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患病影响 > 孔子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nbsp
孔子思想与马克思主义的结合点nbsp
本文作者冯沪祥教授曾任蒋经国先生秘书,美国波士顿大学哲学博士,中华两岸文教经贸交流协会会长,中华两岸和平促进会会长,两岸国学书院院长,原中央大学文学院院长,波士顿大学客座教授,哈佛大学讲座,清华、北大讲座,复旦、浙大客座,中央党校讲座,中国社科院讲座、东北大学兼任教授,台湾前“立法委员”,年和李敖搭档选“正副总统”。
(一)
习近平总书记在年7月1日,纪念中共党庆95周年的重大场合,曾经代表中共中央,明确强调八项「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其中第一项,首先就强调:「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点,紧密结合起来,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不断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推向前进」[i]
另外,习近平在年12月11-12日,出席「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除了指出理论教育的重要性,并特别的强调:「特别是要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作为理论教育中心内容。」[ii]
因此,今后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如何结合中国本有的孔子思想与外来的马克思主义,经由「理论创新」、「实践创新」,指引「中国思想往何处去」的方向与方法,成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意义非常重大、影响非常深远;这是一项很庄严又神圣的时代使命与文化使命,深深值得仁人志士与两岸全球华人共同重视研究!
孔子与马克思的思想,有那些相同,可做结合点?今后应如何结合,才更有利于「振兴中华」?这是比较研究两者思想,「求同存异」,经由「理论创新」、「实践创新」,进而「合同化异」的重大关键。
从两者相同之处来看,胡锦涛总书记在年8月15日,参加中共「三个代表」研讨会中,曾经代表中共中央,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核心灵魂」有三:「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以及「与时俱进」[iii],均很有代表性;因为,马克思主义在各种不同时空、不同阶段,有不同的思想特色,我们必须找出其中一以贯之的「核心灵魂」─亦即习近平所说的「基本原理」,以此做为与孔子比较研究的基础,才更有意义。
在当代西方「解释学」(Hermeneutics)中,最主要的方法论,即在透过「意义感」(Senseofmeaning),重新解读传统经典名著(如西方《圣经》、柏拉图、莎士比亚等),亦即「古为今用」、「西为中用」、「与时俱进」,结合现代的实际需要,阐扬传统经典名著对现代的意义与启迪,这对今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很有重要的启发性。
在胡锦涛前述的三项中,并未提到「阶级斗争」、「无产阶级斗争」,「世界革命」等,因为这些是革命时期,为了夺权的需要,展现的特性,但在承平的建设时期,必须与时俱进,才能符合中国国情当前实际需要、也才能符合「安定建设、和平发展、和谐社会」的人民实际需要,此即中国古训所称:「马上能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此「马」在此也可解读为「马克思主义」的简称);所以此时,就应撷取马克思的「核心灵魂」,才能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紧密结合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色」。就此而言,胡锦涛上述用新解读说明马克思的「核心灵魂」、正是习近平所称推进「理论创新」,用「创新性的发展」,向前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里程碑。
上述三项内容,由胡锦涛提出来的核心灵魂,来自马克思的基本原理,实际上也代表中共重要学者专家共同研究的心得,过程经过集思广益、反复论证,当然很有公信力与说服力,不但有足够的代表性,也有其充份的权威性。
因而,本文对其中的论证过程,不再赘述,而只取其结论。
那么,胡锦涛所指的马克思主义三项「核心灵魂」(基本原理),与孔子思想能否相通?能否成为两者的结合点呢?
笔者认为,这三项「核心灵魂」(基本原理),与孔子思想完全相通,完全可以做结合点。原因如后:
第一、「解放思想」:孔子晚而好易,他所申论的《易传》十翼中,明确强调「生生之谓易」的创新精神。也正是一种「解放思想」的精神。
孔子为什么特别喜好周易?他曾反复研读,甚至当时将串连竹简的皮革都念断三次(「孔子略而好易,韦编三绝」[iv]),就是因为周易本身的「解放思想」太合他的心意了!
例如,周易第一卦是干卦,代表创造万物的创造力,「大哉干元,万物资始,乃统天」,它能够「首出庶物」、「开物成务」,当然代表一种开放的、解放思想的精神,如果固步自封,抱残守缺,怎么可能做到开创万物、开物成务?
