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寡趣病因 > 群书治要一家人过日子,最忌讳是争讼

群书治要一家人过日子,最忌讳是争讼



《群书治要》是在一万多种书籍里头,八万多卷,精挑细选,最后归到六十五种,那六十五种是精华。从这个精华里头,撷取修身、齐家、治国这些道理、方法,把它编成一本书,叫《群书治要》,五十万字。所以,这部书是精华里面的精华。

一家人过日子,最忌讳是争讼

“悌”的含义是“善事兄长”。在中国古人看来,兄弟姐妹,骨肉一体,是一个身体,谁也离不开谁,所以相互之间要友爱,要做到兄友弟恭。

友这个字的意思就是,做兄长的要友爱帮助弟弟妹妹,而做弟弟妹妹的对兄长要恭敬,要听从。如果兄弟姐妹不和睦,就会让父母操心,这就是大不孝了。所以,一个能够善事父母、有孝心的人,也一定能够善待兄弟姐妹。“兄弟睦,孝在中”,兄弟之间能和睦相处,孝便自然体现其中了。《弟子规》上有几句话,用来处理兄弟姐妹之间的关系也非常合适。

第一句话是“财物轻,怨何生”,兄弟姐妹之间更重视骨肉之情、手足之情,而把财物看得淡一点,轻一点,这样怨恨又怎么会产生呢?

在兄弟关系当中,缪彤先生,他跟四个兄弟,他父亲很早就过世了,所以兄弟们住在一起。结果后来兄弟长大了,都娶妻了,这些弟妇有一些争吵、冲突,最后就吵着要分家产,整个要分家,不住在一起了。

缪彤从小就是他这个哥哥照顾弟弟,最后还都让他们娶妻了,安定生活了,最后反而跟他争着要分家产。缪彤当下确实没有指责他的弟弟,他自己关起门来对着上天说道,“缪彤,你一生读圣贤书,修养自己,谨慎自己的言行,想用德行以后可以改善社会风俗”,这是读圣贤书的目的,移风易俗,“结果现在连弟弟都不能感化,实在是愧对圣贤人。”说着说着他就自己打自己。结果后来弟弟跟弟妇发现这个情况,非常惶恐,赶紧推开门,全都跪在地上,“大哥,你别这个样子。”

其实是缪彤当下那个完全不指责的心,那个真诚反省自己,触动了他所有弟弟跟弟妇的良心。其实坦白讲,他们知不知道哥哥对他们的人生有多重要?当然知道。可是知道的事为什么有时候忽然迷糊了呢?欲望上来了,有时候会稍微冲昏头。而哥哥这种至诚的反省,又把他们的良心给唤醒了,后来一家团结在一起。所以缪彤这个兄弟关系也是反省,至诚感通。

“言语忍,忿自泯”,兄弟姐妹在相处的时候,言语互相忍让一下,少说一句,语气委婉一点,那么愤愤不平的心就自然泯灭了。

像我们看在《德育故事》中,有一个周文灿的故事,“文灿拒间”。文灿的哥哥住在他的家里,吃他的、用他的,还拿他的钱去喝酒,结果喝醉了酒之后就耍酒疯,回来就打文灿,邻居们看了之后都打抱不平,要来骂他的哥哥。这个时候周文灿是怎么样做的?周文灿出去挡住了他的邻居,而且还这样说:“你们不要离间我们兄弟的感情。”所以你看兄弟之间的那种骨肉之情,处处为对方着想的心,没有丝毫的怨恨。他的这种情义,兄弟之间的骨肉之情,也会感动他的邻居,他们也会知道应该怎么样去让人和睦相处,而不是让兄弟失和。

所以你看,很多人好像是向着我们,说我们亲人、说我们朋友的不好,实际上这都是没有从一个家庭、一个团队的整体和睦的状况来考虑,一个真正有德行的人,一定是希望这个家庭成员之间团结互助、和睦相处,因为家和万事兴。一个团队有没有发展,也是看这个团队成员之间是互相称赞还是互相诋毁,所以这个是团队成败的关键。有德行的人他就知道了,要把团队的气氛带得很和谐,这比什么都重要。

《朱子治家格言》上也有这样一句话,“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一家的兄弟姐妹在一起过日子,最忌讳的就是起了争讼,把彼此送上了法庭,打起了官司,即使官司赢了,但是因为你的心量太狭窄,连兄弟姐妹都不能容纳,那么这一个家道也一定会衰落,所谓“讼则终凶”。古人看到哪一家因为家产打起了官司,就能够判断出他们的家道一定会衰落,所以中国人有一句话说“家和万事兴”。

