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临床体现 > 张树昭在团结报上发文立足传统文化培育社
张树昭在团结报上发文立足传统文化培育社
民革中央蔡永飞部长在今年夏季向我约稿,让我结合传统文化谈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经过近四个多月的梳理,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勉强拿出这篇不成熟的文稿。在这个过程中,我更加体会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深似海洋阔似天空,我所梳理的只是一股涓涓细流,管窥之见而已。尽管如此,我也愿意同大家一起分享这些浅薄的体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作为社会主义的内在精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引领社会思想道德建设的一面旗帜,是全国所有人民紧紧凝聚在一起的纽带。如何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成为我们当前要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指出,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民族根基。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指出,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生存之本、精神之魂,培育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断吸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滋养,才有深厚的民族根基,得到民众的广泛认同,产生强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可以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最深厚的文化基因、精神纽带、价值源泉,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建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性工程。如果抛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个根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无法在世界文化的相互激荡中站稳脚跟。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在中国这一地域上,生活在各时代、各地域、各民族的人群,其历史文化与社会生活复杂多样、丰富多彩。在数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各族群、各文化与宗教,在这里不断碰撞冲突,交叉整合,多样统一,和而不同,形成了多元一体的中华民族与中华文化。从上古先民至今,中华文化虽历经曲折变化,不断改易,然顽强地一以贯之地延续了下来,没有被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中断,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奇观。在人类文明史上,尚没有任何一个文明具有如此的柔韧性、连续性。中国文化逐渐形成了内在自我的独特精神,且具有很强的包容融合、吸取消化并进而同化不同文化的能力。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根源,但不是惟一内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广泛吸收了人类文明的其他优秀成果,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基本经验,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反映了全国各族人民的普遍愿望,具有先进性、时代性、开放性、广泛性、民族性等特征,是当代中国最进步的价值观。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简单继承和现代复归,而是根据时代的发展变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方针,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注入新的时代内涵,实现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超越升华,同时也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重新焕发出生机活力。中国革命伟大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也曾说过:“中国有一个道统,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相继不绝我的思想基础,就是这个道统,我的革命就是继承这个正统思想来发扬光大。”