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寡趣病因 > 有病的人被没病的人歧视丨心理学真
有病的人被没病的人歧视丨心理学真
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实用的心理学
26岁身患抑郁症的自杀女作家林奕含,在婚礼上为了去除抑郁症污名化所作的诚恳致辞令人深思。
大众对于精神疾病和心理疾病的了解还是很少。
我们应该思考的是怎么做才能更好地帮助这些遭受痛苦的人,而不是站在道德制高点嘲讽他们。
歧视化行为反应
污名这个词语本身是社会学的术语,在20世纪60年代被心理学家戈夫曼在《污名:受损身份管理》一书中引进了心理学。
污名指的是个体或者群体具有消极特征,这些特征会玷污个人或者群体的名誉,降低其社会地位。
戈夫曼研究了污名产生的过程,提出了污名的动态学说,也就是污名现象是心理效应下的结果。
首先具备消极特征的个体或者群体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被标记,然后遭受到了排斥和歧视,最后被降低了社会地位的过程。
污名的英文名是stigma,在20世纪80年代的时候被台湾的人类学家谢世忠翻译为“污名”,然后21世纪初国内学界处于对艾滋病被歧视现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