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临床体现 > 法华经浅释二九
法华经浅释二九
尔时弥勒菩萨摩诃萨白佛言。世尊。若有善男子善女人。闻是法华经随喜者。得几所福。而说偈言。
在前边分别功德品说完之后,就在这个时候,弥勒大菩萨便对释迦牟尼佛说:‘世尊!假使有持五戒修十善的男子和女人,他们听闻妙法莲华经,而随喜功德,请问能获得多少福德?’弥勒大菩萨又说一首偈颇,向佛请教。
世尊灭度后其有闻是经若能随喜者为得几所福
在世尊您入灭之后,有人听闻妙法莲华经,能在一念之间随喜功德。那么,这个人能获得多少的福德?请世尊慈悲,开示。
尔时佛告弥勒菩萨摩诃萨。阿逸多。如来灭后。若比丘比丘尼。优婆塞优婆夷。及余智者。若长若幼。闻是经随喜已。从法会出。至于余处。
这时候,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大菩萨说:‘阿逸多(无能胜)!如来入涅槃之后,除比丘、比丘尼、男居士、女居士,此四众之外,如有智慧的人(他们在往昔时,曾经种植善根,所以今生聪明),无论是年老,或是年幼的人,在法会中闻法华经随喜之后,从法会出来,到其它的地方去,为人解说此经的义理,能获得不可思议的福德。’
若在僧坊。若空闲地。若城邑巷陌。聚落田里。如其所闻。为父母宗亲。善友知识。随力演说。是诸人等。闻已随喜。复行转教。余人闻已。亦随喜转教。如是展转至第五十。
或者在僧人所住的地方,或者在深山穹谷的寂静处,或者在城邑、巷陌、聚落、田里等处。其人将在法会所闻的佛法,为父母、宗族、亲戚、朋友、知识们,随着自己所知道的力量,为他们解说妙法莲华经的义理,令他们种善根,得到随喜功德的利益。这些随喜经典的人,听了之后,再辗转教化其它人,为他们解说经中的义理。这些人再辗转教化其它人亦令他们随喜功德。如是辗转教化,乃至第五十个人的时候,其人所得到的福德,也有不可说那么多。
阿逸多。其第五十善男子善女人随善功德。我今说之。汝当善听。
释迦牟尼佛又叫一声:‘阿逸多!辗转的教化到第五十个善男子或善女子,他们随喜的功德,我现在为你说一说。你应该聚精会神地听不可忽略。’
若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四生众生。卵生。胎生。湿生。化生。若有形无形。有想无想。非有想非无想。无足二足。四足多足。如是等在众生数者。有人求福。随其所欲娱乐之具。皆给与之。
假使有四百万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有六趣(天、人、阿修罗、畜生、饿鬼、地狱)和四生(胎、卵、湿、化)的众生。有胎生(胎因情有),有卵生(卵因想生),有湿生(湿以合感),有化生(化以离应)。总之,胎卵湿化,皆是所感的业果;情想离合,皆是能感的业因。胎生:乃因亲爱之情而生(四肢的走兽)。卵生:唯以乱思之想而生(二肢的飞禽)。湿生:嗅香贪味,附合而感(昆虫)。化生:厌旧喜新,托彼而应(蝶蛾)。这是欲界的众生。有形是色界的众生;无形是无色界的众生。有想是无色界,空识二无边处的众生。无想是无所有处的众生。非有想非无想,是非想非非想处的众生。这是九种众生的名称。无足的众生是蚯蚓等类,二足的众生是禽鸟等类,四足的众生是狮虎等类,多足的众生是爬虫等类。只要在众生数中都算。有人为求福报,随顺这些众生所爱娱乐之具,统统布施于他们,令满足所求的欲望。