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的国家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几十年的时间,我们创造了一个世界经济奇迹,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是我们应当清醒地看到,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比如在经济高速发展的时候,同时也带来了许多的问题,环境问题、资源问题,思想文化建设不够,国民的素质有待提高,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有待弘扬。我们在发展的过程当中,也出现了很多思想精神方面的问题。我们一方面经济发展,一方面我们的信仰缺失,人生观、价值观发生了一些问题。甚有道德缺失,沦丧。更值得注意的是,西方某大国动用国家战略进行政治转基因,即所谓的颜色革命。他们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中国,该国中情局用行动手册的方式,内部代号为十条戒令,其中第十条为“利用一切资源来破坏中国的传统价值观,毁灭他们的道德人心,摧毁他们的文化自尊自信……”
中央也看到了这个问题的严重性,这几年强调精神文明建设,强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党的十八大报告当中把它概括成二十四个字: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
二十四个字排列在一起,是核心价值观,那它可以分三个层面。一个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而我们的国家,我们的价值取向是什么,价值标准是什么,我们要达到怎么样,就是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我理解硬实力,经济、军事、科技。民主、文明、和谐,是一个国家的软实力。一个国家在世界上有没有地位,既要有硬实力还要有软实力。第二个层面是自由、平等、公正、法治,是社会层面。一个社会要和谐、要稳定、要发展,它的价值取向必须是自由的、平等的、公正的、法治的。第三个层面就是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个人层面。我们都要有个人价值观,主要是这八个字。这二十四个字。是对我们中华传统文化传承和弘扬的体现。我们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我认为因为价值观有一般的价值观、普通的价值观,那么核心的价值观主要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起主导作用的价值判断,而且它是有共性、有长远性。这个价值观不是说临时随便提出来的,也不是某一个人、某一个集团的价值观。核心价值观是社会共有,而且长期起作用的价值判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当中,一个很重要的因素,来源就是中华传统文化,就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正如习总书记说的,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根本和源头。这二十四个字几乎都可以在我们的传统文化当中找到它的根源。
富强:历代有为的统治者,致力于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历代有识之士,也积极谋求经济发展、民富国强。孔子提出的小康社会,在当初来说基本上也算是一个富强。那么商鞅变法当中有一句话,“民意殷盛,国以富强”,我们古代先人就是国家首先要富强。
民主:中国古代兼听博纳、监督制度、科举制度;重民轻君、民为邦本、与民同乐、得民心者得天下等思想。早在春秋时期,人重于神的民本思想在《左传·僖公十九年》里就得到充分阐发。“民,神之主也。”“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壹者也,依人而行。”国之兴亡不再取决于天和神,而取决于民。”到了《孟子·尽心上》则公开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
文明:中国古代以德治天下,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的历史传统源远流长。中华民族是文明之邦、礼仪之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我们是非常讲礼仪的、讲文明的。儒家经典论语就“非礼勿闻、非礼勿视、非礼勿言”,以及“温、良、恭、俭、让”,“礼之用,和为贵”。
和谐:中华民族以和为贵,崇尚和谐,追求和谐,视和为事物存在的最佳状态。到了北京你们一定要去故宫,故宫里面有三大殿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这就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所谓太和就是人和自然、人和宇宙的和谐,所谓中和就是人与社会的和谐,这是中和,还有保和,保和就是人自身的和谐。我们人自身是一个系统,有生理的和谐和精神的和谐,我们一个人为什么身体好、身体不好,为什么会生病,生病就是我们身体这个系统,要么就是你生理系统不平衡了,要么就是你心态、精神不平衡了,你就生病。所以我们的中医就是根据这个理论来进行的,医生、中医帮你看,要调和一下、调剂一下。所以中国人的和谐不是简单的,大家团结,大家和睦,那是很深刻的一个概念,就是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自身要和谐。而且我们的这种和谐还有更深刻的含义,就是和而不同,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不是和,大家就一团和气就叫和,而且要有不同的生命状态,不同的思想观念,共生共荣,这个是非常了不起的一个观点。就是说一片森林,你怎么会成为森林,有各种树种才能够欣欣向荣,你要允许各种生物、植物的存在。作为一个社会来说,你要应当容忍各种人的存在,各种思想的存在,和而不同,这个是非常重要的一个社会理念。