我们在历史上有一则“诚感让田”的故事,讲的是一个叫严凤的人,他对兄弟的友爱感动了他同乡的两个兄弟。故事中施佐和施佑是兄弟两个人,他们做官之后都回到家乡,但是这两个人因为田产的问题引起了纷争,而且互不相让,还有了怨仇,亲戚朋友都从中劝说,但是也都劝说无效。在他们同乡之中有一个叫严凤的人,素以孝敬父母、友爱兄弟而着称。

有一天,弟弟施佑见到了严凤,就把自己和哥哥争田产的事情告诉了严凤,严凤听了之后,他就皱眉头长叹道:“可惜我的兄长身体太弱,如果他能像你的哥哥那样强壮有力,可以尽把我的田产夺去,那我还有什么忧虑的呢?”严凤说到这里,想到自己的哥哥身体很瘦弱,不禁哭出声来。施佑看了,非常感叹,也非常感动,所以他就拉着严凤的手来到哥哥的家里,向哥哥道歉,说自己不应该和哥哥争田产。他的哥哥也非常地感动,从此以后,他们各就以田产相让。

这一件事就是告诉我们,严凤自己能够力行悌道,而且能够以真情实感感化自己同乡的人,正是他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对兄长的真挚的友悌之情溢于言表,所以才能够感动乡人,感动施佐、施佑两兄弟,让他们不再因为田产而纷争。

所以中国古人说,“观德于忍,观福于量”,看一个人有没有福气,就看他有多大的心量。所以我们看兄弟争讼,就能够判断出他们的家道要衰落不是偶然的。因为一个人,他的心量已经狭窄到连自己的兄弟姐妹都不能够宽容,同胞兄弟都要送上法庭,那么可见这一个人的心量狭窄到极处了。因为他心量很狭窄,所以他们的家道一定会衰落。古人对于兄弟姐妹之间的情谊非常重视,在这样良好的伦理道德教育之下,人们也不会因为一点点田产、一点点财产就会吵上法庭。

比如说法昭禅师曾经写过一首诗,专门描写兄弟姐妹之间的深情厚谊。这首诗这样写道,“同气连枝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一家的兄弟姐妹就像一棵大树,从一个树根长出的不同枝杈,是“同气连枝”。等他们长大之后,各自有了发展,有了各自的事业,这个就叫“各自荣”。“些些言语莫伤情”,兄弟姐妹在相处的时候,千万不要因为言语的不忍让而伤害了彼此之间的手足之情,骨肉之情,中国人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孔老夫子教导弟子,首重德行,其次就是重视言语,然后才是政事,才是文学。由此可见,如何说话,如何表达自己的意思,能够坚持自己的想法又不伤害别人是非常重要的,这也是一种艺术。

“弟兄同居忍便安,莫因毫末起争端”。弟兄姐妹之间相处,只要能够守住一个“忍”字,便相安无事。我们看一看这个“忍”,上面是一个刀刃的“刃”,下面是一个“心”字,这个字就告诉我们什么是忍呢?当我们的心上有一把刀刃来割,我们都能够处之泰然,不起怨恨之心,这叫“忍”。假如别人说一句不好听的话,说一句比较直接的话,都不能够忍受;别人稍微怠慢一点,稍微不礼貌一点,我们都不高兴,那么我们的忍辱功夫,就是一点都没有了。“弟兄同居忍便安”,对于陌生人的侮辱诽谤,尚且能够容忍,对于弟兄之间的言语,稍微直接一点,稍微过分一点,又怎么会忍让不了呢?“莫因毫末起争端”,不要因为一点点芝麻大的小事,就起了争端,起了争讼,把兄弟送上了法庭。

“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回为弟兄”;像我们上了年纪的人就非常有感触,逢年过节的时候,兄弟姐妹好不容易碰到一起,会突然发现哥哥姐姐的头上多了几根白发,脸上多了几条皱纹,确实是“一回相见一回老,能得几时为弟兄”,我们还有多长时间能够相处在一起,互相关心、互相照顾呢?

