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患病影响 > 有意义的日子,才叫生活新京报书评周刊
有意义的日子,才叫生活新京报书评周刊
偏方能治好白癜风吗 http://m.39.net/pf/a_4443966.html
原创-11-09孟繁勇新京报书评周刊新京报书评周刊
这是关于一个人寻死未遂的故事。
为何寻死?又为何寻死未遂?寥寥几句,这个故事就可以引起读者强烈的兴趣。生之虚无与意义,永远是大家热衷讨论的话题。每个人的寻找中,都找到了不一样的答案。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讲述的就是这样一个对生命从肯定走向否定又走向肯定的故事。书籍之外,这个故事也被改编成了同名电影,同样收获很高的口碑赞誉。这个故事的迷人之处到底在哪儿,可以通过下面的评论窥见一二。
撰文
孟繁勇
欧维是一个生活在瑞典的59岁独居老人。有一天,他决定去死。当欧维退掉了所有的报纸订阅,在天花板上钉上了一个钩子,将脖子套进绳子之后,却发现绳子断成两截,他摔在地板上。接下来,他数次试图自杀,却没有一次成功。
在《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中,弗雷德里克·巴克曼将欧维置于一个极端事件的中心:自杀。由此,所有围绕欧维发生的情节,都成了人性的试金石。从第一章开始,欧维与邻居们的紧张气氛,使得一个固执己见,对善意充满排斥,并出口伤人,不在乎其他人想法的老人形象跃然纸上。但随着情节的推进,巴克曼又赋予了欧维温情的一面:他会抚摸妻子的衣服,并且会闻一闻衣服上妻子的气味,回忆过往的美好。但这些回忆带给他的并不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反而是在当下失去妻子的陪伴之后的怅然。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
作者:弗雷德里克·巴克曼译者:宁蒙版本:四川文艺出版社年7月
人性之善或恶,在某种意义上而言,皆会在剧烈的情感波动之时发生变异。这样就不难理解,本性善良的欧维,为何会变成一个古怪的老头。能让欧维觉得生活美好的人一一离去,父母早逝,妻子离开。他进入了一种人生的绝境,对生活无感,生命无趣,逐步堕入绝望的境地。世界只有他孤独地活着。
欧维生活的瑞典,被称作为是世界上福利政策最完善的国家之一,同时也是世界上自杀率最高的国家之一。高福利、高税收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使得瑞典的失业率情况加重。尤其是老年人,在与年轻人的竞争中处于劣势。59岁的欧维失业,正是建立在瑞典这一社会问题的直接映射背景下。他在一家企业工作了43年,却在一天突然被人力资源的同事劝退,最后一桩寄托消失之后,欧维决定去死。
《一个叫欧维的男人决定去死》同名电影剧照。
欧维自杀的故事,实际上撕开了瑞典的社会形态:为什么高福利的国家,有如此之高的自杀率。欧维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衣食无忧,却面对着生活中的绝境,由此试图用绳子、汽车尾气、甚至一把枪来结束自己的生命。
巴克曼将欧维面临的生活绝境一一呈现,欧维一次次地试图自杀,又一次次自杀未成,其间对生命的思考,对活着的意义的追问,正是巴克曼想要表达的。促使欧维决定性反省生命意义的,是他想起了结婚这么多年,欧维只向妻子承认了一次错误,尽管他私底下认为自己仍然没有错。这一情节的发生,导致欧维在妻子的墓前难以回望她活着的时候。一个人要承认自己的错误并不容易,他向死去的妻子道歉,并保证会从现在开始做正确的事。
这个道歉来得太晚,妻子再也听不到了,欧维懊悔不已。没有人能够独自承受一切,此后的欧维,不再试图结束自己的生命,他想好好活下去,帮助他人,以及接受他人帮助。戏剧性的场景随之出现,欧维开着车和女邻居的孩子外出兜风,野外的风景怡人。
欧维的故事行文,表面上看来朴实无华,但必须要注意的是,残酷、阴郁场景的自杀行为,却在巴克曼的笔下有些许荒诞的意味。比如,当欧维去商店购买绳子准备自杀,却因绳子断为两截自杀失败,“欧维想,他们连像样的绳子都生产不出来了吗?生产个绳子能出什么岔子啊?”
如此局面的结果,是欧维认为“没了,已经没有什么质量可言了。”他想,如今想好好寻个死也做不到。平易的语言,读者却能够从中品味出一个老人的悲凉。关键在于,这恰是巴克曼对欧维处在极端环境下自杀的表述。很明显,在此种表述形式下,欧维的自杀,人物内心的孤独无助、对生活的绝望,精神近乎崩溃的状态,都带有一种荒诞的味道。这或者便是巴克曼对欧维故事的态度,在那一时刻,巴克曼借由欧维之口,说出了对自杀的反对之声:“这才叫生活。”而什么是生活?欧维的回答很简单:有意义的日子。
本文为独家原创内容。作者:孟繁勇;编辑:徐学勤、张婷。未经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朋友圈。
▼
直接点击关键词查看以往的精彩~
保温杯与中年危机
郭敬明《权力的游戏》教师工资《二十二》人性恶低欲望社会《我的前半生》蔡澜年中好书六神磊磊寒门难出贵子恐婚冷暴力林奕含
钱理群衡水中学读书日平庸之恶假课文自闭症法律与舆论原生家庭性教育古典诗词刷热点胡适国学低俗化
弟子规
年度好书高房价抑郁症
或者点击“阅读原文”去我们的微店看看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