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患病影响 >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璜塘湾读胡宇散文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璜塘湾读胡宇散文集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璜塘湾——读胡宇散文集《璜塘湾》有感文丨肖辉跃我花了连续二十个小时来阅读散文集《璜塘湾》,一直到窗外传来鸟叫声,我才发觉天快亮了。而上次这样的疯狂阅读,还是三十五年前,我读《射雕英雄传》。当然,璜塘湾里并没有郭靖那样的大侠,也没有华山论剑的比武场景。这里只有一大堆没名没姓,只有外号的璜塘湾人,以及发生在璜塘湾的鸡毛蒜皮的细事。读完这本书,我马上做了一件大事。天亮后,我到石龙山上转了一圈,然后跑到河滩上,在那捡了一窝的鸭蛋。我的痰流了一枕头。我做了个“璜塘湾梦”。我觉得很有必要带大家看看,璜塘湾里究竟发生了啥事。丰富的细节流,还原真实的乡村生活《璜塘湾》一书,也并没有巧妙的结构。这里只有细节。一个又一个的细节,包括视觉细节、触觉细节、味觉细节,以及心理细节等等,组成一串细节流,打开读者的六感,把读者真正领进故事里,产生深切的理解和共鸣。让读者回到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湘中农村,再一次跟随作者的脚步,真实体验一把乡村生活。比如在《河》一文中,写去河边捡鸭蛋,作者先描述一个这样的细节:“河里常年浮游着鸭群,放鸭人脸上盖顶草帽,躺在河滩上睡觉。”怎么样,你的视觉是不是打开了?眼前是不是浮着一群鸭,一个盖着草帽躺着睡觉的放鸭人?再接下来看河水,“河水很浅,很清,清得可以看见河底的鹅卵石。鹅卵石有各种颜色,黑的、灰的、土黄的,还有白的。白色的鹅卵石乍看像极了鸭蛋。当然,潜伏在水底的鸭蛋也像极了鹅卵石。”这一小段文字通过视觉与触觉细节,让读者好像真切地看到了混在鹅卵石中圆溜溜的鸭蛋。“小伙伴们放学后,一路蹚着河水嬉玩,一路搜寻鸭蛋,不过大多数时候只是湿了裤腿。”这接下来的第三个细节,是前面两个细节的延伸与扩展。这么好的捡鸭蛋机会,你说哪个孩子不想试试?到最后,来一个心理细节描写,借姐姐的梦境,“正要去捡鸭蛋的时候,梦就醒了。”由此营造出一种平淡生活里的戏剧性,让捡鸭蛋一件看似平常乏味的事情变得乐趣无穷,让人恨不得马上挽起裤腿,参与到捡鸭蛋的队列中去。捡鸭蛋的故事有趣,不过相对来说,故事还稍显平淡。书中的另一个章节《神医》,写接童子尿的故事,就极具戏剧性。先写妈妈抱着弟弟,对着盆子把尿。然后邻居觉得稀奇,来看热闹。接着是一连串的细节流,把在场的每个人的表情,动作都写得极到位。好像你就站在现场,你就是那个看热闹的群众,看着弟弟把尿洒到妈妈手臂上,看着接尿的新婆婆打圆场,看着弟弟睡觉。最后看到弟弟那金子般的尿液,在空中划道美丽的弧线,一滴不漏地全部落到盆里。读到这段,你并不会觉得这种接童子尿的治疗方式有多落后,有多迷信,有多可笑。相反,你在心里一定也会有某个美好的愿景,和每个亲临现场的群众一样,你希望那个喝到童子尿的人快快恢复健康。书中还有很多用细节流营造的精彩故事,比如在放牛时读书,杀猪草偷工减料,结伴去看河里涨大水,插田,看花鼓戏。如果你出身农村,那么每个故事里你都会看到自己的影子。如果你出生在城市,那么你一定会发出感叹:当个农家娃,该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大地的语言,构筑一部湘中乡村文化史富有个性化的语言是本书的一大特色。要形成作家自己的语言风格,一是要经历时间的洗礼,二是要对自己的语言有充分的自信,三也考量作家的文学素养。就这一点来看,璜塘湾的语言是专属于璜塘湾的,来自大地的真实语言,构筑了一部湘中乡村文化史。“多年前应该‘扎实’烧过一次”。透过“扎实”一词,你可想象到多年前石龙山的那场大火究竟烧到了什么程度。