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寡趣病因 > 福泉云课堂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福泉云课堂智者大师修习止观坐禅法要
诸恶莫作,众善奉行
自净其意,是诸佛教
南無本师释迦牟尼佛!
摩诃般若波羅蜜!
南無天台智者大师!
第八讲回顾
“魔者,磨也”。任何能够阻扰修行解脱的障碍,都可以称之为魔。俗语“好事多磨”,无论做世间事业、修出世佛法,都可能会遇到困难和挫折,若不在困难前倒下,定在困难中成长。鲤鱼不跃龙门,永远成不了腾云驾雾的神龙。同理,“无魔不成佛”,释迦如来若非八相示现降魔成道,也成就不了佛果。所以,“魔”既是成佛的障碍,也是成佛路上的善知识。全文分三:
一、释魔明义;
二、辨魔知相;
三、降魔得法。
:
◆梵音魔罗,秦言杀者。夺行人功德之财,杀行人智慧之命,是故名之为恶魔事者。
魔:全名“魔罗”,即障碍。夺人功德,断人慧命,姚秦三藏法师鸠摩罗什译为“杀者”。◆如佛以功德智慧,度脱众生,入涅槃为事;
◆魔常以破坏众生善根,令流转生死为事。
佛以无量功德智慧,广开福田、开示众生悟入佛之知见,登涅槃解脱之彼岸……魔一面现恐怖相,破坏(杀)众生善根,令修行功德事业不成就;另一面,魔会化现可爱可欲之相,令人迷惑,破坏(杀)慧命,令众生入邪见歧途,长劫流转生死之海。◆若能安心正道,是故道高方知魔盛。
若内心散乱、不求出离的凡夫,随逐生死,乐受人伦,貌似很舒服……一旦发心修道,逆生死流,求禅定智慧解脱,就会感觉到莫大的障碍……◆仍须善识魔事。但有四种:
一、烦恼魔;
贪、瞋、痴等烦恼躁动,生起杀等业缚,破坏禅定解脱。二、阴入界魔;
五蕴花花世界,六根六尘生六识,迷色、迷心,在在处处诱惑着我们。三、死魔;
生老病死,人生大苦,凡夫生命短促,有漏业身障碍修行解脱。若能信愿念佛,往生净土,则得一生补处,不舍寿命即生成就!四、鬼神魔。
◆(前)三种皆是世间之常事,及随人自心所生(由贪嗔痴三毒引发),当须自心正除遣之,今不分别。鬼神魔相,此事须知,今当略说。
:
:
◆十二时兽,变化作种种形色。或作少男少女老宿之形及可畏身等非一,恼惑行人。
精魅由来:或因畜道众生吸收天地日月精华,岁老而成精,小有神通,可变化为各种形态迷惑众生;或因部分修道者知见不正、盲修瞎炼,功夫用错,堕落而托身为畜类等……注意:精魅的出现相貌未必皆是恐怖可畏的,也可能是看似可爱可欲的少男少女相。◆此诸精魅,欲恼行人,各当其时而来,善须别识!
寅时:虎兽等;卯时:兔鹿等;辰时:龙鳖等;
已时:蛇蟒等;午时:马驴驼等;未时:羊等;
申时:猿猴等;酉时:鸡乌等;戌时:狗狼等;
亥时:猪等;子时:鼠等;丑时:牛等。
精魅出现恼乱有一定时间规律,可依此大致判断此精魅为何等畜类所化。◆行者若见常用此时来,即知其兽精,说其名字诃责,即当谢灭!
