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患病影响 > 社会病了,我该怎么办
社会病了,我该怎么办
北京雀斑医院咨询 http://m.39.net/baidianfeng/a_8714638.html
明末的张岱曾有一句名言:“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就是说,一个人若没有什么痴迷的爱好是不可以与他深交做朋友的,因为这样的人往往缺少深厚的情致。人贵有真情真性,若整天戴着假面,或心思冥顽不灵,那自然是很无趣的。不过,这样的人现在偏偏就很多见。
一个人什么时候最美?我觉得就是当他全然专注在一件事情上的时候:一个年轻人在飞驰的火车上安静地读书,一个少年全情投入地奔跑在足球场上,一个维修工聚精会神地查找着问题,一个厨师精雕细琢自己的手艺聚精会神中洋溢着自信和灿烂的笑容,这些凝神屏息、全情投入的刹那就是最美的时刻。
可惜,专注可能是现在最稀缺的品质了。稍稍敏感一些的人或许不难觉察,现在的社会到处充斥着浮躁,甚至已经习焉不察了。所见皆是:浮光掠影的理解,浅尝辄止的态度。网络时代,资讯的传播虽大为便捷了,但深度的思考的人缺少。碎片化的信息和喧嚣的噪音甚至淹没和吞噬了真正的阅读。实话说,不少人其实存在一定程度的阅读障碍:长一点的文章自然是没有兴趣的,就是短一点的理解也不深。
除了心思散漫不专注,注意力也难以持久。任何需要付出持续努力的事情立刻就失去动力,往往喜欢沉醉在即刻的、当下的、一时的欢喜中,对任何事物其实只有三分钟热度,不断跟着社会热点转移生怕落伍,不愿去尝试任何需要付出更持久努力才能获取的更大价值。习惯于婴儿般的被喂养,在吸吮奶嘴的即刻快感中获得自慰。
没有专注,没有持续的努力,没有真正的全身心的投入,浮于人世,流于表面,但还特别地忙碌。身不由己,言不由衷,说一套,做一套,想一套。到处跟风,生怕落伍,追求曝光率、知名度。知道的敢说,不知道的也敢胡乱瞎说。做事虚与委蛇,不是油头滑脑,就是油腻低俗。在文山会海中,在每天成堆的email中,在玩弄数字中,获得自身的存在感和价值感,在文牍主义、官僚主义和办公室政治(officepolitics)中荼蘼时日,非但不惕励自觉,反倒自鸣得意。
人变得越来越浮躁,越来越急功近利,社会的焦虑感与日俱增,心智和心理健康问题越来越突出,抑郁、自恋、自卑、活得茫然而无意义感、甚至反社会的人格和精神障碍问题绝不在少数。孔子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论语·为政第二》)揣摩他们做事的依据,观看他们做事的方式,省察他们安然处之的生活,一个人的真实性情又何能隐藏呢?!
我们的社会其实病了。究其根源,或许有三个观念上的原因:一,对“有用”的狭隘的理解;二,对“结果”的片面强调;三,对“社会认可”的过度追求。
价值(value)和效用(utility)这一对概念既有相互关联却又不同。我们做的很多事可能很有价值却没有多少经济学的效用,比如读一首诗一部文学作品、与家人在一起温馨的聚餐、与友人推心置腹的谈话、一个公益的善举,做这些事并不能带来经济学意义上的效用,没有市场交换的意义,也不能带来金钱,但是对于一个人却有价值,是人成其为人,成其为在丰富和完整意义上的“人性的人”,所不可或缺的人性的生活。因此,“无用之用乃为大用”,这就必须超越对“有用”的狭隘理解,上升到人性的丰富和完整这一意义上才能充分地体会。
过程(process)与结果(result)这一组概念渗透于每一件事情。当我们过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