自由:在自由小农经济基础上产生的农民自由主义传统。我们中国人也是向往自由,我们现在讲中国梦,最早的梦叫万年之梦。万年之梦谁做的梦呢?黄帝,我们的祖先,炎黄子孙,黄帝做的梦。他有一天梦见自己到了一个很远的国家,这个国家他从来没去过,到了这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民非常的自由自在,没有国王,也没有当官的,大家都平等和自然融为一体。当然这是一个传说,就是体现了我们的古人追求自由自在的生活,不要有人来管,自己自由,自由自在。再一个大家也都熟悉的,陶渊明的《桃花源记》,《桃花源记》它也是这个思想,就是到了一个与世隔绝的地方,大家自由自在,没人管和自然融为一体,反映了一种人对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平等:孔子“有教无类”的教育观,墨子无差别、无等级的兼爱观,王夫之“均天下”的主张。我们古人也是追求平等,我们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科举制度在古代来说也还是非常先进的一个制度,是民主的制度。那过去是世袭的话,那都是贵族永远是贵族,老百姓永远是老百姓,穷人永远是穷人,没有翻身之日。自从有了科举制度,考试面前人人平等,就是最穷的人,山沟里面的人,三辈子都是没文化的人,轮到他儿子刻苦的话,他读书,他能一直做官到京城。科举,古代也是一个民主的因子,孔子有一个很重要的思想,“有教无类”,教育面前人人平等,不管你什么人都可以受教育。你穷人,没有社会地位的人,都有享有教育的权利。“有教无类”。
公正:中国古代推崇正义,中华文化的一个核心观念是“义”。孔子所说“不患寡而患不均”,“不均”是指不遵名分、不按规矩分配社会财富,践踏社会公认的公正、公平准则。也是有出处的。我们大家都知道包公,执法如山,要公正,中国人要公正,“公生明,廉生威”,“视天下如一家”(宋·苏轼《谢上表二首》);“天下为公”(《礼记·礼运》)。
法治:韩非要求君主以法律的威严压服群臣百姓,以巩固王权统治、建立高度集权的国家;商鞅主张除君主以外,卿相、将军、大夫与民众一样,违法犯罪将受到处罚,改变了过去“刑不上大夫”的历史,以彰显法治的威严。我们很早的时候有一个很重要的流派,儒家和法家,法家就是说以法治国,要建立严格的法律。
爱国:国家、民族整体利益具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对国家、民族的义务和责任是最高的义务和责任。就是古代我们的爱国故事太多了,中华民族,爱国如家,“精忠报国”。“治国常富,而乱国则贫。”(《管子》);“利于国者爱之,害于国者恶之。”(《晏子春秋》);“位卑未敢忘忧国。”(陆游《病起书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宋·范仲淹《岳阳楼记》);“小来思报国,不是爱封侯。”(唐·岑参《关人赴安西》);“忧国忘家,捐躯济难,忠臣之志也。”(三国·曹植《求自诚表》)。
敬业:中国古代提倡敬业精神,孔子称之为“执事敬”,朱熹解释为“专心致志,以事其业”。民间所流传的干一行、爱一行,也是敬业精神的表达。我们古人就非常提倡这一点。敬业我们也是有传统的,“敬业乐群”孔子就提出来,一个人一定要勤奋、刻苦,一定要谨慎、尽责、尽心尽责。
诚信:在中国古代,诚与信最初是单独使用的。诚是一切道德行为的基础和根本,信被视为做人的根本和事业成功的保证。诚信的本义是讲信用、诚实不欺。儒家要求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做到“主忠信”、“谨而信”,“与朋友交,言而有信”,将诚信当作为人的基本原则。同时,信也是“进德修业之本”、“立人之道”、“立政之本”,所谓“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信是仁的重要外在表现,儒家认为“敬事而信”是贤者应有的美德。儒家还认为,只有诚实守信才会得到别人的信任,才会得到当政者的重用,所谓“信则人任焉”。“精诚所至,金石为开”;“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民无信不立”;“言必信,行必果”。中国人更要讲究诚信,以诚相待,政府要有诚信,老百姓要有诚信。有人来问孔子治理国家,怎么样来治理国家,治理国家他说有三件事情很重要,古代讲三件事情很重要。孔子讲三件事情,一个是要有粮食,粮食要充足,就是要吃饱;在一个就是要有军事,你治理国家没有军事,这个国家是保不住的;还有一条是要有人民对政府的信心,要有信心,人民要有信心,这三条。如果做这三条,你治理国家就没有问题了,一个国家就能管的好、保得住了。那么这个人又问孔子,他说如果迫不得已的话,我三条做不到,只能做两条,看去掉哪一条。孔子说首先去掉军备,军事不要了,那没办法,粮食老百姓还是要吃的。那个人又问他万一我两条也做不到,我只能做到一条怎么办?孔子说把粮食去掉,宁可饿死还是要让人民有信心,看到希望,看到这个民族还能延续,我死了民族还能延续,首先要有信心。所以我们讲要有价值观,要有信仰,如果一个国家连信仰都没有了,理想没有了,这个国家搞不好。商鞅变法,开始老百姓就不相信你这个变法,你怎么可能这么变呢。商鞅想了一个办法,在南门放了一根木头,说有人如果把这根木头搬到北门去,就赏你十金。十金不得了,人家一看木头也不是太重,搬到北门很容易的,但是就是没有人去搬,不相信,你这个话肯定不可能。而后来,居然有个人搬了就得到了奖,诚信树立起来了,他这个变法人们拥护了,诚信是中国传统观念很重要的。我前两天看习总书记有一个,不知道是网上传的,怎样治疗白癜风效果好北京治白癜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