究的典范;-98年主持茶叶防癌研究重点项目,人群干预研究达国际领先水平。年至今系统研究和推广NaFeEDTA强化酱油预防贫血。年作为《十一五》国家重大科技专项《食品安全关键控制技术》专家组组长。年开始代表中国政府任食品添加剂法典委员会(CCFA)主席。年开始任第一届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委员会主任;年开始任国家食品安全标准审评委员会副主任,兼技术总师;年任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程天民(.12.27-),防原医学与病理学家。江苏宜兴市人。年毕业于第六军医大学。曾任第三军医大学校长、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主任委员、全军医学科学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和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学科评议组召集人等职。现任第三军医大学专家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和全军复合伤研究所名誉所长。曾14次参加我国核试验,并进行了大量实验室工作,阐明了核武器的杀伤作用与防护原则,对发展我国防原医学特别是复合伤研究,作出了重大贡献。创建了“军事预防医学”新学科。主编了我国首部《核武器损伤及其防护》、《防原医学》、《创伤战伤病理学》和《军事预防医学》等专著。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二、三等奖各1项;国家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科技、教学一等奖7项。并获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光华工程科技奖、重庆市首届科技突出贡献奖、全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被选为全国优秀共产党员和建军80周年全军英模。中央军委授予一等功。中华医学会创伤学会、烧伤学会和医学教育学会分别授予“终身成就奖”。
年当选中国工程院院士(医药卫生学部),工程管理学部成立时成为首批跨学部院士。年后成为资深院士。
池志强(.11.16-)药理学家。浙江黄岩人。年毕业于浙江大学,年获原苏联列宁格勒儿科医学院副博士学位。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他领导的实验室是我国分子药理学受体研究的主要单位。在国内领先开展阿片受体及其亚型高选择性配体研究,并取得显著成绩。独创设计的研究成果-阿片μ受体高选择性激动剂羟甲基芬太尼是国际承认为最好的μ受体激动剂之一,此项成果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最近,对羟甲基芬太尼的几个立体异构体合成并比较了它们的镇痛、μ受体亲和力、选择性差异、对动物产生机体及精神依赖,发现其异构体F、F为当前μ受体选择性最高激动剂。获上海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在阿片受体的分离纯化方面也取得较大进展,是国际上纯化成功的少数单位之一。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戴尅戎(.06.13-),骨外科学和骨科生物力学专家。出生于福建省厦门市。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年于美国MayoClinic任客座研究员。曾任上海第二医科医院院长及骨科主任,现任上海市关节外科临床医学中心主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骨与关节研究所主任、数字医学临床转化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主任、医院干细胞与再生医学转化基地主任。
在国际上首先将形状记忆合金制品用于人体内部。在步态和人体平衡功能定量评定、内固定的应力遮挡效应、骨质疏松性骨折、人工关节的基础研究与定制型人工关节、干细胞移植与基因治疗促进骨再生、3D打印技术在骨与关节系统中的应用等方面获创新性成果,因而获国家发明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三等奖和部、市级一、二、三等奖45项,获得授权专利40余项。发表论文余篇,主编、参编专著59本。年当选法国国家医学科学院外籍通信院士。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顾健人(.1.13-),肿瘤分子生物学家,生于江苏苏州,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上海交通大学肿瘤研究所教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年创建癌基因及相关基因国家重点实验室任主任,年后任该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长期从事肝癌发生的分子机理及肿瘤基因治疗。近年来通过大规模功能筛选,发现肝癌发生中除肝细胞基因改变外,涉及整体系统性基因改变。发现了与肝癌相关新基因个。肿瘤基因治疗方面创建了新型非病毒载体系统,获美国专利1项。年-年曾任国家“”生物技术医药卫生专题专家组组长、专家委员会委员,主持了全国医药生物技术计划的执行。年-年任国家“”专家顾问组成员,发表论文余篇,获国家专利42项。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首批医药卫生学部院士。