一一众生。与满阎浮提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诸妙珍宝。及象马车乘。七宝所成宫殿楼阁等。
所有的众生,皆布施满阎浮提的金、银、琉璃、砗磲、玛瑙、珊瑚、琥珀等的一切微妙珍珠宝石。以及象、马、车乘,和用七宝所造的宫殿楼阁等物。凡是众生有所需要,这位大施主皆尽其所有而布施之,绝不悭吝。
是大施主。如是布施满八十年已。而作是念。我已施众生娱乐之具。随意所欲。然此众生皆已衰老。年过八十。发白面皱。将死不久。我当以佛法。而训导之。
这位大施主,又布施七宝,又布施车乘,又布施宫殿给众生。人间的人,鲏行要乘车船;天上的人,旅行要乘宫殿。换言之,天人坐在宫殿中,可以到处去旅行,其速度比现在的火箭还要快。有人打妄想:‘宫殿怎可以行动呢?’这种境界,等你证得五眼六通的时候,自然而知。这不是神秘的事,而是普通的事,只要用功修行,努力参禅,很快就实现了。这样的布施,经过了八十年。这位大施主做这样地观想:‘我已经布施众生娱乐之具,皆随顺他们的心意。他们想要什么,我就布施什么。然而这些众生已衰老了,到了风烛残年之期,年龄已超过八十岁,头发斑白,脸上有皱纹,不久就要死去,来日不多。我应以佛法来训导他们,令他们及时修行,脱离苦海,皆生净土。’
即集此众生。宣布法化。示教利喜。一时皆得须陀洹道。斯陀舍道。阿那含道。阿罗汉道。尽诸有漏。于深禅定。皆得自在。具八解脱。于汝意云何。是大施主所得功德。宁为多不。
这位大施主观想之后,即刻召集所有的众生,宣布佛法,指示、教导他们,令得到佛法利益,而生欢喜。这些众生很快便证得阿罗汉的果位。在不久的时间,有的证得须陀洹道果(初果),译为预流。入圣人法性流,逆凡夫六尘流。不同流合污,身心清净,不为境界所转。已断尽欲界八十八品见惑。当有七番生死,才能证得四果无学位。有的证得斯陀含道果(二果),译为一来往。到人间和天上各受生一次,已断欲界思惑前六品。在三界有九地,每地有九品思惑,共计八十一品思惑。有的证得阿那含道果(三果),译为不来,不来欲界受生死。已断尽欲界(五趣杂居地)思惑后三品,尚有色界及无色界七十二品思想未断。有的证得阿罗汉道果(四果),译为杀贼,就是杀烦恼贼。又译为应供,就是应当受人天的供养。又译为无生,就是不受生死的果报。阿罗汉的境界,把三界一切有漏,皆已断尽,所谓‘诸漏已尽,梵行已立,所作已办,不受后有。’在深妙禅定中,皆得自在。又具足八解脱。何谓八解脱?就是舍弃三界的贪爱,解脱系缚的八种禅定。1、内有色想观外色解脱。2、内无色想观外色解脱。3、净解脱身作证具足住。4、空无边处解脱。5、识无边处解脱。6、无所有处解脱。7、非想非非想处解脱。8、灭受想定身作证具足住。
佛对弥勒大菩萨说:‘在你的意思之中,应该怎么样?这位大施主,他所得到的功德多不多?’有人问:‘何谓九地?’
