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寡趣病因 > 资治通鉴如何逼迫对方与自己合作,

资治通鉴如何逼迫对方与自己合作,



治疗白癜风中药配方 http://m.39.net/pf/a_4790113.html

甲戌晦,日有食之。十一月,癸卯晦,日有食之。随何至九江,九江太宰主之,三日不得见。随何说太宰曰:“王之不见何,必以楚为强,以汉为弱也。此臣之所以为使。使何得见,言之而是,大王所欲闻也;言之而非,使何等二十人伏斧质九江市,足以明王倍汉而与楚也。”太宰乃言之王。

汉军谒者随何来到九江王黥布处,九江太宰出面接待他,过了三天仍未能见到黥布。于是随何便劝太宰说:“九江王之所以不接见我,必定是由于他认为楚国强大,汉国弱小。而这正是我此次出使的原因。假如能让我见到九江王,若说得有理,就是大王想要听到的;倘若说得不对,就把我们二十人斩首在九江的街市上,这将足够表明九江王背离汉王而与楚国交好了。”太宰便把这些话报告给了黥布。   

随何未见到黥布,原因是其还摇摆不定,无法判断刘邦和项羽谁能胜。

随何对太宰说的话就是逼迫黥布使者来见他。一是刘邦在荥阳与楚军来回交战短时间无法分出胜负,黥布的“归属”成为两者胜负的关键。也是随何“立功”的关键,毕竟随何之前的身份只是位“谒者”。

王见之。随何曰:“汉王使臣敬进书大王御者,窃怪大王与楚何亲也!”九江王曰:“寡人北鄉而臣事之。”随何曰:“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北乡而臣事之者,必以楚为强,可以托国也。项王伐齐,身负版筑,为士卒先。大王宜悉九江之众,身自将之,为楚前锋;今乃发四千人以助楚。夫北面而臣事人者,固若是乎?汉王入彭城,项王未出齐也。大王宜悉九江之兵渡淮,日夜会战彭城下;大王乃抚万人之众,无一人渡淮者,垂拱而观其孰胜。夫托国于人者,固若是乎?大王提空名以乡楚而欲厚自托,臣窃为大王不取也!然而大王不背楚者,以汉为弱也。

黥布于是召见随何。随何说:“汉王派我敬呈书信给大王您御前,是因为我们私下里有些疑惑,不知大王您和楚王是个什么关系。”黥布道:“我是面朝北以臣子的身分事奉他。”随何说:“大王您与楚王项羽同列诸侯,地位相等,而您却面北向他称臣,肯定是认为楚国强大,可以作靠山了。但当项王攻打齐国,背负修筑营墙的墙版和筑杵,身先士卒地冲杀时,您本应出动九江国的全部兵力,亲自率领他们去为楚军打先锋,可如今却只调拨四千人去支援楚军。面向北事奉他人的臣子,本来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吗?汉王攻入彭城时,项王还没离开齐地回师,您理应率领九江国的全部兵力抢渡淮河,奔赴彭城投入与汉军的日夜会战,可您却拥兵万人,而无一人渡过淮河,只是袖手旁观人家的胜负。把江山社稷托付给别人的人,原本就该是这个样子的吗?您这是借依附楚国之名而想要行独立自主之实,我私下里认为您的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然而您还不背弃楚国,不过是因为您以为汉国弱小罢了。

随何直接讲出了黥布的“窘境”。

第一,“大王与项王俱列为诸侯”,黥布能被“分立”为九江王,大半是靠自己的势力和努力,与项羽并未有多大的关系,两者同为“诸侯王”,而黥布却向项羽称臣,无非是慑于项羽的实力和“残暴”的性情。这就导致黥布对项羽很“敏感而尴尬”的,也就很好理解项羽“召”黥布,黥布老是“放水了”。

