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患病影响 > 再见500强工作10年我走过的那些坑

再见500强工作10年我走过的那些坑



大家好,我是大师姐,今天主要想跟大家分享在强十几年的工作中我走过的那些坑,以及事后我的反思。

我刚毕业的时候,去了一家大型的金融机构总部,做战略规划。我学的专业不对口,而这个部门是做很宏观的战略规划,离一线业务很远,所以导致我花了很长时间才对公司的业务才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因为这个部门不是公司的核心部门,我在职业发展上走了不少弯路。

为什么一定要去核心部门呢?去核心部门有这样一些好处。

第一,公司会对核心部门进行资源倾斜。比如培训、出差、升职、加薪方面的机会比较多。

第二,核心部门是离业务最近的部门,对新人来讲,专业和业务方面会成长得比别的部门快,而且看得见全局。

第三,公司的核心部门也是行业的核心部门,对个人来讲,未来更有市场价值。

什么样的部门是核心部门呢?对大多数行业和公司来说,销售部门是最核心的部门,因为销售部门是创造收入的部门。除此以外,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部门,比如基金行业的投资部门(基金经理所在部门),保险行业的精算部门。

还有一个判断标准:看你们行业和公司的历任CEO是从什么部门升上来的。

如果不在核心部门,怎么办呢?

有两种方式。一种是内部换岗,另外一种方式是跳槽。比如企业内部法律合规部的律师、战略规划部的职员就可以考虑跳槽到律所和咨询公司。对于一般企业来说,法律合规部和战略规划部不一定是企业的核心部门,但却是律所和咨询公司的核心部门。

我之前做战略规划的时候,常常要跟领导汇报市场和竞争对手分析,我往往会介绍整个市场的收入规模、同比和环比变化,竞争对手动态,监管政策的变化。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自己不形成结论,而是等领导自己得出结论。

从战略规划部门离开后,我到了市场营销部,负责新产品开发。这是我以前做的新产品介绍材料的标题和目录,看到这类的标题和目录,大家会有什么样的反应?

大多数人的反应就是没有反应。

因为不知道我想表达什么观点,也不知道跟自己有什么关系,唯一可能的感觉是这是一个无趣的报告。这个目录只是一堆信息的堆砌,没有结论,没有观点。

看了这个报告,领导的内心戏一般是:“你说了那么多,到底想说什么呢?”是新产品好卖?新产品利润高?新产品可以帮助完成今年销售任务?还是新产品是现有产品体系的有力补充?

我把这些当成想当然的,认为领导看了我给的信息,就能得出我想让他得出的结论,或者我根本就没有任何希望让他得出的结论,而是任由领导得出他自己能得出的结论。但实际情况往往不是这样的,领导的结论很可能跟你的结论不一样。

还有一种常常碰到的情况,我和身边的朋友在跟领导进行年底考核面谈的时候谈加薪要求,我们以前常给出的理由是:最近物价涨得很厉害,孩子大了,我在现在的岗位上工作很多年了。

我们来详细看一下。首先,提加薪并没有说希望加薪的比例是多少?需求就不够明确,因为它不是一个观点。

而下面的三个理由中,第一个理由“最近物价涨得很厉害”,实际上想表达的观点是“实际工资降低了”;第二个理由“孩子大了”,想说的是“开销大了”;第三个理由“我在现在的岗位上工作很多年了”,想表达的观点实际上是“我做好了晋升的心理和能力准备”。

中国人喜欢说一半留一半,跟对方玩“你猜你猜你猜猜猜”的游戏,但这会导致很大的沟通问题。

我以前去看望一个刚生完小孩的朋友,她的妈妈一见到我就问我说:“你看我是不是老了很多?”

我当时觉得她的变化不大,所以连忙否认,说:“您没有什么变化啊。”她听了以后,什么都没有说。

当时我觉得有点尴尬,事后分析,其实她的妈妈想听到的应该是“憔悴了很多”这样的话,因为她帮着女儿带孩子,希望她的女儿感恩她的付出。

在这个例子中我说的是自己的观点,而不是对方想听的观点。其实在生活中,在不妨害自己的做人准则的前提下,我们不妨有一些“善意的谎言”,说一些别人想听的话,而不是你想说的话。

再说加薪的例子,如果换位思考一下,当你的领导听到你“加薪20%”这样的需求,他的想法是什么?我想可能是“为什么加?为什么是20%?不加会怎么样?加少点会怎么样?有没有替代方案?”

