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寡趣病因 > 刘备临死前暗示赵云,赵云没听懂,诸葛亮却

刘备临死前暗示赵云,赵云没听懂,诸葛亮却



北京白癜风可以治好吗 https://m.39.net/pf/a_4460086.html

三国时期的刘备,那是一个以仁义,天下为公的一个正义的代表。写了三国时期的发展以及刘备为什么走到生命的尽头。这一篇文章则是继续分析刘备临死前说了一句话,却把诸葛亮吓出一身冷汗的故事。

三国时期,刘备是蜀汉的开国皇帝,他在建立了自己的王朝之后,却因为为了报杀弟关羽之仇而发动了夷陵之战,结果惨败于东吴的陆逊之手,不久便因伤寒而病重。在他临终之际,他对自己的两位心腹大臣一一赵云和诸葛亮分别交代了遗言,其中有一句话让诸葛亮感到惊讶和恐惧,甚至有被灭族的风险。

先看一下刘备的儿子阿斗的情况,首先我们要分析一下刘备对阿斗的态度。从历史记载和小说《三国演义》中可以看出,刘备对阿斗并没有太多的父爱。有几个原因可以解释这一点:

首先是因为阿斗出生时期不佳。当时刘备正处于四处奔波、艰难求存的状态,没有固定的根据地和稳定的局面。他需要依靠自己和手下将士们拼杀出一片天地来。因此他更看重能够助他成就大业的忠臣猛将,而不是一个弱小无助、需要照顾和保护的婴儿。

其次是因为阿斗本身性格不佳。从小就显得愚钝、胆怯、软弱、好逸恶劳。这些特点都与刘备所推崇的英雄气概相悖。刘备希望自己能够传承汉室正统,建立功勋卓著、仁义高尚、英明神武的王朝。而阿斗显然不能满足他这样的期待。

再次是因为阿斗与诸葛亮之间存在着矛盾和隔阂。诸葛亮作为刘备最得力,最信任,最器重,最敬重,最依赖,最感激,也是敬佩的一代忠臣,虽然对阿斗忠心耿耿,但也看出了他的不足和弊端。

刘备对赵云说:“我死后,你要好好保护我的儿子阿斗(即刘禅),他的安危就在你身上。”正是这句话让诸葛亮心中一紧,后背冷汗直出。这句话看似是对赵云的信任和嘱托,但实际上却是对诸葛亮的警告和制约。为什么呢?

要知道,在此之前,刘备已经对诸葛亮说过一句更加惊人的话:“我死后,你若见阿斗不堪大任,可自行取而代之。”这句话无疑是给了诸葛亮一个极大的权力和空间,甚至可以说是授意他篡位。但是诸葛亮并没有接受这个建议,而是连忙推辞,并表示自己愿意辅佐阿斗继承大业。

那么刘备为什么还要再对赵云说那样一句话呢?难道他不相信诸葛亮的忠心吗?其实不然。刘备虽然信任诸葛亮,并且认为他有能力治理国家,但是他也知道诸葛亮并不是一个没有野心和欲望的人。毕竟,在当年荆州之战中,正是因为诸葛亮暗中与东吴勾结而导致关羽被杀。虽然这件事情可以说是出于大局考虑,并且也得到了刘备的原谅和理解,但也说明了诸葛亮有时候会以自己的主观意志来决定事情,并不完全服从于刘备,再一个就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不留给自己的儿子,却要拱手让人,心里一万个不愿意。

所以刘备在临终前给赵云下达了一个隐秘而重要的任务:监视并保护阿斗免受任何人(包括诸葛亮)的伤害。

刘备和诸葛亮都知道阿斗不能胜任君主之位,但诸葛亮又不能违背刘备的遗愿而废黜他。他只能尽量掌握朝政大权,以保证国家的安定和发展。他也试图培养阿斗的德才和志向,但收效甚微。他甚至在临终前还给阿斗写了一份遗表,劝告他要清心寡欲、约束自己、爱护百姓、亲近贤臣、远离小人、勤政理民、继承先帝遗志等等。

然而,在诸葛亮死后不久,阿斗就开始变本加厉地昏庸无道了。他听信奸佞黄皓之言,放纵酒色之欢;荒废朝政之事,沉湎山水之趣;怠慢外交之礼,拒绝联合东吴;疏远忠良之臣,杀害姜维等人;轻视军事之策,在木门道中被魏军俘虏;屈辱投降之后,在洛阳当了几年囚徒。

由此可见,在三国时期这样一个动荡变幻、生死存亡的局面下,并非所有人都能适应并应对好这样的环境和挑战。有些人能够顺势而为、成就霸业;有些人则会逆流而行、自取灭亡。阿斗与诸葛亮正是两个典型的例子。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gr.com/gqby/211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