答:在欲界有一地,名叫五趣杂居地。就是天、人、畜、鬼、地狱五种众生所杂居的世界。在色界有四地:1、色界初禅天,名叫离生喜乐地。因为离开欲界的受生,所以心中觉得又欢喜又快乐。2、色界二禅天,名叫定生喜乐地。因为从定中生出一种无比的欢喜,而得快乐的境界。3、色界三禅天,名叫离喜妙乐地。已离开粗的欢喜,得到微妙的快乐。4、色界四禅天,名叫舍念清净地。舍弃三禅的妙乐念头,身心清净,一尘不染。在无色界有四地:1、空无边处地。虽然没有身形的感觉,但有心识作用。2、识无边处地。前六识完全灭尽,只有后二识存在。3、无所有处地。第七识制伏了,只有第八识存在。4、非想非非想处地。定力控制第八识,不能活动为非想。定力不足,第八识又活动为非非想。不动,则无生死;有动,就有生死。总之,将三界划分为九个地区,作为修行者进步的标准,按部就班向上修行,用功到相当的成就,就向上升一阶段。超过九地之范围,便证四果阿罗汉或初住菩萨,结束了分段生死,尚须断变易生死。修到等觉菩萨位,还有一分生相(变易生死)无明未断。如果断尽,即到妙觉果位(佛果)。可是菩萨不想断最后一分无明。为什么?因为菩萨发心,倒驾慈航,普度众生,所谓‘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弥勒白佛言。世尊。是人功德甚多。无量无边。若是施主。但施众生一切乐具。功德无量。何况令得阿罗汉果。
弥勒菩萨对佛这样地说:‘世尊!这位施主的功德很多。为什么?因为他不但布施众生一切乐具,况且又能令一切众生证得阿罗汉果,所以说功德是无量无边。’
佛告弥勒。我今分明语汝。是人以一切乐具。施于四百万亿阿僧祇世界六趣众生。又令得阿罗汉果。所得功德。不如是第五十人。闻法华经一偈。随喜功德。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其一。乃至算数譬喻所不能知。
释迦牟尼佛告诉弥勒菩萨说:‘我现在分别明白对你说这种道理。这位大施主,他用一切乐具,布施给百万亿阿僧祇那样多的世界中六趣众生。又令这些众生,皆证得阿罗汉果位。他所得的功德,不如辗转到第五十个人,他所听到法华经一偈颂,随喜功德的百分、千分、百千万亿分,不及一分。乃至用算数来计算,用譬喻来形容,也无法能知道究竟有多少?’
阿逸多。如是第五十人。展转闻法华经。随喜功德。尚无量无边阿僧祇。何况最初于会中闻而随喜者。其福复胜。无量无边阿僧祇。不可得比。
佛又叫一声:‘阿逸多!像这个第五十人,他辗转听到法华经,发随喜的心,尚且能获得无量无边阿僧祇那样多的功德。何况最初第一个人,他直按在法会中听法华经,发随喜心,他的功德,当然比间接听到法华经(第五十个人)的功德,更要殊胜。纵使无量无边阿僧祇,也不可相比拟的。’换言之,在道场中听法华经,随喜功德不可说,不可说,也就是说也说不出来,究竟有多少。
又阿逸多。若人为是经故。往诣僧坊。若坐若立。须臾听受。缘是功德。转身所生。得好上妙象马车乘珍宝辇舆。及乘天宫。
佛又叫一声:‘阿逸多!假使有人仰慕妙法莲华经的缘故,到僧人所住的地方,无论是坐还是站着,在很短的时间能聆听法华经。因为有这种随喜功德,到来生时,定能获得上等的车象。或者生在帝王之家,乘坐珍宝的辇舆。或者生在天上,乘坐七宝的宫殿。’
若复有人。于讲法处坐。更有人来。劝令坐听。若分座令坐。是人功德。转身得帝释坐处。若梵王坐处。若转轮圣王所坐之处。
假使又有人,先在讲法处坐,聆听法华经。随后又有人来道场,劝他坐下听经,或者将自己的座位分给他一半,二人同坐一座。或者将座位全让他坐,这个人的功德,等来生时,可以得到天帝释(三十三天主)所坐之处。或者得到大梵天王所坐之处,或者得到转轮圣王所坐之处。各位!如有人来佛教讲堂听经,要招待,帮忙找座位。假如有人没有座位,可将自己的座位分一半给他,或者全部让给他,将来必有福报。总而言之,凡是来听经者,要招待,不可怠慢。不要像木头人,不理不睬,令人生怯,下次不敢再来。要晓得,招待客人是礼貌,并非攀缘,这一点要弄清楚,不可混为一谈!
