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寡趣病因 > 立冬时节听松花江上
立冬时节听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是首家喻户晓的抗日歌曲,旋律优美,歌词感人,有很强的感染力。古人于立冬之日,赏死事、恤孤寡、缮修边城,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立冬之时听此曲有着不同的意味。
古时,人们将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四节气称为“四立”,认为这四个节气是万物生长、收藏的开始,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天子会在这四天亲至都城四郊迎接“春、夏、秋、冬”之“气”,同时祭祀“东、西、南、北”四帝,加上“季夏之节”(夏季最后一个月)祭祀的中央帝,合称“五帝”:青帝太昊(木)、赤帝炎帝(火)、白帝少昊(金)、黑帝颛顼(水)、黄帝轩辕(土)。在古人的观念中不同季节的帝王,代表不同的方位和五行属性,要使用不同颜色的祭品进行祭祀,以此来顺应天时,祈祷丰年。
特罄第三太簇
《吕氏春秋》记载,在立冬前三日,太史拜见天子,并上奏立冬时间。天子接到奏报后,沐浴斋戒。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于都城北方六里之郊迎“冬”,祭祀黑帝颛顼。仪式完成后,封赏为国死难者的子孙,抚恤因国事而鳏寡孤独者。(“先立冬三日,太史谒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斋。立冬之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之北郊。还,乃赏死事,恤孤寡。”)
柷
那么古人在立冬时要用什么乐器呢?据《春秋左传注疏》:“乾主立冬,乐用柷敔。”和《乐书》:“石声温润,立冬之音也,莫尚于磬”可知,立冬之时,古人所用乐器为我们不太熟悉的:“柷、敔和磬”。
敔
柷(音同柱)、敔(音同雨)均为木质乐器,《尚书》载:“合止柷敔”,也就是说在乐队演出开始与结束之时,需以棰击柷,以籈(音同真)划敔,它们是乐曲起止的标志性乐器。磬较柷、敔多见,按照陈列方式的不同分为特磬与编磬两种,特磬为单独悬挂,编磬为成组成编悬挂。目前笔者尚未发现流传下来的“柷、敔、磬”的古代曲目。不过,湖北省博物馆、河南省博物院因钟磬类藏品较多,创作编配了一批钟磬音乐作品,天坛神乐署复原了清代祭天的部分音乐使用到“柷、敔”,让我们有了听音怀古的可能……
编磬
在立冬之时,除了安抚为社稷死难者的家属外,土工也要开始工作,他们修治宫室,缮修边城,以备寇难。(“立冬节,土工其始,故治宫室,缮修边城,备寇难。”《淮南子》)立冬之日迎接冬气、祭祀北帝、抚恤将士、修缮边城的活动一直持续到清朝灭亡。
自明代开始,日本海盗便持续不断地到中国沿海地区烧杀劫掠,清末,甲午中日一战,清廷惨败,割地赔款!进一步刺激了日本帝国主义的侵略野心。年日本再次挑起“九一八事变”,张学良为保存实力,电令东北军参谋长荣臻奉行不抵抗政策。日本侵略者几乎兵不血刃地夺取了东三省的控制权!
20世纪30年代,在寒风乍起的立冬之日,人们都在哼唱抗日救亡歌曲,以排解心中的愤怒!其中以《流亡三部曲》流传最广。《流亡三部曲》本为独立的三首曲目,一为《松花江上》(佚名)、二为《流亡曲》(刘雪庵)、三为《复仇曲》(刘雪庵)。年作曲家刘雪庵从上海流亡到香港途中首次将三首歌编在一起,合称《流亡三部曲》。
日清战争锦绘.-年
三首歌曲中,最为出名的便是被毛泽东主席称作能够“抵得上两个师的兵力”的《松花江上》。因作曲家张寒晖创作出这首歌曲后,从不张扬,常署名“平津流亡学生集体创作”或“佚名”,所以在编《流亡三部曲》时刘雪庵不知《松花江上》的作者是谁,因而写为“佚名”。
事实上,《松花江上》词曲作者张寒晖(河北人,原名张兰璞)还未满30岁,正是一名热血青年,为救国难,他加入了共产党。“九一八”事变后,张寒晖立即根据旧军歌《三国战将勇》的调子填了一首新词《可恨小日本》,这是张寒晖创作的第一首作品。年9月张寒晖又一次来到西安,当时的西安到处是东北的流民、官兵。张寒晖在专门招收东北流亡青少年的竞存学校中学部任教,积极组织学生编演抗日剧目、演唱抗日歌曲、进行抗日宣传,强烈抨击国民党当局的“不抵抗”政策。
日清战争锦绘-年
年秋,张寒晖看到一本东北军出版的杂志《东望》。杂志封面上印着第67军军长王以哲的题字:“我们何时能返回那美丽的田园?何时能安慰我们的祖宗于地下?又何时能救我亲爱的父老兄妹于水火之中?”这些无答之问,深深地刺痛了每个爱国者的心,更是激发了作曲家的创作灵感,几经推敲,他写出了这样的歌词:
“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森林煤矿,还有那满山遍野的大豆高粱。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那里有我的同胞,还有那衰老的爹娘。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九一八,九一八,从那个悲惨的时候,脱离了我的家乡,抛弃那无尽的宝藏,流浪!流浪!整日价在关内,流浪!哪年,哪月,才能够收回那无尽的宝藏?爹娘啊,爹娘啊,什么时候,才能欢聚一堂!
曲调的创作上,张寒晖想到了家乡河北定县(今定州)秧歌中的“大悲调”,并将“大悲调”与路上听到的女人哭泣亲人的“哭腔”音调结合在一起,终于创作出这首旋律优美感情丰沛的《松花江上》。
“西安事变”爆发前,这首歌早已传遍西安,而此时,国民政府最高领导人蒋介石奉行“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督促张学良与杨虎城加紧“剿共”的步伐。
年12月11日,爱国学生尤其是来自东北的学生与群众举行游行,准备去临潼向蒋介石请愿要求“停止内战,一致抗日”!时任西北剿总副司令并代行总司令职权的张学良,驱车前往阻拦。群众高呼“东北军打回老家去,收复东北失地!”“中国人不打中国人!”等口号,自发地唱起了《松花江上》。张学良深受感动,言道:“我会用事实来告诉你们,我张学良是抗日的。”次日,张学良同西安绥靖公署主任、第17路军总指挥杨虎城一同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
栏目策划:李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