“我和妹妹两个‘金毛狮王’,分别成为校园的奇观。”在变成金毛狮王的路上,作者一直在孜孜不倦的追求。“我一边发着‘眼屎晕’,一边跌跌撞撞跟在她后面跑”。眼屎晕一下就让我们想起迷迷糊糊到底是个什么状态了。“我要寡鸡蛋”“那就是一只寡鸡蛋,你跟他能有好日子过?”这两个来自璜塘湾的“寡鸡蛋”味道可是一言难尽。前者是大补美味,受人追捧,后者则是无用之物,人人嫌弃。读完寡鸡蛋一文,我自觉嘴里都一股寡鸡蛋味。从无用之物的寡鸡蛋开始,我们认识了没有兄弟的罗三老倌,对后辈读书无私援助的桂满,有名的草药郎中神医春佬倌。还有挑谷子的青蒿皮,看鸭的劲皮蛋,对任何人都敞开胸怀信任的罗三叫堂客,患有小儿麻痹症的朝氏粒堂客,大大咧咧的木嫩古,永远咧着嘴笑的正哑巴,以及令人感动的那个“不关心世界,家人就是她的全部世界”的劳模机器人姐姐。这本书中最有味的是古灵精怪的“俏黄蓉“—永妹子(作者本人的乳名):与姐姐斗智斗勇,爱吃寡鸡蛋,爱臭美,爱读书的乡里妹子。我们看着这个乡里妹子一路成长,通过读书走出潢塘湾,然后又带着一群爱读书的人走向更广阔的空间。璜塘湾里像永妹子这样通过读书改变命运的还是凤毛麟角,绝大多数的人,并没有干出惊天动地的大事,也没有成就一番伟业。就像他们的外号一样,他们只是璜塘湾长出来的一棵大树,一株野草,一粒石子,一根禾穗,一朵鲜花,一条小鱼。他们抱成一团,在湘中的大地上,默默耕耘自己的土地,书写着一部属于璜塘湾的历史。深沉的感情,牵出对乡村未来的思考作者在石龙山一节中,写到好看又好吃的映山红,具有王者风范的老虫花,这些还只算是石龙山的皮毛。那么本书中丰富的细节描写,生动有趣的语言,也只能算是皮毛。对家乡深沉的爱,以及对乡村未来的思考,才是本书的内核。石龙山的真正核心是石龙。在一系列的建设,修黄材渠道,修洛湛铁路,开采石场后,石龙永远也回不来了。人们抱怨石龙山,是因为爱它,就像抱怨自己的孩子,爱人,是希望它变得更完美,想让对方配得上我们的爱和思念。在这一章节中,作者还离题写到自己去江西瑞金的乡间参观,那里到处都是几人才能合抱的大树,村道没有硬化,是自然形成的坚实土路,宽度可通车。路上落了一地的树叶,走在上面,发出吱吱嘎嘎的声响。头顶是樟树新生的绿叶,绿叶上是碧净的天空。这样的景象还停留在八九十代,现代化的脚步貌似没有踏足此地。但这一点也不妨碍当地人的生活。洛湛铁路刚修通时,璜塘湾人都兴高采烈去体验坐火车的乐趣。后来火车制造的噪音让人们生活受到了影响,但是自己可以吐槽一万遍,别人说一句坏话就不行,璜塘湾人里外分得很清。在这样的情形下,说这样的话,这得是有多么热爱自己的家乡。铁路不止带来噪音,还让碧水盈盈的上璜塘消失了,塘边的柳树也消失了。与此同时,洛湛铁路复线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人们既盼着修复线,希望有机会拆迁。但是又害怕修复线,因为复线一修,最后残存的家园就会真正消失了。又留恋又讨厌,璜塘湾人就这么纠结地生活在铁路边。想一想,我们有多少这样生活在铁路、高速公路、飞机场、工厂附近的村庄,在我们高吹着现代化的喇叭前进,享受着现代化生活便利的同时,又有多少人正忍受噪音、废气、粉尘、污水的侵扰,又有多少大山、河流,粮田埋葬在现代化的车轮之下呢?在越来越现代化、城市化的今天,“乡村未来”将走向何方?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村庄的未来?这是留给璜塘湾的一道思考题,也是留给我们千千万万个村庄的思考题。就像作者在《老房子》一节中所写的,“看起来外表平凡的房子,是我们一家人的精神故乡。心里有故乡的人,是幸福的吧,一定是。”没有谁不希望做个幸福的人。祝愿我们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璜塘湾。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gr.com/hbyx/2095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