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患病影响 > 蓝蓝铁匠小云未来荐读
蓝蓝铁匠小云未来荐读
“过了年,每天只能看见铁匠一个人在忙活了,烧火的换了人,是他十三四岁的女儿。那个长得像小杨树一样好看的小铁匠,听说去下煤窑挖煤了。钉几个马掌、驴掌,养不活这一家人。”
随笔二则:铁匠·小云
蓝蓝
铁匠
从白塔营的小学校,到部队的营房,要路过一个铁匠铺。
铁匠铺不但卖镰刀、锄头、犁,也买扁担钩子、门搭链、白铁皮桶什么的。但主要是给马、骡子和驴钉铁掌。
豫西一带有很多小煤窑,常常冒顶死人。挖煤的都是家里实在是穷揭不开锅了,才去干这种把脑袋别在腰里的营生。这里因为出煤,便能看到大路上一溜溜的骡马车、驴车队来伏牛山区的观音堂、大营的小煤窑拉煤。这些马车队、驴车队大多是从豫东过来的。来的时候,赶车人一般都是坐在车前头,嘚嘚嘚,轻快地走。半路停下来打尖,自己带着牲口料,米面干粮、铁桶做的简易小炉子,在路边点火做饭。到这里买了煤,装满,开始返程。返程的时候,牲口辛苦,人也辛苦。他们也把自己套上,脖子或者肩膀套上一根宽带子,弓着腰和牲口一起向前拉。
我上小学的时候,经常看到这样的拉煤车队歇在路边,车把用一根木棍支着,人在车下面铺上塑料布、草毡子,黑乎乎的补丁摞补丁的被子盖在身上,真个是风餐露宿。要是遇到雨天,他们就用一大块塑料布、油毡,盖住车和牲口,自己没法睡,挤在路边干店的屋檐下,一边聊天抽旱烟,一边焦急地望着天。
拉煤的车多,来铁匠铺给骡马和驴子钉掌的就多。
铁匠铺的掌柜,是四十多岁的汉子,矮壮,胡子拉碴,耳朵边永远夹着一根纸烟。胸前戴着一条围裙,油渍麻啦,上面烧出了很多小洞。他的手黑黢黢的,骨节粗大,指甲缝也是黑的。小铁匠,就是他儿子,十六七岁的半大小伙子,给他当下手。要是打犁、锄头等大农具,他抡大锤,儿子掌钳,抡小锤,叮咚——叮当!叮咚——叮当!就这么打。要是打马掌、驴掌,父子俩都会,轮流在一个铁砧上抡锤。
每天早晨去上学,我拿着一块馒头或一块饼路过铁匠铺,总能看到铁匠老婆坐在大炉子前拉风箱。那风箱比一般人家用的都大,也宽,得使劲儿才能拉起来,呼达——呼达,彤红的火把铁匠老婆的脸映得红光发亮。风箱进出风口里有鸡毛,还有个圆石头蛋,我一直很好奇不知道是干什么用的,长大后才知道起一个活塞的作用。
铁匠家有五六个孩子,最小的还在吃奶。有时候他们家的孩子盯着我手里的馒头看,我就掰一半递过去。孩子怯生生拿了就跑,后面跟着的是老铁匠并不严厉的喝斥声。小铁匠,就红了脸,扭过头去。他脸红的时候,我觉得特别好笑。他不大说话,有一次我听他小声哼着河南梆子:
“要你们一日三餐九碗饭,一觉睡到日西斜,直养得腰圆膀又扎,一个个像座黑铁塔……”。
我听出来了,是移植革命样板戏《沙家浜》里的唱词。
我父亲是军人,我们家住在不远处的军营里,不愁吃的,但我所有的同学都吃不饱。铁匠家也是这样。
中午或傍晚下学回家,我总要在铁匠铺旁站一会儿,看他们给驴或马钉掌。
铁匠铺前有四根木柱子,那是拴牲口用的。牲口拴好了,主人和小铁匠帮衬着,一边摸拍安慰着牲口,一边把蹄子抬起。先是把快磨平的旧掌取下来——撬个缝,用钳子取钉子;然后拿一把锋利的弯刀,削去牲口的老茧子——就是角质层。这是个技术活,动作要快,削得薄厚准确,还要平,这样才能保证新铁掌能钉得稳当。每当这个时候,我都吓得闭上眼睛,觉得那些牲口都在发抖,疼。
接下来就是按照旧掌的模样,再量蹄子的形状大小,量好了,再修正蹄铁,烧了再打,反复一两次,再根据每个蹄铁上不同的钉眼,打出大小不同的扁扁的铁钉,开始往蹄子上钉。有的牲口老实,钉一下,哆嗦一下,我也跟着哆嗦。遇到脾气暴躁的牲口,活蹦乱跳,尥蹶子挣扎,得好几个人才能把它捆住按住。
“它疼不疼?会钉进肉里吗?”我问铁匠。
“不疼!跟人铰脚指甲一样!”