阿逸多。若复有人。语余人言。有经名法华。可共往听。即受其教。乃至须臾间闻。是人功德。转身得与陀罗尼菩萨共生一处。利根智慧。
佛又叫:‘阿逸多!假使又有人,对其它人说:“现在有讲妙法莲华经的道场,我们可以共同去听经。”那个人,受其劝说,很短时间内,聆听法华经。这个劝告的人和那个听经的人,所得到的功德,等到来生时,能遇到总持佛法的菩萨,共同生一处,获得六根聪利的智慧。’现在佛教讲堂,正在讲妙法莲华经,你们可以告诉诸亲好友,令他们来听经,不但你们有功德,而且亲友也沾法益,种下善根,将来的福报,无可限量。
百千万世终不瘖哑。口气不臭。舌常无病。口亦无病。齿不垢黑。不黄不疏。亦不缺落。不差不曲。唇不下垂。亦不□缩。不麤涩。不疮胗。亦不缺坏。亦不呙斜。不厚不大。亦不黧黑。无诸可恶。
在百千万世之中,不得瘖哑之症。口中不会吐出臭气,身上不会放出臭味。修行人不讲经说法,会患瘖哑;修行人不严守戒律,会放臭味。若劝人听经的功德,不患舌病,不患口病。牙齿不垢、不黑、不黄、不疏、不缺落、不参差、不弯曲,非常整齐而且洁白。唇很端正,不向下垂,也不缩,也不粗涩,也不生疮,也不缺坏,也不歪斜,也不厚大,也不黧黑,没有令人讨厌之处。有人的唇是天包地(上唇长,下唇短),或地包天(上唇短,下唇长),或是三瓣,或是吹火。这是前生好说是非,散播谣言之报。
鼻不匾□。亦不曲戾。面色不黑。亦不狭长。亦不洼曲无有一切不可喜相。
鼻子正直,也不塌陷,也不弯曲。脸色不黑,也不狭长,也不洼短,没有一切令人不喜见之相。欲令六根庄严,多行善功德,不造罪恶孽。凡是五官端正的人,不问而知,是功德所致。
唇舌牙齿。悉皆严好。鼻修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广平正。人相具足。世世所生。见佛闻法。信受教诲。
这个劝说他人听经的人,和被劝告听经的人,皆得唇舌牙齿相好而庄严。鼻子高直,面貌圆满,眉高而长,额宽而平,好相具足,世世所生的地方,都能见佛闻法,生起信心,接受佛的教诲,也就是依教奉行。
阿逸多。汝且观是劝于一人令往听法功德如此。何况一心听说读诵。而于大众为人分别。如说修行。
佛又叫一声:「阿逸多,你且看!只劝一人前往道场听法,所得的功德,就有这样多。何况专心听讲、读诵,在大众之中,又能分别为人解释修行之法,其功德更为广大!」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此时,释迦牟尼佛将前边长行中的义理,用偈颂再说一遍。
若人于法会得闻是经典乃至于一偈随喜为他说
如是展转教至于第五十最后人获福今当分别之
假使有个人,他在法会之中,得闻妙法莲华经,乃至对于一句偈颂,有所心得,随喜对他人讲说此偈之义理」。这样辗转相教,传至第五十人时,那个人所获得的福报如何?我现在为你们分别说明,希望你们仔细的听讲。
如有大施主供给无量众具满八十岁随意之所欲
见彼衰老相发白而面皱齿疏形枯竭念其死不久
举例而说明,好像有位大施主,他用种种财物来布施,供给无量无数的众生,已经有八十多年的时间,他随顺众生的需要,满他们的心愿。这位大施主,见这些众生已经衰老,头发白了,面有皱纹,牙齿脱落,形体枯竭,便晓得他们快要死了,遂生起怜愍之心,令他们脱离生死之苦海,到达涅槃四德之彼岸。何谓涅槃四德?就是常、乐、我、净。
我今应当教令得于道果即为方便说涅槃真实法
世皆不牢固如水沫泡焰汝等咸应当疾生厌离心
我现在教导他们修行出世的法门,令他们皆能得到阿罗汉的道果。实时为他们方便说,由生死此岸,经过烦恼的中流,直达涅槃彼岸的真实之法。世间的一切事相,不是牢固不坏,皆是虚妄不实的幻化。好像水上的泡沫,转瞬即逝。又像大地的阳焰,远望似有,近视则无。你们要知道,统统是空的,不可贪恋红尘,赶快厌离娑婆世界,回到原有的家乡—常寂光净土。