郭应禄(.5.4-)我国泌尿外科和男科学新一代学科带头人。主编著作25部,论文余篇,成果20余项。82年主持研制国内ESWL样机,84年用于临床治疗肾结石,87年首创俯卧位治疗输尿管结石,是国内ESWL领域的开拓者。80年代率先开展经尿道手术、输尿管镜、经皮肾镜和腹腔镜的微创手术,91年主编第一部《腔内泌尿外科学》,为我国这一领域的奠基人。80年代主编第一部肾移植专著《肾移植》,95年提出腔内热疗3个温度段的观点,澄清了国际上模糊概念。91年创建腔内泌尿外科和ESWL学组,95年创建中华医学会男科学会,同年组建北京大学泌尿外科医师培训学院,年和2年相继启动人才工程和将才工程。年创建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分会。为我国泌尿外科事业的快速发展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洪涛(.12.26-)医学超微结构及病毒学专家。山东省荣成市人。年毕业于山东医学院。-年留学罗马尼亚,获副博士学位。中国病毒学研究所研究员、疾病预防控制中心首席专家。我国医学电镜技术领域的主要开创者之一和病毒形态学主要奠基人,中华医学病毒学会会刊《中华实验和临床病毒学杂志》主要创建人和总编辑。首次发现了人类B组轮状病毒,查明了水源爆发流规律,提出有效控制措施,集中研究该病毒的分子生物学,建立了全基因文库。首次发现了肾病综合征出血热病毒的形态,认定该病原为新的布尼亚病毒,获得了世界学术界的验证和公认,其研究成果被世界卫生组织作为鉴定汉坦病毒形态的标准。获WHO、国家自然科学奖、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等18项。发表论文多篇,论著10本。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年当选为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
侯云德(.7.13-)医学病毒学专家。江苏省常州市人。年毕业于同济大学医科学院医本科,年获原苏联医学科学博士学位。病毒基因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工程院副院长。从事医学病毒学研究达50年,在干扰素等细胞因子及痘苗病毒基因组结构与功能的研究方面卓有成就,为我国医学分子病毒学,生物技术的发展作出了一定贡献。在国内外杂志上发表科学论文约余篇;主要著作9部,部级以上成果2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7项;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0项。获国家新药证书7个。年获何梁何利医学奖。年又获中国医学科学奖。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亚美女(生于.4.27-)。儿科血液学专家。北京市人。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院。医院院长,医院名誉院长、教授。中华医学会副会长。50年代研究制定了适合我国国情的小儿营养性贫血治疗和预防方案;60年代悉心研究婴儿腹泻的病因,临床和病理生理,制定并推广了合理的输液方案,使该病的病死率由20%下降至1%。70年代末,对组织细胞增生症X、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各类溶血性贫血,特别是对小儿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的诊治进行了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使五年无病存活率达74.4%,属国际先进水平,挽救了无数危重病儿的生命。至今已有多例白血病患儿已存活5年以上即治愈了。作为主编之一编著的《实用儿科学》是一部经典的儿科医学大型工具书,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胡之璧女(.11.03-)。中药生物工程专家。安徽省潜山县人。年华东药学院研究生毕业。年获联邦德国图平根大学理学博士。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研究所名誉所长、研究员。主要从事中药生物技术研究,应用现代细胞生物工程技术,在国际上首先培育出转化得率最高的洋地黄细胞株,即著名的“胡氏细胞株”;将近代分子生物学、植物基因工程等高新技术,应用于中药研究,在国际上首先将农杆菌Ri质粒,成功地引入几十种中草药基因组中,培育出多种转化器官培养系,其中有些品种有效成份含量为天然中药的几十倍,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为克服中药资源紧张,开创中药生产与研究的新局面,做出了重大贡献。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黎介寿(.10.11-),普通外科专家,医学教育家。湖南省浏阳市人。年毕业于国立中正医学院。医院副院长,解放军普通外科研究所所长、南京大学临床学院副院长、博士生导师。经长期探索与大量动物实验,攻克肠移植技术难关,在防治感染与促进功能恢复、排斥反应的监控等方面创造了新技术、新经验,成功地进行了亚洲首例全小肠移植与首例肝肠联合移植,使我国成为当时国际上8个能开展肠移植的国家之一。独创一系列国际最好水平的肠外瘘治疗原则与方法,推广全国。在国内率先研究临床营养支持,提出一系列改进措施,在我国积极推广,提高了危重病人的抢救水平,影响深远。
发表学术论文余篇,担任13卷巨著《手术学全集》总主编,主编《肠外瘘》、《临床肠外及肠内营养支持》、《围手术期处理》等专著10部。以第1完成人,获全国科技大会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军队及省部级医、教、研成果一等奖8项。
荣获“何梁何利奖励基金”医学与药学奖、中国医师奖、中国人民解放军专业技术重大贡献奖、总后勤部有突出贡献的医学专家、培养人才先进个人等称号10余次。年,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签署命令为黎介寿院士记一等功。领导的团队,年被南京军区授予“科技创新模范医疗科室”荣誉称号、年被中央军委四总部授予“全军科技创新群体”。年获“江苏省科学技术突出贡献奖”。年4月国际小行星中心和国际小行星命名委员会命名号小行星为“黎介寿星”。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连达(.7.24-)中药药理学专家。出生于辽宁省沈阳市。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曾任中医院基础室主任、研究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基础委员会副主任。现任中医院研究员及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