对治法:识破它的原形,说其名字诃责,令其惭愧怖愄,则此精魅即可消失。“正念存内,邪不可干”,不可过分执着,否则精魅未至,自已却疑神疑鬼,庸人自扰……:
◆或如虫蝎缘人头面,钻刺熠熠;或击枥人两腋下;或乍抱持于人;或言说音声喧闹,及作诸兽之形,异相非一,来恼行人。应即觉知,一心闭目,阴而骂之,作如是言:“我今识汝!汝是阎浮提中,食火嗅香偷腊吉支,邪见喜破戒种。我今持戒,终不畏汝!”若出家人,应诵戒本;若在家人,应诵三归五戒等,鬼便却行匍匐而去。
当拘那含佛之时,有一破戒比丘,因干扰大众修行,遭到摒除迁单的惩罚。执迷不悟、心中恼恨而发恶愿:生生世世扰乱佛陀教法修行人,因此而成“堆惕鬼”。对治方法如上。识破它的原形,说出它的来历,以诵戒、持戒令其惭愧而退。注意:若常遇堆惕鬼恼乱,应检讨自己戒律是否有缺失或违犯,一心正念,慎勿放逸。◆如是若作种种留难恼人相貌及余断除之法,并如禅经中广说。
其他方法详见沮渠京声所译《治禅病秘要法》,又名《治阿练若乱心病七十二种法》。:
◆魔多化作三种五尘境界相,来破善心。
《杂阿含经》云:“欲界诸神力,天魔波旬为第一”。天魔神通变化,其相众多,甚至可变成佛的形象迷惑众生。因为修行人一旦脱离三界,则不再受魔控制,令魔宫震动,波旬忧恼。所以,魔常以“三事五尘境界”和“五箭”为武器,以“阴、入、界”为突破口,恼乱出世修行人。◆一、作违情事:可畏五尘,令人恐惧。
作虎狼师子,罗刹之形,种种可畏之像,来怖行人。
◆二、作顺情事:可爱五尘,令人心着。
作父母兄弟,诸佛形像,端正男女,可爱之境,令人心着。
◆三、非违非顺事:平等五尘,动乱行者。
作平常之事,动乱人心,令失禅定。
◆是故魔名杀者,亦名华箭,亦名五箭,射人五情故。何为“五箭”:
在名色中作种种境界,惑乱行人——眼箭;
或作种种好恶之音声———————耳箭;
作种种香臭之气—————————鼻箭;
或作种种好恶之味————————舌箭;
或作种种苦乐境界,来触人身———身箭。
若再加上“意尘”即名“六魔钩”。魔爪随时潜伏在六根门头,若对六尘境界产生一丁点贪爱执取,你就会被魔爪钩住,不得解脱……对治:“苍蝇不叮无缝的蛋”,持戒精进即是铠甲,正念呵欲即是利剑。:
◆其相众多今不具说,举要言之,若作种种五尘,恼乱于人,令失善法,起诸烦恼,皆是魔军。以能破坏平等佛法,令起贪欲、忧愁、嗔恚、睡眠等诸障道法。
◆如经(《大智度论》)偈中说:
欲是汝初军忧愁为第二饥渴第三军渴爱为第四
睡眠第五军怖畏为第六疑悔第七军嗔恚为第八
利养虚称九自高慢人十如是等众军压没出家人
我以禅智力破汝此诸军得成佛道已度脱一切人
总结:所谓魔,无非“色声香味触”、“贪嗔痴慢疑”、“财色名食睡”等——“五欲、五盖之魔”。所以,“呵五欲、弃五盖”,就是修行中的“照妖宝镜”和“降魔金刚”。:
:了境虚妄,息心寂静。
◆凡见一切外诸恶魔境,悉知虚诳,不忧不怖,亦不取不舍,妄计分别,息心寂然,彼自当灭。
不论境界多么恐怖,也不论多么可爱,悉知虚诳,不执不取。息心寂静,安住第一义谛,如如不动,魔境自当销灭。:观心无实,观法平等,观境如幻。
◆反观能见之心,不见处所,彼何所恼?如是观时,寻当灭谢。
觅心了不可得,何处安心?犹如虚空,无能无所,何人被扰?◆若迟迟不去,但当正心,勿生惧想,不惜躯命,正念不动。知魔界如,即佛界如,若魔界如佛界如,一如无二如,如是了知,则魔界无所舍,佛界无所取,佛法自当现前,魔境自然消灭。复次若见魔境不谢,不须生忧;若见灭谢,亦勿生喜。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魔),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作”,“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无佛相、亦无魔相……”,“魔界如佛界如”,了知万法平等一相,一切皆是心的造作。“佛来佛斩,魔来魔斩”。不以见佛而喜,不以见魔为悲。是佛,是魔,无非一心所现,不出一念三千。◆所以者何?未曾见有人坐禅,见魔化作虎狼来食人;亦未曾见,魔化作男女来为夫妇。当其幻化愚人不了,心生惊怖,及起贪着,因是心乱,失定发狂,自致其患,皆是行人无智受患,非魔所为。