天下最不能等的是孝顺,

最需要抓住的是行善

汉朝时候,有一个人姓赵,单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赵礼,很是友爱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强盗占据了宜秋山,把赵礼捉去了,并且要吃他。

赵孝就赶紧跑到了强盗那里,求恳那班强盗们说道,赵礼是有病的人,并且他的身体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体生得很胖,我情愿来代替我的弟弟,给你们吃,请你们把我的弟弟放走了。强盗还没有开口说话,他那弟弟赵礼一定不肯答应。他说道,我被将军们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注定的,哥哥有什么罪呢。两兄弟抱着,大哭了一番。

强盗也被他们感动了,就把他们兄弟俩都释放了。这件事传到了皇帝那里,就下了诏书,加以褒奖,将事情昭示天下,这是兄友弟恭的最好的典范。

恶至杀人而食的盗贼,而且当盗贼们饥肠辘辘亟待食人之时,尚可被感化起慈心,则世间还有不能被感化的人么?《大学》书中说:“宜兄宜弟,而后可以教国人。”不正讲的这些吗?

所以人确实要懂得惜缘。中国古人有句话说,“有缘千里来相会”,没有缘分的人是不可能相聚在一起的。那么既然有缘相处在一起,就要珍惜这一个来之不易的缘分,要互相帮助,互相呵护,像兄弟姐妹一样能够好好相处。

最后一句话“眼前生子又兄弟,留与儿孙做样看”;现在长大成家了,下面也有了孩子,而孩子之间也成为兄弟姐妹,如果上一代之间做到了兄友弟恭,能够互相关心,互相帮助,那么下一代也就从我们身上学到了如何相处,所以要给儿孙做一个好的典范。

虽然传统文化已经有三四代少有人讲了,但是我们从我们的祖辈、父辈身上还可以看到兄友弟恭的榜样。

在中国的历史上,兄弟姐妹互相关爱的故事,确实也是非常多。像我们知道在唐朝,唐英公李勣虽然贵为仆射(仆射即唐朝的宰相),他在姐姐病重的时候,亲自为她烧火煮粥,以致不小心烧到了自己的胡须。姐姐看到后就劝他:“你贵为仆射,下边有很多的奴仆、婢妾等等,他们都可以供你使唤,何必要亲自动手为我煮粥呢?”他听了之后怎么回答的呢?他听了之后回答说:“我亲自为您煮粥,并不是因为没有下人可以供我使唤,而是想到姐姐年纪已经很大了,而我自己的年纪也很大了,渐渐衰老,我们的时日都是有限的。虽然想长久地为您煮粥,来尽我的一点心意,又能有多少次呢?”李勣虽然贵为仆射,还亲自为姐姐煮粥,都烧到自己的胡须。

评论说:“古称孝子爱日,若英公之奉姐亦可谓爱日者矣。”什么叫“爱日”呢?,就是古代的孝子都珍惜时日,知道父母年老日衰,在世间不会太长久了,就特别珍惜和父母在一起的时候,想方设法地去侍奉双亲。像唐英公李勣这样侍奉姐姐,也可以称得上是爱惜时日,因为他们年纪都很大了,年老力衰。古人的这些行谊就告诉我们,行善不能等,行孝不能等,行悌也不能够等,要趁着父母兄弟还都健在的时候,还有机会的时候,多给予关爱,这就是古人讲的“悌”很重要。

《孝经》上说,“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侍奉兄弟能够友悌,随顺之心就可移于对待长辈,“顺”是随顺的意思。古人接着评论说:能尽孝道的,其心和;能修悌道的,其心顺。能孝敬父母的人,培养起一种心和的品质;能友爱兄弟的人,培养出一种随顺的品质。所以“和顺”这两个字就把孝悌的精神给说出来了,这个就是告诉我们,中国古人是以礼治天下,以孝悌治天下。

宋朝时候,有个人叫陈昉,自从他的祖父陈崇留传家法以来,合族一同居住着,已经十三代了。家里大大小小,一共有七百多个人,而且不雇一个佣人。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和睦,没有一个人传家里人的闲话。他家里每次吃饭的时候,大家一定都一起坐在广大的厅堂里,没有成年的人坐其他的位置(老幼分席)。

他家里养了一百多只狗,都在同一个槽子里吃饭,如果有一只狗还没有来吃饭,那么这一群狗都会等它,不肯先吃。因此他乡里间的人,都被陈家这种风气所感化。那时候的州官张齐贤,就把这件事情上奏朝廷,结果把他家里的徭役统统都免了。