在我之前的一次培训中,我让学员和在场的CMO进行了一次模拟加薪面谈。CMO对于学员给的“通胀让实际工资降低”,“家里开销大了”等原因进行了反馈。

她认为通胀对任何人都是一样的,不是公司给你个人加薪的理由;而孩子大了开销大了更是个人的问题,公司不会因此而给你加薪。

她能接受的加薪理由有:工作量增加、工作范围和难度增加、个人提供了更大的价值等。

而为什么是20%?你可以支撑这个诉求的理由可能是:薪水比行业平均水平低20%、帮助公司实现了50%的业绩增长(而自己只要求20%的薪水增长,已经很为公司考虑了)等。

在这个加薪的例子里面,你申请加薪的理由除了需要是观点(结论)以外,还必须能够支持你的诉求。

所以,我们在表达的时候也不能只说自己想说的话,而不管别人关心什么。

知无不言,言无不真。这是职场上一种不成熟的表现。

我刚毕业的时候,租了一个小房子,因为厨房很小,所以不愿意做饭。想着自己以后有钱了,换了大房子,有一个大而明亮的厨房就会做饭。

我在工作中开始一项重要工作的时候一定要处理完手上的急事,找一整块没人打扰的时间,喝完一杯咖啡,打好水,神清气爽有心情了再开始做。

身边也常有朋友说等自己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或遇上一个好老板,就会好好努力,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从而建功立业。

但为什么不是现在就开始呢?尽管目前的工作有这样或那样的问题,那为何不从点点滴滴开始去改变?

一个优秀的人,一定是在任何环境中都会表现出自己的优秀。

环境是锦上添花的事情,却绝不是必需。有这样的环境当然是好,没有也不必强求。

厨房小就不能做饭了吗?难道挤地铁用手机读书不可以?难道不可以利用碎片时间开展一项工作吗?

真想做一件事,随时随地都可以。不需要有很强的仪式感。去做了就有了美好的体验,而不是等有了心情和冲动再去做。

我做产品开发的时候,做一个产品策划方案要先把战略和产品相关的书籍买一遍,想做出最好的方案;想学习思维导图,一定要买思维导图的经典书籍,看完以后再对比研究不同的思维导图工具:Xmind,mindmanager,百度脑图……找到最好的再开始;看电视要翻完所有电视台,找最想看的那一个。

我以前做任何事,都想要找到最优方案才开始。但事实上世界上没有最优的选择,任何一条路都有可能失败,也有可能成功。我在选择上花了太多时间,但时间是非常宝贵的资源。

不应该找到最优方案再做,而是在做的过程中去慢慢完善方案。

我刚工作的时候很怕被人“利用”,因为觉得那样显得自己很蠢。

后来觉得,能被人“利用”,说明你有价值,这是好事。被“利用”,换一个角度来看就是被需要。一个产品如果不被需要,就没有市场,更不会有价格。同理,一个人的价值也决定于他被人需要的程度,也取决于他对别人来说在多大程度上不可替代。

那为什么我们还是本能地抗拒被人“利用”呢?难道就为了证明自己有价值就要欢欢喜喜地被人“利用”占便宜吗?

人之所以本能地抗拒被人利用,是因为觉得自己在被人“利用”的过程中,别人获益,自己却吃了亏。这种关系本质上是一种偏利关系或者零和博弈,也就是一方获益,另一方无益或者受损。

所以,当你被人“利用”时,你要做的首先是想想如何把这种关系变成互利关系,去发现其中的共赢点。别人“利用”你,你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反过来“利用”别人,实现资源的互换。

如果你碰上了一种极端情况,就是对方怎么也不肯让步,实在无法实现共赢。即便是这种状况,你也要从这段经历中获益。

什么意思?

你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给你的。你在被利用的困境中积累的经验、努力提升的自我价值都是你在这个过程中得到的收益。收获与否、收益的多少,都取决于你是否能够放下情绪、进行理智的分析与总结。

就像我们常常看到很多人在成功以后感谢那些曾经给予自己困难和挫折的人,他们不是在反讽,也不是在矫情,而是因为当时的那些困难和挫折让他们变得更强大,也让他们有了新的机遇,人生因而开拓了一片新天地。

如何从损失中获益,是一种巨大的生活智慧。

所以,不要逃避被人“利用”,相反,你要主动打造自己被人“利用”的价值,寻找被人“利用”以及“利用”别人的机会,实现资源的共享与互换,最终成就自己。

不怕被“利用”,就怕你没用。

(附注:“利用”加双引号,是因为被“利用”很多时候只是一种主观感受。)

职场能力分两类:通用能力和专业能力。通用能力包含沟通能力、软件技能、思维能力等等;专业能力包含行业知识、职能知识。

不管哪种能力的学习和提升,找到好的方法才能事半功倍。

我是从自学英语开始感受到方法的重要性,以前练习听力的时候,只知道多听,知道到埋头苦干,花了很长时间,效果并不好。后来发现了用听写来锻炼听力的方法,很快就见效了。一切成功都是苦干+巧干的结果。

对于技能提升,可以采用6步法:

找优秀的案例

拆解

默仿(根据自己的记忆模仿,模仿的时候不能看)

对比找不足

再次默仿直到满意

周而复始1-5步

学习专业知识,要特别注意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我之前就不懂要建立自己的知识体系,不懂如何读书,所以虽然很多年前我就看了《高效能人士的7个习惯》、《金字塔原理》、《蓝海战略》这些经典的书,但是看了完全没有感觉,更别提运用到工作中了。

建立知识体系最好的方法是做主题阅读。围绕一个你想研究的课题,收集相关的书籍、







































北京白癜风医院
北京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gr.com/hbyx/6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