着魔发狂只因你认假为真、虚妄取舍,若无智慧,定会自乱方寸。《圆觉经》云:“知幻即离、离幻即觉”,应时时反省观照,莫被幻境所迷。:读诵大乘,存念三宝;忏悔持戒,亲近知识。
◆若诸魔境恼乱行人,或经年月不去。但当端心正念坚固,不惜身命,莫怀忧惧!当诵大乘方等诸经、治魔咒,默念诵之,存念三宝。
◆出禅定,亦当诵咒自防,忏悔惭愧,及诵波罗提木叉,邪不干正,久久自灭。魔事众多,说不可尽,善须识之!是故初心行人,必须亲近善知识,为有如此等难事。
修止、修观降魔需要一定的禅定功夫,若无,急须端心正意存念三宝、生忏悔心、惭愧心,诵经、诵戒、持咒、亲近善知识等,仰仗三宝以他力加持对治,邪不压正,久久魔事自灭。六念法:念佛、念法、念僧、念戒、念施、念天。尤其要随念三宝(佛法僧),常诵波罗提木叉(诵戒)!:
◆是魔入人心,能令行者心神狂乱,或喜或忧,因是成患致死。或时令得诸邪禅定智慧、神通陀罗尼,说法教化,人皆信伏,后即坏人出世善事,及破坏正法。如是等诸异非一,说不可尽!今略示其要,为令行人于坐禅中,不妄受诸境界。
◆取要言之:若欲遣邪归正,当观诸法实相,善修止观,无邪不破。故释论云:除诸法实相,其余一切皆是魔事。如偈中说:
◆若分别忆想即是魔罗网
若心执着于色声香等六尘,误认一切因缘所生法皆是真实,内心“分别忆想”(执着不舍、爱憎贪取),“即是魔罗网”,则被魔爪魔箭所中,进入了魔网的圈套。◆不动不分别是则为法印
应起观照,了知缘起无自性,执着无意义。心不被境界迷惑所动,也不爱憎期待奇异殊胜境界。“不动不分别,是则为法印”(此乃金口诀)。是魔是佛,究竟如何分别?《楞严经》云:“内魔不生,外魔不起”。对治外魔,必先调伏心魔。再善的境界,“若作圣心圣解,即受群邪”,心用错了,善境反成魔境;再恶的境界,若能勤于正念、不取不著,终不为恼,当下即可转恶境而为佛境。智者大师天台山华顶降魔,当面对种种恐怖爱欲之境,正心不受不着、不取不动,观一切法空,安住第一义,魔军当即销散,正定正受、智慧功德现前。“云中纵有金毛现,正眼看时亦非真”。所以“是佛”“是魔”并非在境界相上求,应以“诸法实相”为印,各自从当下一念心中觉悟观照,降魔即是降伏执迷之心!智者大师在《修习止观坐禅法要》和《释禅波罗蜜次第》、《摩诃止观》等著述中都有相关禅病对治法。本文探讨的领域,涉及早期佛法禅修经验、中国传统医学、甚至借鉴了他教的吐纳引导等治病方法,可以作为我们修习止观时,治病或调身的参考。全文分三:
一、善识病源;
二、明病发相;
三、治病之法。
:
◆行者安心修道,或四大有病。因今用观,心息鼓击,发动本病;
◆或时不能善调适身心息三事,内外有所违犯,故有病患。
◆夫坐禅之法,若能善用心者,四百四病自然除差;若用心失所,则四百四病因之发生。
◆是故若自行化他,应当善识病源,善知坐中内心治病方法。一旦动病,非唯行道有障,则大命虑失。
西医病理学建立在解剖实验基础上,认为因细菌、病毒、物理化学损伤人体,从而引起呼吸、循环、消化、生殖、泌尿、神经等各系统发生功能性或器质性病变。传统中医学依阴阳五行理论,认为人染受风寒暑湿燥热火六邪,影响人体卫气营血,造成阴阳五行不调,从而导致各种虚实、寒热、表里等诸病症状。佛教的生老病死观,是建立在朴素的地水火风四大观和因果业报观基础之上。佛教认为,业因报身由四大合成的肉体,本身即是无常病苦之源,而心在其中发挥最主导作用。《摩诃止观》云:“四大是身病,三毒是心病”,因此,与上二者不共的是,佛教并非只白癜风的治疗药物北京白癜风医院哪最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