我却不信,分明看到过牲口疼得浑身发抖。
蹄铁钉好了,骡马或驴子松开了绳子,在地上走几步,就有人叫声“中!”是赞扬的口气。听一个老汉说,钉马掌、驴掌比打其他农具难多了,不是什么人都能干的。
收拾完一匹马或一头驴子,得费大半个小时的功夫。铁匠削下来驴子或马的角质,小铁匠会收拾起来,送给孩子们。他也送给过我:“拿回家,放花盆里,这个养花最好,肥。”我宝贝一样捧着回家。
冬天,我会在铁匠铺闲下来的时候,趁着他们的炉子烧红薯。红薯都是我的农村小同学送给我的。小铁匠会帮我翻烤,有时候还多给我烤个土豆什么的。这样的时候不多,因为铁匠老婆后来生病了,家里其他几个孩子闹,要吃的,打架的,在铁匠铺前乱跑,铁匠烦的时候就会破口大骂。
再后来,看到他们家门前挂了白布帘,铁匠老婆死了。亲戚、孩子们哭天抢地,小铁匠腰里系着一根白布,坐在铁砧上,默默在哭。我远远看着,没敢过去。
过了年,每天只能看见铁匠一个人在忙活了,烧火的换了人,是他十三四岁的女儿。那个长得像小杨树一样好看的小铁匠,听说去下煤窑挖煤了。钉几个马掌、驴掌,养不活这一家人。
我从地上捡起一根铁钉,装进了口袋里。我想起小铁匠唱的歌,很害怕他会死在小煤窑里。
“要你们一日三餐九碗饭,一觉睡到日西斜,直养得腰圆膀又扎,一个个像座黑铁塔……”。
年
小云
小云,是我家的小阿姨。我从不叫“保姆”,不管人前还是人后,我都会说:这是我家的小阿姨。
小云是孩子满月后来我家的,亲戚的亲戚介绍来。她16岁,个子不高,胖乎乎,俩眼眯眯着,嗓音有些嘶哑。问了,才知道她老家在兰考一个村庄。兰考,出焦裕禄的地方,也出盐碱地和逃荒要饭的,这是我对兰考所有的印象。
小云只上过小学,辍学就跟着草台班子学吹笙,四乡里谁家有红白喜事,就去吹打一番。“没办法,没钱上学。俺娘是个傻子,是俺爹跑到云南买回来的。生了俺姊妹仨,俺是老大,下面有个妹妹、有个弟弟,除了俺,全是傻子,遗传。”她笑嘻嘻地说。
我一下子可怜起这个姑娘。
“唉,这样一家人,怎么活啊?”
她倒没事似地,两手一摊:“就那样活呗,俺家就俺娘下地干活,啥都干,跟一头牛差不多。俺爹啥都不干,赌博,家里的粮食都叫他卖了去赌。收麦的时候,俺爹去帮邻居家寡妇割麦,一镰也不给家里割。俺奶奶就在家做饭看孩子,骂他也没用。”
我找了几件衣服,送给小云穿,又给她买了双鞋。她欢天喜地收下了。
家里有一对儿双胞胎,我整日累得够呛。小云还小,她的活儿就是抱抱孩子、洗洗衣裳。看她躺下来就能呼呼大睡,我也不敢把孩子让她搂着睡觉,一张床睡我们娘仨,我每晚起来喂奶、换尿布,几乎只能睡两三个钟头。
我教她做饭,教她怎么按比例冲奶粉。这丫头肯学,不停地问这问那。她有一样好,就是会唱各种流行歌,抱着孩子就开始唱,一会儿孩子就哄睡了。
“这都是俺出去办事的时候学的。”她把草台班子帮人做红白喜事叫“办事”。
一天,她看到家里有口琴,惊喜地问:“姐,你会吹口琴?”