一、首次建立我国中药药效学评价标准及技术规范,得到学术界公认及官方认可,并在全国推广应用。建立一些新的动物模型和试验方法,成为全国应用的标准方法,使中药研究与新药审评走上标准化、规范化及现代化新的发展阶段。为推动中药药理学的学科发展及中医药研究的科技进步,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二、揭示“血瘀证”科学内涵,阐明“活血化瘀”治疗的基本规律与作用机理。提高疗效、扩大适应症,自主或合作研制了冠心Ⅱ号等新药,为继承发扬中医药学、推动中西医结合及中医药现代化起到带头作用,在国内外掀起活血化瘀研究的新高潮,促进了中医事业的发展。已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三、首创“中药与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心导管移植治疗冠心病”新疗法,解决了供体困难、排异反应、开胸手术风险、费用昂贵及伦理道德等难题。方法简便、安全有效、易于推广,为冠心病治疗开拓了新领域,为干细胞移植建立了新途径、新方法。已获得中华医药学会科学技术一等奖。
五十五年来坚持不懈的努力,献身于中医药事业,在继承的基础上,不断发展、勇于创新,在中医理论、中药研究、新药研制及推动学科发展等方面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李载平(.08.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化学系,年上海生物化学研究所研究生毕业。曾任国家生物工程顾问委员会副主任、联合国基因工程生物技术中心(ICGEB)评审组成员、中国遗传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生物技术和国家人口与健康专家组成员。
从五十年代末就开始DNA大分子的结构与功能研究,发现了DNA分子受Χ-射线的隐藏破坏。七十年代后期,开始重组DNA重组研究,克隆了乙肝病毒adr亚型基因组DNA,报导了全顺序分析,阐明了adr亚型内还有基因组的多态性,提出了可能有致病性不同的乙肝病毒存在,检出了免疫逃避型HBV变异株,发现了病毒基因表达调控的一个新元件—增强子ENⅡ。乙肝疫苗的研制,已通过临床验证,取得了试生产文号并获得美国专利。发现了蓖麻蚕染色质rRNA基因转录起始区的拓扑变异结构顺序和核骨架结合顺序(MAR)。检定了肝癌相关新功能基因fup1。领导的研究组发展了hEGF和hGM-CSF的分泌型、高表达大肠杆菌系统。获得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一项,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2项,国际奖1项。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彤华女,(.11.13-)江苏无锡人。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医学院(医学博士)。毕业后就从事病理学的医、教、研工作,现为中国医学科学院,北京协和医学院,医院病理科教授。
刘彤华从事病理诊断已50余年,有极丰富的经验和很高的造诣,诊断正确率高,深得院内外临床医师及患者的信任。科研工作中长期从事胰腺癌及内分泌肿瘤的研究,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卫生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近二十年来一直进行胰腺癌的实验性基因治疗研究。用基因转移技术将反义癌基因或野生型抑癌基因或自杀基因导入人胰腺癌细胞系,均获得了癌细胞生长抑制、致瘤性消失的效果。以survivin为靶基因设计合成的DNAzyme以及针对K-ras基因12密码子突变设计的小分子siRNA和无启动子全长寡核苷酸均能有效地抑制胰腺癌细胞的生长。通过研究证实粘着斑激酶的磷酸化水平与胰腺癌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有关。进入二十一世纪,医学发展进入到个性化医疗的时代,刘彤华教授认识到肿瘤靶向治疗的发展前景,建立了国内第一个分子遗传病理实验室,在国内最早开展对乳腺癌、肺癌、胃癌、大肠癌等肿瘤进行HER2、EGFR及K-ras等基因靶向检测。目前,正深入开展对多种肿瘤发病机制的研究。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刘玉清(.3.14-)放射-医学影像学专家。天津市宁河县人。年毕业于满洲医科大学-原国立沈阳医学院(医本科),年北京协和医学院研究生毕业。中国医学科医院、国家心脏病研究中心教授。我国心血管放射影像学主要创建人。自年以来,在支气管造影、肺脓肿、食管癌、心血管造影、心肌病、主动脉疾患、先心病、肺心病、冠心病的放射诊断研究,以及近年对数字减影血管造影和心脏大血管磁共振成像等新技术应用研究中业绩卓著,处国内领先地位。在心血管放射-影像学研究领域,获8项科技成果奖,其中大动脉炎的研究属国际先进水平。为推动我国放射学和医学影像学事业的发展做出重要贡献。发表学术论文余篇,编著出版放射影像学专著8部、参编17部。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陆道培(.10.30-)血液病专家。浙江省宁波市人。年毕业于同济医学院(现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现北京大学与复旦大学内科与血液病教授。兼任中华医学会常务理事、医学名词审定委员会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主任委员。我国骨髓(含造血干细胞)移植的奠基人。年在亚洲首先成功同基因骨髓移植治愈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并创下首先以孕妇供骨髓以及重建骨髓的最少细胞数的2项世界记录。年首先在我国持久植活异基因骨髓,用此疗法可根治大量的恶性和重症血液病患者。创造了骨髓移植根治遗传性无丙种球蛋白血症的世界记录。首先证明骨髓混合胎细胞移植可明显降低抗宿主病。首先证明硫化砷类药物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有卓效。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发表论文余篇,主编专著3本。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卢世璧(.7.8-)骨科专家。