诸人闻是法皆得阿罗汉具足六神通三明八解脱
最后第五十闻一偈随喜是人福胜彼不可为譬喻
这些众生听到大施主这种法之后,发心修行,后来统统证得阿罗汉的道果。他们具六种神通。何谓六神通?1、天眼通:能看见天人快乐的境界,又能看见地狱受苦的情形,好像看电视一样的清楚。2、天耳通:不但能看见天人的行动,而且又能听到天人的谈话,好像听收音机一样的清楚。3、他心通:能知道他人心中所想的事,口中想讲的话。4、宿命通:能观察自己和他人在往昔的因缘和将来的因果。5、神足通:可以在定中行动,或者在空中行走,来去自在,任运自在,不受任何条件的限制。6、漏尽通:就是扫除一切烦恼,没有一切妄想。诸漏已尽,不受后有。外道只有五神通,而无漏尽通。
又具足三明和八解脱。何谓三明?就是1、宿命明。2、天眼明。3、漏尽明。也就是知道自身和他身宿世之生死相;又知道自身和他身未来之生死相;又知道现在之苦相,断尽一切烦恼之智慧。三明在佛为三达,在罗汉为三明。智之知法显了,为三明。八解脱已在前边有所释,不再赘言。辗转到最后那个人,已经是第五十个人,他闻到法华经只有一偈,而能随喜功德,所得的福报比大施主的福报还要胜过百倍。这种福报简直无法说尽,就是用譬喻来形容,也不能说明它的边际。
如是展转闻其福尚无量何况于法会初闻随喜者
像这样辗转地听经,尚且能有无量的福报,何况在法会中最初那个随喜听法的人,他的功德更大了。各位注意!凡是有讲经说法的地方,随喜参加,定有不可思议的功德。
若有劝一人将引听法华言此经深妙千万劫难遇
即受教往听乃至须臾闻斯人之福报今当分别说
假使有人劝说一个人,引导他来道场聆听妙法莲华经,对他说:「妙法莲华经是最深奥最微妙的经典,在百千万劫中,难遭难遇的经典。」,不容易遇到有人讲解法华经的机会。所以我劝你们要随喜听经,无论何人讲何经,在可能之范围内,要参加法会,受益匪浅。有饭可以不吃,经不可以不听,有这种的思想,才是标准的佛教徒。切记!不可一边听经,一边打妄想。或者睡觉,或者张望,那就违背来听经的本意。所谓「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法师所讲的经义,一概不知。为什么?未历耳根嘛!这个人受他的教导,前往道场聆听法华经,就是在很短的时间,而能专心听讲。这个人所获得的福报,我(释迦牟尼佛)现在分别来对你(弥勒菩萨)详细的说一说。
世世无口患齿不疏黄黑唇不厚□缺无有可恶相
舌不干黑短鼻高修且直额广而平正面目悉端严
为人所喜见口气无臭秽优钵华之香常从其口出
随喜聆听妙法莲华经的人,他所得的福报,世世没有口患、牙齿不疏、不黄、不黑,非常整齐洁白。圣人有四十齿,凡夫有三十二齿,佛有四十齿。华严菩萨(唐澄观国师)有四十齿。有何证明华严菩萨就是澄观国师呢?华严宗第四祖澄观法师,又名清凉国师,他是唐朝七帝之师。他的相好而庄严,不但有四十齿,而且目有重瞳,夜间放光,双手过膝,一目十行,天生异禀。他圆寂之后,印度有位证得罗汉果的僧人,来震旦(中国)弘扬佛法,续佛慧命,路过葱岭(帕米尔高原)的地方,忽见有两个童子,凌空而过,这位僧人用神通制住二童子前进,乃问他们前往那处?所为何事?二童答:「我们到震旦请华严菩萨的齿,拟在印度文殊堂供养。」僧人又问:「何人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二童答:「澄观国师。」言毕,二童凌空而去。