尤其,周易最后一卦是「未济」,代表没有止境,更有深意在内!整个易经64卦,在形式上要有终点,但此终点却名「未济」,代表「无止境」,充分证明易经本身是个开放系统、绝不封闭、绝不自满,这也正是「解放思想」的基本精神,因而与马克思思想在此完全相通,能够成为结合点。
另外,从社会实践看,马克思主义的第一个核心灵魂「解放思想」,代表对一个人「充份解放」的必要条件,就是解放思想。美国罗斯福总统曾称人有四大自由,第一就是思想自由,其次言论自由,其次为「免于恐惧的自由」以及免于「匮乏的自由」,堪称东西方均能相通。因为,孔子称赞子产不毁乡校,代表尊重言论自由,而尊重言论自由的前提,当然就是尊重思想自由;孔子在治国理念中,曾于卫国强调,对人民首先要「富之」,这就同时代表「免于恐惧」、以及「免于匮乏的自由」,不但证明孔子与马克思「解放思想」的核心灵魂能够相通,而且孔子思想与资本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也能相通。(四大自由)。
第二、实事求是:马克思主义强调其科学性,代表能实事求是,不尚空话,不讲浮夸的大话、假话,否则即成「空想主义」(utopism)。
这在孔子思想与儒家,就是强调「笃行」,除了「听其言」,还要「观其行」,特别要能「知行合一」、「即知即行」除了要有脚踏实地的调查研究,还要理论结合实际,政策结合社会实践。
马克思强调,「人」是社会实践的总合,正是此意─不能空洞的论人,不能架空人的各种具体需求而论人,不能抽离人的社会性而论人。
孔子所强调的人,亦复如此。儒家强调,人,是活在家庭中的人、是活在国家中的人、是生活中的人;所以孔子特重生活教育,尤其人格教育,不能只从抽象的知识出发论人,因而首先特重「修身」,然后要在家庭中实践,才能「齐家」,并以此认知放在社会实践与治国理念,才能成功「治国」,然后才能己立立人、己达达人,从而「平天下」。
所以孔子讲的「仁」,从二人,代表要能设身处地,为人着想,亦即要能换位思维,将心比心,唯有如此,「仁」才不会蹈空、沦为空话。此即孔子所说:「己所不欲,毋施于人」[v],因为「欲」是很真切的欲念,要能先放在每个人自身的切身感受,才不会沦为空话,如此才能将心比心,才能形成为「恕道」,从治国看,要能如此苦民所苦,才能形成「王道」;其中内容都很具体可行,均能结合民生民苦,所以都以「实事求是」为基础,证明孔子与马克思主义在此完全能够相通,进而形成结合点!
第三、与时俱进:孔子被称为「圣之时者」,主要就因他很重视「与时俱进」,他常强调汤铭中的名言「茍日新,日日新,又日新」[vi],也是同样证明,他强调日新又新,不断创新、与时俱进的精神。
另外,他也常强调,「周虽旧邦,其命维新」[vii],同样证明,国家政策要能与时俱进,即使像周朝这样一个老大国家,其国家生命仍能不断更新、发挥生命力。中华民族同样是个历史悠久的民族,也需发挥这种与时俱进的精神,才能「其命维新!」
马克思主义,原先是从欧洲资本主义社会的实际情况出发,进而形成普遍的基本原理,然而,落实在其他时空、在不同时代与不同国情,当然需要「与时俱进」与「因地制宜」。才不会沦为僵硬的教条主义或形式主义。
例如,在马克思时代,是工业革命时代,资本家掌握了工业,即掌握了人工命运,容易形成剥削工人、贫富不均;到今天则进步到计算机信息革命时代,资本家要掌握信息,才掌握了市场,型态虽不同,但基本原理仍相同,因为同样容易造成富贫不均。
只不过,马克思时代为工人抱不平,所以提倡的方法,主要是讲「无产阶级专政」,「阶级斗争」、「暴力革命」、「世界革命」,如今因为时代更新、文明进步,自然需与时俱进,贫富阶级差距虽然仍在,但在文明时代,另外可用协商、沟通、议会修法等方式改进,不必一定要从暴力革命与世界革命。
此即孙中山先生所称,对马克思打抱不平的心意很肯定,但对其暴力与斗争的方法,则应与时俱进,有所改进,─亦即(「师马克思之意则可,用马克思之法则不可」[viii])、此亦即习近平所说,应「取长补短,择善而从」[ix]的道理。才真正符合开放胸襟与枯学精神。
更何况,以中国情形而论,原先并没有大资本家与工业革命,反而是农民居多的农业国家,所以在毛泽东任内,那已因地制宜,改用「农民革命」、「土地改革」取代,形成中国特色;如今时代更进步,与时俱进的结果,同样应用文明协商的方式,取代从前时代暴力革命的方式。唯有如此,将具体的方法与时俱进,但仍确保普遍基本原理──社会公义,才能真正掌握马克思的「核心灵魂」。
这正如同孔子所说:「不患寡,而患不均」[x],虽是孔子二千多年前所说的内容,但本项原则堪称普遍的基本原理,属于「共相」性质的原则,同样是为确保公平正义,乃是超越个时代、各地区的共同需求,所以至今仍有其重要性。
综上可知,以上三者,是孔子与马克思相同之处的结合点,若论不同之处,则其中最大不同在于方法,亦即孔子主张「仁」与「义」的方法,不采暴力的方法,这在今天讲究文明与和平的新时代特点,当然更能赢得人心、符合人性,并能提升人性,从而彰显人性的高贵面,完成实现人性的正能量潜能,真正达到人的「完全解放」,因而更值得大力推广弘扬。
[i]習近平總書記在年7月1日,紀念中共黨慶95週年談話(.7.1新華網)
[ii]習近平在年12月11-12日,出席「全國黨校工作會議」談話(.12.12.新華網)
[iii]胡錦濤總書記在年8月15日,參加中共「三個代表」研討會談話(.8.15.新華網)
[iv]出自西漢?司馬遷《史記?孔子世家》:「讀《易》,韋編三絕。」
[v]出自《論語·衛靈公》
[vi]出自《禮記?大學》:「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vii]《詩經.大雅.文王》:「文王在上,於昭於天。周雖舊邦,其命維新。」
[viii]民生主義第二講民國十三年八月十日講作者:孫文[ix]
[x]出自《论语·季氏》第十六篇
回复关键词1「国学堂」从易经看成功管理
回复关键词2「国学堂」儒家文化精神与当代社会价值观
回复关键词3「国学堂」中国传统文化与当代教育
回复关键词4「国学堂」主要课程
回复关键词5冯沪祥教授个人履历
回复关键词6冯沪祥教授所获荣誉
回复关键词7冯沪祥教授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