湖北省宜昌市人。年毕业于中国协和医学院。中国人民解放军骨科研究所所长、教授。在国内首先开展了人工关节的系列研究和临床应用、开展了周围神经伤系列研究。国内首先开展了火器性周围神经伤的自体神经移植并取得良好疗效。首先应用硅胶管套接的方法,证明运动及感觉神经、同名神经、神经与靶器官之间存在明显的趋化现象。首创脊髓后根切断对不同方法修复神经后,神经错接率的定量观察。首先开展了脱细胞异体神经移植的实验研究并应用于临床取得良好效果,首创形状记忆合金棒治疗脊柱侧弯;第一个研制成功国产CPM机。首先采用微波热疗治疗骨肿瘤。首先提出并实验证明钢板内固定时骨内预应力是早期引起钢板内固定后的骨质疏松的重要原因。首先利用引导性组织再生概念进行长骨再生实验研究;国内最先建立冷冻干燥骨库。在再生医学方面国内外首先研制成功软骨ECM为材料的成分及结构仿生的支架,复合种子细胞修复软骨已成功应用给临床效果满意。先后获得国家、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以上奖励21项。8年被评为一代名师,全国抗震救优秀共产党员,全国抗震救灾模范,年1月被中央军委授予模范医学专家荣誉称号。发表论文余篇,编著专著17部。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彭司勋(.7.28-)药物化学专家。湖南省保靖市人。土家族。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药学硕士。年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现任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导,药物化学国家重点学科学术带头人,学位评定委员会主席,中南大学名誉教授。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一、二届学科评议组成员、药学组召集人,国家新药研究与开发领导协调小组顾问,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药学类教材评审委员会主仔委员。长期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是我国制药化学、药物化学专业早期创建人之一。主编教材和专著5部,其中《药物化学》〈年版)评为国家优秀教材,发表论文余篇,培养博、硕研究生50余名。倡导利用中草药有效成份为先导物,结合定量构效关系及计算机辅助药物设计,设计合成新化合物的思路。主要研究方向是心脑血管药物,重点为作用于钙、饵离子通道的化合物。领导的研究小组对异唾琳类化合物的合成和心血管活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发现多种具有开发前景的心血管活性物质,其中化合物具有心律失常作用己完成临床前研究,并申请国内外专利。研究成果获部省级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行奖,同年评为江苏省优秀学科带头人。八届全国政协常委,七届江苏省政协副主席。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秦伯益(.11.06-)药理学家。江苏省无锡市人。年毕业于上海第一医学院,年获苏联医学副博士学位。曾任军事医学科学院院长,该院毒物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年6月退休。主持研究成功神经性毒剂预防片(85号),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主持研制的盐酸二氢埃托啡,是我国研制成功并获批准生产的第一个麻醉性镇痛药,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进行了华南马尾杉活性单体新药福定碱的药理研究,发现其选择性真性胆碱酯酶抑制作用,获国家发明二等奖。主持“八五”国家科技攻关专题阿片类戒毒药物的研究,研制成防复吸药国产纳曲酮。年获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年荣获总后勤部“一代名师”称号。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邱蔚六(.10.13-)口腔颌面外科专家。出生于四川省成都市。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曾任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中国抗癌协会头颈外科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现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医院终身教授、上海市口腔临床医学中心主任。长期从事口腔颌面外科医教研工作。主攻口腔颌面部肿瘤、口腔颌面部畸形与缺损的整复及颞下颌关节外科。在国内率先开展颅颌面联合切除术治疗晚期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首次提出全额隧道皮瓣一次转移立即修复口腔癌术后缺损获得成功。70年代末率先将显微外科技术应用于口腔颌面外科整复畸形与缺损。倡导口腔癌的综合序列治疗,使生存率与生存质量都获得明显进步。创造性地提出经颞下颌关节镜滑膜下硬化疗法治疗复发性颞下颌关节脱位及关节紊乱病及颞下颌关节强直伴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的外科治疗。年以来共获国家发明奖2项,部市级科技进步奖23项和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国内外发表论文余篇。主编《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颌面外科理论与实践》等教科书及参考书12本。主编《中国口腔颌面外科杂志》,并为《ChineseJDentalResearch》副主编,以及国际杂志《OralOncology》编委。先后培养毕业博士研究生32名,硕士研究生25名,博士后出站5名。曾获全国优秀教师、上海市劳动模范、全国卫生先进工作者以及首届中国医师奖等荣誉称号。
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