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患病影响 > 智能手机成瘾伤害大脑,诱发依赖症和抑郁症

智能手机成瘾伤害大脑,诱发依赖症和抑郁症



长沙白癜风医院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82221890053688705&wfr=spider&for=pc

现在,智能手机就像身体的延伸,像固定在手上的额外器官。据调查,许多人醒来第一件事是看手机,睡前最后一件事还是看手机。每5分钟看一次手机,手机丢了或遗失会感到不安。这种行为,常被大家称为成瘾。多项研究表明手机成瘾会造成身体器官和心理损伤,危害不容小觑。

稳定的陪伴者,是现代人都稀缺的

手机的重要性已经超过了很多事情。陪伴孩子时,刷下手机。朋友聚会时,刷下手机。公司开会时,刷下手机。上洗手间,解开裤子,发现手机没带,得先把手机拿到,才能安心拉屎。如果坐个高铁、地铁,要是手机没电,可能会让很多人出现戒断症状。

有人说,这就是手机成瘾。从现象上看,的确是成瘾。这个成瘾的现象,倒是能看出60后、70后、80后、90后不同时代者的某个共性:人人都需要一个稳定的陪伴者。

这也是移动互联网发展迅猛的原因之一。它满足了人的原始需求。没有一个东西能像手机这样,只要你想,就可以机不离手。手机稳定性的存在,就像自我的延伸,你不需要跟它搞好关系,不用在乎你使用太久了,它不高兴,也不必担心它会疲劳。只要你需要,它就在,还能给你提供很多好玩的东西。

它是自我满足的象征。

不同时代人的共性就是:自我满足是最安全可控的。也许人们在潜意识中,对人的需要和依赖,都有恐惧的原型。

新精神分析已经确立,人类对依恋的需要,就是本能。然而这种本能的需求,在人类进化和发展的过程中,就一直遭到不同程度和方式的破坏。让人猜测,人类是否想要抗衡这种看起来太过脆弱的本能,而难以正视和接受对依恋的需要。

骨肉分离的痛苦,正是依恋的需要不被满足的身心体验。这样的体验,一定被保存在潜意识中。一旦人对依恋的需要被感知到,就会条件反射的出于保护的功能,让人抑制这种需要。

英国精神分析师约翰·鲍尔比提出的依恋模式中,回避型的依恋模式不仅在临床中的比率较高,在今天,也是极为常见的现代人的依恋模式。

回避自己对依恋的需要,回避真实的人和人的关系,习惯自我满足,沉浸在自己世界里,“不要靠近我”,把对关系的渴望转化为对物质的渴望,都是回避型依恋模式的特征。

手机,已经成为了这类人的新型陪伴者

而养育最重要的本质是:养育者与孩子的互动。互动的质量,决定了养育的质量。

小侄子四岁半,爷爷经常说他太喜欢看电视。在我们几次一起出去玩的时候,我问他,在外面玩好玩,还是看电视好玩。他每次都说,外面好玩。我也观察到,只有他心情不太好,感觉无聊的时候,才会嚷着要看电视。如果有另一个小朋友在的情况下,他们可以玩很简单的游戏连续几个小时。相比电子产品,他们其实更喜欢跟人玩,更喜欢跟人的连接。如果对与人连接的需要经常得不到满足,才会转为电子产品。

成人也是如此。只是成人更难以意识到有与人连接的需要,或者认为自己这个需要很弱。的确,成人之间的关系比小孩之间的关系要复杂太多,有时候也无趣太多。比起只能依赖于手机,拒绝关系,在关系中可进可退也许会更好。

不过,对真实关系的回避,与对真实关系的渴望,是一样的。

当成人表现出对手机的强需求时,

也提示我们可以觉察一下,

是否很大的原因是出于对真实关系的恐惧,

尤其是在潜意识里,对关系的体验,

是否很大程度被限制在,早期的挫折性的体验中?

(这句建议再看一遍)

作者

付丽娟,动力学取向心理咨询师,接受精神分析专业培训与个人体验0余年,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gr.com/hbyx/18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