这位罗汉来到长安(唐朝的国都),将此消息宣布,奏明皇帝,准许开澄观国师的棺,果然发现门牙少了二颗。由此大家才知澄观法师是华严菩萨的化身,乘愿而来教化众生。随喜法华经的人,唇也不厚,也不薄,恰到好处。又不缩,又不缺,非常端正,没有可恶之相。舌头不干燥、不黑色、不短小。鼻子又高又直,不断不弯。额部既广且平,所谓「天庭饱满」。面如满月,目绀青色,完全端严,这个人的五官庄严,人人欢喜见到他。他的口中没有臭秽之味,常放优钵华的清香芬芳之味。因为常读诵妙法莲华经,故口吐芝兰之香味。
若故诣僧坊欲听法华经须臾闻欢喜今当说其福
后生天人中得妙象马车珍宝之辇舆及乘天宫殿
假使有人想听法华经,而到僧人所住之处,就是在很短的时间内闻此经,而生欢喜心;依教奉行,这个人死后,不是生到天上,就是生在人间。在人间可得到象马车,或者得到七宝辇舆。在天上可得乘大宫殿,获得这样的福报。
若于讲法处劝人坐听经是福因缘得释梵转轮座
何况一心听解说其义趣如说而修行其福不可限
假使能在讲经说法处,劝人听经,由此因缘所得福报,将来可以坐帝释天的座位,或者坐大梵天王的座位,或者坐转轮圣王的座位。何况自己专一其心来听经,能解说法华经的义趣,依照法华经所说之法去修行,所得的福报是不可限量!
妙法莲华经卷第六
法师功德品第十九
何谓法师?浅言之,精通佛法,为人之师。法师有五种:1、受持法师:对于佛法,受之于心,持之于身,严格实践。2、读经法师:对着经本而念为读。每日以读经为修持。3、诵经法师:背着经本而念为诵。每日以诵经为修持。4、解说法师:为众生解释经义,说明道理,令众生依法修行。5、书写法师:恭敬书写经典,或供于塔庙,令众生礼拜,多种善根。或印成经卷,流通于世,令众生读诵,照经义去行。亲手书写经典,乃有不可思议的功德。有首偈颂谓‘书写及供养,施他令彼读,受持正开演,讲说与思惟。’有这样的功德,才能为人之模范,受人之恭敬,而称法师。具足这十种德行,就是大法师。是那十种呢?就是1、善知法义。2、能广宣说。3、处众无畏。4、无碍辩才。5、巧方便说。6、法随德行。7、威仪具足。8、勇猛精进。9、身心无倦。10、成就忍力。何谓功德?恶尽言功,善满曰德。也就是修功德有所得。又可以说,功是指行为的善而言;德是指心理的善而言。总而言之,福利之功能,得为善行,为之功德。这一品是说明受持、读诵、解说、书写妙法莲华经的功德,能令六根清净,有六根互用之功能。
尔时佛告常精进菩萨摩诃萨。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是法华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是人当得八百眼功德。千二百耳功德。八百鼻功德。千二百舌功德。八百身功德。千二百意功德。以是功德庄严六根皆令清净。
释迦牟尼佛说完随喜功德之后,在这个时候,乃告诉常精进菩萨大菩萨说:‘假使受五戒的男人,受五戒的女人。或者受比丘戒的男人,受比丘尼戒的女人。或者受菩萨戒的男人,受菩萨戒的女人。他们能受持妙法莲华经,或者是读、或者是诵、或者是解说、或者是书写。这个人,可以得八百眼功德,可以得一千二百耳功德,可以得八百鼻功德,可以得一千二百舌功德,可以得八百身功德,可以得一千二百意功德。’