我就吹给她听,看得出她很羡慕。我说:“口琴送你了,我教你吹。”
我教她认字,她说:“俺刚来的时候,还以为恁是卖书开书店的,家里恁多书。”
春节快到时,我给她买了新衣裳,又买些东西,多给她二百块钱,让她回家过年。“奶粉是给你奶奶的,巧克力给你弟弟妹妹。”又找出几件七成新的棉衣、毛衣,弄了一大包,让她捎回去给她妈妈和妹妹弟弟穿。
过了年,小云回来了,给我带了些粉条,说是她奶奶送给我的。
“俺差点回不来,俺爹想给俺说婆家,一个村的,是个瘸子。俺爹赌博欠人家的钱,就想叫俺嫁给他抵债,比俺大快二十岁,打死俺也不愿意。要不是俺奶帮俺说话,连车票钱俺爹都不给。”
“你这什么破爹啊!这不是卖闺女嘛!”我气愤地说:“以后你的工资给你奶奶一些,你自己留一些,别给你爹。”
小云低了头说:“不给他就打俺。”
小云说多亏自己还有个奶奶,照顾着一家老少。“姐,俺家成份不好,俺爷以前是地主,俺奶说人民公社吃大锅饭的时候,俺爷在食堂帮工。后来食堂丢了半袋玉米,有人说是俺爷偷的,俺爷气不忿,回到家,一菜刀把自己的手剁下来……”
我听得汗毛倒竖,“啊?!……后来呢?”
“流了很多血,又化脓,没钱治,后来就死了。”
几天后的一个晚上,我们楼下对面忽然热闹起来。当街挂起了大瓦数灯泡,通亮,人声嘈杂。拉开窗户一看,才知道有家人办丧事,摆上了桌子凳子,请来了两个唢呐班子,晚饭后就开始比着吹唱起来。豫剧,曲剧,李天宝吊孝,还有“让我一次爱个够。”
小云的脚就像被焊在窗口下一样,再也挪不动,伸着脖子往窗外瞅,眯缝眼这会儿更小了,掩饰不住的兴奋。“这曲子俺也会吹。”她说。
看她那么喜欢,我就自己把孩子抱进里屋哄。毕竟她也还是个孩子。
半月后,小云的爹突然来了。穿着脏兮兮的廉价西服,说话什么的,一看就是农村里会来事的人。等他睡下了,小云对我说:“姐,俺爹要钱来了。我不敢不给他……。”
“不是春节回家把钱都给他了吗?这才一个多月。”
“肯定又是赌输了,人家整天追着要,还打他。”
第二天我拿了一些钱,对她爹说:“这钱,是我预支小云的工资,你拿上。孩子出来干不活容易,家里老的老小的小,你省着点儿花。”
“知道了知道了。”拿到钱的小云爹喜笑颜开,站起来就走,跟小云一句话也没说。
到了暑期,小云爹又打来电话,说是她奶奶快不行了。我赶紧给她买车票,收拾东西送她走,又另外塞些钱给她。
这一走,小云再也没有回来。后来听人说,小云回去就嫁了个中年人,生了个儿子。丈夫是酒鬼,整天打她。又过了两年,听说她跟一个会吹唢呐的男人跑了。
不知道她那个傻妈、傻妹妹、傻弟弟以后怎么活下去。
年
蓝蓝
蓝蓝,年生于山东烟台。已出版9部中文诗集。6部随笔集和6部童话集。作品已经被翻译成英语、法语、俄语、西班牙语、德语、日语、希腊语、弗拉芒语、克罗地亚语和葡萄牙语等多国文字,并在多种国际期刊上发表。她获得国内外多种奖项,其中包括:“刘丽安诗歌奖”、“诗歌与人奖”、“冰心儿童文学新作奖”、“宇龙诗歌奖”等。她被评选为“中国新世纪十佳女诗人”,获得“新诗百年——我最喜爱的田园诗奖”。她的诗歌被翻译收录入多种外文期刊、文集和网站。其中有年美国铜峡谷出版社诗集《打开窗户:当代中国诗歌》,美国西风出版社双语诗集《身体里的峡谷》,以及“穿山甲之家”网站和国际中英语诗歌期刊等。
一日一书古代民主与现代民主
作者:[英]M.I.芬利
译者:郭小凌/郭子林
定价:26.00
出版社:商务印书馆
出版年:-05-01