如今仁爱不兴,或者说五伦关系紊乱,讲仁慈博爱也都没有效果,什么原因呢?像“雷锋精神”三月来四月就走了,我们给很多大学生提供一些资助,他们也没有感恩的话,也不写感恩的信,连一个表示都没有,这又是什么原因呢?在国外对鳏寡孤独废疾者,老弱病残幼需要帮助的人,政府给予特别的优惠,有很多的福利待遇。但是这些人不仅没有感恩之心,反而还做出了很多假的证据,为的是获得政府更多的资助,那么这些现象的原因出在哪里呢?有子引用孔老夫子的话,“孝悌也者,其人之本与”,就把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给指出来了,仁爱不兴,都是由于不孝不悌。现在孝悌不讲求了,不修学了,这个世界才会大乱,所以要挽救世界,一定要从提倡孝道,提倡悌道来做起,这样才能消灾免难。

讲修福、修慧,什么是修福、修慧,最好的办法就是自己要行孝道,行悌道,然后又要给人家讲孝道,讲悌道。

在意大利有一个《机会》杂志,他们非常想请一个有名的人采访来提升这个杂志的品味和影响。他们想到了谁呢?他们就想到了世界最有钱的人,那就是世界首富比尔盖茨。为了去采访比尔盖茨,他们就围绕“机会”这个话题设计了几个问题让他回答,这样的话他们就可以大写文章了。他们设计了这样三个问题:

第一、您认为最不能等待的事是什么?他们认为比尔盖茨会回答“机会”;

第二、您认为谁不会第二次前来敲门?他们想还是“机会”;

第三、您认为现在最需要抓住的是什么?他们想比尔盖茨还是会回答“机会”,他们就会大写文章,对这个《机会》杂志,就会非常地有影响,有正面的效果。

但是他们没有想到,世界首富比尔盖茨怎么回答的呢?他说:

第一、我认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顺;

第二、不会第二次前来敲门的只有一件事情,那就是初恋;

第三、最需要抓住的是“恕我直言,是行善”。

所以你看他三个问题没有哪一个回答的是机会,反而认为天下最不能等待的是孝顺。孝不能够等,行善最重要,最需要抓住。所以他成为世界首富,是非常有原因的。因此我们不要只羡慕他是世界首富的这个结果,这个结果下面一定是有根,有原因的,那就是《大学》上所说的“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后来这件事报道出来之后,美国的《生活周刊》在卷首语就发表了这样一个感慨,它说:在现实社会里,人们总认为最不能等待的事是机会;最不可能第二次前来敲门的是机会,最需要抓住的是机会。其实这种来自战场和商海里的观念并不适合于生活。

早在二〇〇八年六月二十一日,比尔盖茨夫妇在接受英国BBC电视台《Nwsnight》访问的时候,就表示要把自己的五百八十亿美元的财产全数捐给名下的慈善基金“比尔及梅琳达盖茨基金会”,一分一毫也不会留给自己的子女。他说:我们决定不会把财产分给我们的子女,我们希望以最能够产生正面影响的方法回馈社会。所以盖茨成为世界首富是有原因的,就是因为他的德行深厚,虽然他可能没有学习传统文化,但是他知道最不能等待的事是孝顺,这个善心也成就了他世界首富的地位和名声。所以我们说孝悌不仅仅是古人的观念,不仅仅是中国人的观念,而且也是现代人的观念,也是西方成功人士的观念。

在《孝经》上也说,“先王有至德要道,以顺天下,民用和睦,上下无怨”,古圣先王有至高的德行、最简要的道理,使上上下下都能够和睦相处,人们之间没有怨言。这个“至德要道”是什么呢?其实就是孝,就是悌。孟子也说,“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也就是说一个人的仁爱之心从哪里培养起呢?就是从“亲亲”,亲爱你的父母亲做起,把这种亲爱之心推而广之,来关爱百姓,关爱人民。然后又把这种关爱人民的爱心推而广之,扩大到万事万物之上,就是“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所以“为人必先自孝悌始也”,这个就告诉我们要想宣扬仁慈博爱,让大家都有爱心,必须找到爱的原点,而这个爱的原点,就是孝悌。

分享一下学习群书治要的体会吧?

?

欢迎大家点击下方给我们留言哦

1.本文转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2.文末留言区开放,欢迎踊跃参与讨论。

精选好书

长按或扫描识别进入

▼点击“阅读原文”,进入居士亭书馆

赞赏

长按







































北京医院哪家治疗白癜风技术好
中科白癜风恢复美丽黄皮肤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gr.com/gqby/155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