我们人的六根,每一根都有一千二百功德,在前边有三百功德,在后边有三百功德,在左边有三百功德,在右边有三百功德,合计有一千二百功德。有人问:既然每一根有一千二百功德,为什么眼隋只有八百功德呢?因为眼睛所见不圆满,见前不见后,见左不见右,所以只有八百功德。耳朵可以听到前后左右的声音,没有障碍,具足而圆满,所以有一千二百功德。鼻在一呼一吸之间,有停止的地方,所以只有八百功德。舌头能尝百味,功德具足圆满,所以有一千二百功德,身体有触觉逆顺二缘,逆是不欢喜触尘,顺是欢喜触尘。在逆顺之间,缺四百功德,所以只有八百功德。意识有思想、有分别,具足圆满,所以有一千二百功德。受持妙法莲华经的法师,有六千功德来庄严六根,令六根皆得清净。眼睛明,耳朵聪,鼻能嗅香,舌能尝味,身美妙,意通达,获得殊胜的福报。这一品,以常精进菩萨作为当机众。若想有功德,必须常精进。身精进、心精进、昼精进、夜精进,时时勤精进。如果不精进,就没有功德,所以修道人,要昼夜六时常精进。
是善男子善女人。父母所生清净肉眼。见于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河海。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亦见其中一切众生。及业因缘果报生处。悉见悉知。
这个善男子或者善女人,以父母所生清净的眼,就能见到三千大千世界内外,所有山林和河海。(四果阿罗汉才能看到三千大千世界。一个三千大千世界,为一个佛国土。初地菩萨能见百个佛国土。)何谓三千大千世界?就是一个须弥山、一个日月、一个四大部洲,为一世界。积集一千个世界为一小千世界。积集一千个小千世界为一中千世界。积集一千个中千世界为一大千世界。因为有三个千的缘故,所以叫做三千大千世界,并非三千个大千世界。受持妙法莲华经的法师,往下能看见阿鼻(无间)地狱。此地狱在八热地狱最下层。何谓无间地狱?此地狱没有空间,一人也充满,不觉得有空隙;万人也充满,不觉得很拥挤。无间有五种:1、趣果无间。2、受苦无间。3、时无间。4、命无间。5、身形无间。总而言之,堕落无间地狱,受苦的时间没有间断,除非遇到佛光普照,否则没法子可以出离。有人问:‘犯了什么罪业,堕落在此地狱?’犯了五逆大罪的众生,便堕此地狱。何谓五逆?就是1、弑父。2、弑母。3、弑阿罗汉。4、出佛身血(破坏佛像)。5、破和合僧(挑拨离间)。犯了一逆,便堕落无间地狱。这位法师,往上能看见有顶天(三界最高一层天),也就是非想非非想处天。以定力来控制第八识。似尽为非想。定力稍动,第八识似存为非非想。这个天,外道认为是最高的境界,但是不究竟,仍有生死。
这位法师能看到无间地狱和有顶天,其中一切众生的行动,及其业因缘果报得生之处,悉见悉知,清清楚楚,明明了了。这位法师虽然未证得天眼通,可是以父母所生的肉眼,能看见一切的境界。这是什么原因?因为受持妙法莲华经的缘故。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这个时候,世尊想把前边的义理,再重新宣说一遍,而用偈颂来说明。
若于大众中以无所畏心说是法华经汝听其功德
假使在大众之中,没有畏惧心,才能对大众解说妙法。如生恐惧心,就不能讲妙法莲华经。常精进菩萨!你要静听这位受持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他所有的功德。我现在为你说一说。
是人得八百功德殊胜眼以是庄严故其目甚清净
这位法师,他得到八百眼功德,证得殊胜的眼睛,能见三千大千世界内外的一切,不需要有天眼通的神通。因为有这种功德庄严的缘故,所以他的眼睛,甚为清净。
父母所生眼悉见三千界内外弥楼山须弥及铁围
并诸余山林大海江河水
凭父母所生的肉眼,就能看见三千大千世界内外的境界。好像弥楼山(光明山)、须弥山(妙高山)、铁围山(四大洲外的围山)以及诸山的林,大海江河的水,统统看得清清楚楚。
下至阿鼻狱上至有顶处其中诸众生一切皆悉见
虽未得天眼肉眼力如是