本书是20世纪英国著名古史学家芬利的代表作。它主要以古代雅典的民主制为案列,分析了古代民主制度的特点及其成因,与近现代的民主进行了对比,从而反驳了当代精英主义理论强调的必须把民众的政治参与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平民的冷漠恰是民主的更好方式的主张,指出古代雅典的民主是全体公民参与的,并未导致精英理论所谓的极端主义。该书引领了20世纪西方学界的古代民主研究热,并使得这一研究方向成为显学,从而成为20世纪西方学界对古代与现代民主进行比较研究的开山之作。
近期精彩推荐
导读人:
李敬泽
谢有顺
田瑛
东西
甫跃辉
周晓枫
世宾
阿来
弋舟
荆歌
朱文颖
金仁顺
戴来
李亚伟
东紫
张执浩
笛安
吴玄
莫非
毛尖
钟二毛
孟繁华
王跃文
叶弥
黄咏梅
桑克
汪剑钊
王秀梅
陈希我
王刚
魏微
钟鸣
雷平阳
赵野
盛惠
杨卫东
李浩
黄土路
鲁敏
谢宗玉
陆梅
杨小滨
陈东东
张曙光
海男
贺奕
刘立杆
朱琺
了小朱
王炜
孙智正
王家新
胡续冬
司屠
茱萸
石一枫
姜涛
倪志娟
阿乙
赵松
王威廉
金海曙
席亚兵
何小竹
陈黎
冷霜
庞培
马嘶
敬文东
胡传吉
谢宗玉
李约热
李德南
乔叶
鲁敏
娜夜
莫非
荆永鸣
芬雷
慕容雪村
贾冬阳
西渡
泉子
朱白
作家:
赫鲁伯
赫拉巴尔
保罗·萨特
海尔曼
大江健三郎
巴别尔
罗恩·拉什
阿尔都塞
图尔尼埃
皮兰德娄
谢默斯·希尼
屠格涅夫
凯鲁亚克
埃利蒂斯
大卫·班尼奥夫
里尔克
图森
穆齐尔
向田邦子
罗兰·巴特
托妮·莫里森
马拉美
契诃夫
金子美铃
尤金·奥尼尔
简·奥斯丁
里索斯
所罗门
博纳富瓦
海明威
T·S·艾略特
索罗金
玛丽安·摩尔
布朗肖
村上春树
莫泽巴赫
库切
尤瑟纳尔
加西亚·马尔克斯
纳博科夫
阿普列乌斯
拉克司奈斯
爱丽丝·门罗
马歇尔·埃梅
米沃什
巴尔提斯·阿蒂拉
弗吉尼亚·伍尔夫
雅歌塔
布鲁诺·舒尔茨
帕特里夏·赖特森
莱昂内尔·特里林
斯坦纳
奥登
阿波利奈尔
加缪
费尔南多·佩索阿
罗伯特·勃莱
理查德·耶茨
特朗斯特罗默
约翰·伯格
品特
弗兰茨·卡夫卡
格非
辛波斯卡
阿摩司·奥兹
朱迪斯·赖特
冯古内特
理查德·普瓦里耶
卞之琳
杰瑞蒂斯·梅林
乔治·巴塔耶
玛格丽特·迪基
菲利普·拉金
舍伍德·安德森
伊萨克·巴别尔
索罗金
帕特里夏·海史密斯
阿部公彦
迪诺·布扎蒂
康斯坦丁·卡瓦菲斯
蒲松龄
唐纳德·巴塞尔姆
苏珊·桑塔格
罗伯特·D·卡普兰
威廉·布莱克
冯至
胡安·鲁尔福
卡洛斯·德鲁蒙德
韩愈
谢默斯·希尼
洛尔迦
巴顿尔科姆·考利
切斯瓦夫·米沃什
阿瑟·克拉克
契诃夫
保罗·策兰
孔飞力
张志扬
伊利亚·卡明斯基
特德·姜
阿兰·巴丢
伊凡·克里玛
M.H.艾布拉姆斯
黄宾虹
米歇尔·图尔尼埃
巴特勒
奥斯普·曼德尔施塔姆
格鲁格·贝尔
王刚
查尔斯·布考斯基
莎朗·欧兹
莫拉维亚
格鲁格·贝尔
当代写作者:
黄惊涛
金特
黎幺
东荡子
陈梦雅
毕飞宇
李宏伟
孙智正
万夏
魔头贝贝
彭剑斌
马松
司屠
陈集益
冉正万
甫跃辉
马拉
朱琺
大头马
王威廉
朵渔
李约热
王小王
冷霜
贺奕
胡桑
凌越
须弥
何小竹
冯冬
茱萸
雷平阳
刘立杆
西渡
本期编辑:陈琪
欢迎转发、分享,其他公号如需转载,请与“未来文学”订阅号后台联系。
治疗白癜风权威的医院儿童白癜风能不能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