第二,黥布也判断不出楚汉争霸,谁能最终胜利,导致他无法解决“站队”问题。

第三,黥布之前与刘邦并未有过多交际,仅仅因随何来游说就“背离”项羽,是远远不够的。

夫楚兵虽强,天下负之以不义之名,以其背盟约而杀义帝也。汉王收诸侯,还守成皋、荥阳,下蜀、汉之粟,深沟壁垒,分卒守徼乘塞。楚人深入敌国八九百里,老弱转粮千里之外。汉坚守而不动,楚进则不得攻,退则不能解,故曰楚兵不足恃也。使楚胜汉,则诸侯自危惧而相救。夫楚之强,适足以致天下之兵耳。故楚不如汉,其势易见也。今大王不与万全之汉而自托于危亡之楚,臣窃为大王惑之!臣非以九江之兵足以亡楚也;大王发兵而倍楚,项王必留;留数月,汉之取天下可以万全。臣请与大王提剑而归汉,汉王必裂地而封大王;又况九江必大王有也。”九江王曰:“请奉命。”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但是,楚国的军队虽然强大,天下的人却给它背上了不义的恶名,这是由于它既违背盟约又杀害义帝的缘故。而汉王联合诸侯,率军回守成皋、荥阳,运来蜀和汉中的粮食,深挖壕沟,加固营垒,分兵把守边防要塞。楚军则因反攻荥阳、成皋,深入反楚的梁地八九百里,老弱残兵从千里之外转运粮食,汉军却只坚守不出战。这么一来,楚军进不能攻取,退又无法脱身,所以说楚军是不足以依赖的。如果楚军战胜了汉军,各诸侯便会人人自危而相互救援。这么一来,楚军的强盛,倒恰好招致天下的军队都来与它抗衡了。所以楚国不如汉国的形势,是显而易见的。现在您不与万无一失的汉国结好,却要把自身托付给行将灭亡的楚国,我暗中对您的这种做法困惑不解。我并不是认为九江国的兵力足够用来消灭楚军了,而是觉得您如能起兵反叛楚国,项王就必定得留下来,只要拖住项王几个月,汉王夺取天下就会万无一失了。我请求随您一起提剑归汉,汉王保证会划分一块土地封给您,又何况九江国必定也仍旧归您所有啊。”黥布于是说:“那就遵命了。”即暗中许诺随何叛楚归汉,不敢走露风声。

随何的这段话讲到“点子”上了,毕竟对于黥布这个“小”诸侯来讲,站队错误那就是灭顶之灾。

“阴许畔楚与汉,未敢泄也”,说明黥布另一面还是“惧怕”项羽,不敢公开“背离”项羽,也是一种“犹豫不决”的表现。

楚使者在九江,舍传舍,方急责布发兵。随何直入,坐楚使者上,曰:“九江王已归汉,楚何以得发兵?”布愕然。楚使者起。何因说布曰:“事已构,可遂杀楚使者,无使归,而疾走汉并力。”布曰:“如使者教。”于是杀楚使者,因起兵而攻楚。

楚国的使者在九江,住在客舍中,正加紧督促黥布发兵援楚。随何径直闯入客舍,坐到楚使者上面的座位上,说:“九江王已经归汉,楚国凭什么能来要求他发兵?”黥布大吃一惊。这时楚国使者便起身要走。随何乘势劝黥布说:“事已至此,可以就杀掉楚使者,不要让他回去,而您即火速投奔汉王,与汉军协力作战。”黥布道:“就按您指教的办。”于是杀掉了楚国使者,趁机起兵攻打楚国。

随何就直接“硬推”了黥布,“迫使”黥布直接“背离”项羽,也是一种“险中求胜”的策略。

在这里,我们来重点分析下随何这个人。

首先是随何的身份,是“谒者”,是指主管传达禀报的人,自然是刘邦的亲信。任何的军情资讯都有随何来传达给刘邦,所以随何非常了解刘邦、项羽和黥布的一切信息,随何本人又是“能言善辩”。

第二,随何的策略。

1、随何到达黥布军中后,想法设法尽快见到黥布。因为刘邦与项羽对峙,时间就成了战争胜负的关键,最重要的是利用黥布拖住项羽几个月,为刘邦重新汇集军队争取时间。

2、随何利用黥布与项羽的“尴尬”关系,直接“挑拨离间”。在黥布与项羽的这种关系下,随何的“挑拨离间”就会使黥布产生动摇。

3、随何对局势的分析,说尽刘邦的优势和项羽的劣势,也说出了黥布杜宇刘邦的重要性。对于黥布的“处境”来说,面对与项羽的“隔阂”,不如去投靠刘邦来的划算。

4、随何直接公开“逼迫”黥布,致使其直接杀掉项羽的使者,抢先攻击楚军。

但凡“大事”决不可糊涂或犹豫。如果随何晚一步,被杀的可能就是他了。反过来随何的一系列操作,也为刘邦获得了对付黥布的主动权,甚至西汉建国后刘邦能够顺利诛杀黥布也得益于随何的这次“策反”!

在我们的创业或工作当中,都会与人合作以获得更多的优势。合作并不是简单的以“利”相许,最重要的是找出双方“互相利用”的价值点。

当我方主动向对方提出合作时,我方是很难获得“谈判”主动权的,如果失去了“谈判”主动权,这就意味着有随时被对方“抛弃”和被对方强行压制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就要学习下随何的做法了,当然是先理清“局势”,搞清楚对方的实际情况,针对性的“对症下药”,比如先把对方的“劣势”大肆渲染,再讲自己的“优势”大肆渲染,并许以“利益”,然后直接强行打掉对方“犹豫不决”的心态,促使对方直接与自己合作!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gr.com/gqby/199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