因为得到清净眼,所以下能看到无间地狱,上能看到有顶处之天。在其中一切众生,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皆清清楚楚看到。虽然未证得天眼通,但是父母所生的肉眼力量,也能如是。
复次常精进。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此经。若读若诵。若解说。若书写。得千二百耳功德。以是清净耳。闻三千大千世界。下至阿鼻地狱。上至有顶。其中内外种种语言音声。
又叫一声常精进菩萨!假使有持戒的男人或者持戒的女人,受持妙法莲华经,能读、能诵、能解说、能书写,那么这个人能得到一千二百耳功德。以这种清净耳根,能听到三千大千世界内外的一切音声,下至无间地狱,上至有顶处天,在其中种种语言音声,皆能听到。不但是清楚,而且又能分别是何种音声。
象声。马声。牛声。车声。啼哭声。愁叹声。螺声。鼓声。钟声。铃声。笑声。语声。男声。女声。童子声。童女声。法声。非法声。苦声。乐声。凡夫声。圣人声。喜声。不喜声。
好像大象吼叫的声音,野马嘶叫的声音,牛的声音,车的声音,啼哭的声音,愁叹的声音,法螺的声音,法鼓的声音,法钟的声音,法铃的声音,笑的声音,语的声音,男人的声音,女人的声音,童男的声音,童女的声音,如法的声音,非法的声音,痛苦的声音,快乐的声音,凡夫的声音,圣人的声音,欢喜的声音,悲哀的声音。这种种声音,受持妙法莲华经这位法师,统统能听到,又能分别清楚。
天声。龙声。夜叉声。干闼婆声。阿修罗声。迦楼罗声。紧那罗声。摩侯罗伽声。火声。水声。风声。地狱声。畜生声。饿鬼声。
这位受持妙法莲华经法师,他能听到天上的声音。人修行五戒十善之法,死后生到天上,享受快乐,但是天福享尽时,发生五衰现象,还要堕落在轮回中受生死。何谓五衰现象?就是:1、花冠萎谢:天人所戴的花冠,乃是用鲜花所编,永远新鲜,芬芳扑鼻,清净无尘垢。等到命终时,花冠自然凋谢。2、衣服秽垢:天人所穿的衣服,非常清洁(只有三铢重,二十四铢为一两),不需要洗濯。为什么?因为天上清净,没有尘埃。等到命终时,衣服自然肮脏。3、两腋汗出:因为天上清凉,天人永不出汗,等到命终时,便从腋下流出汗水,其臭不可闻。4、体放臭味:天人的身上,总是放香气,善多放大香气,善少放小香气,比人间的香水还要香若干倍。等到命终时,却放出奇臭的气味,如同死尸一般,令其它天人不敢接近。5、不安于座:天人常坐禅,不动于座,衣食行一思而有,所谓‘思衣衣至,思食食至。’衣服不大不小、不宽不窄,恰好合身。食物不多不少、不碱不淡,正合口味。想到何处旅行,一思而至。这是什么道理?因为天人有神足通,遂心所欲,不受任何的限制。可是到了命终的时候,就没有定力,知道已经发生四种现象,心乱如麻,就坐立不安,忽坐忽立,便堕落于轮回中,去受生死,或堕地狱,或转为人,没有一定,而是照业力所决定。你们不要认为生到天上,就有保险,不修行坐禅,照样要堕落三恶道中。就是释提桓因(基督教称为上帝,道教称为玉皇大帝,天主教称为天主)也不能例外,照样去投生。今天讲个公案。忉利天的天主,有一天发现自己有五衰现象,愁眉不展,心急如焚,忽然想起释迦牟尼佛,可能有解救的办法。于是来到佛所,说明来意。佛对他说:‘所造的定业,无法更改。你要皈依三宝,再去投生,消了业障,再回到天宫作天主。’天主遂到人间投驴胎。母驴怀胎之后,有意将主人的瓷器踢碎,主人大怒,用棒打驴,因而堕胎。天主回到天宫,又作天主。从此以后,笃信佛法,成为佛教护法神。这位法师又能听龙声,龙在往昔修行时,乘急戒缓的缘故,所以有神通,但为畜生。这位法师听到人的声音,便知前因后果,或者过去是龙身,现在是人身。也许现在是人身,未来是龙身。一听声音,便能晓得前因后果。夜叉声:夜叉译为捷疾鬼,这种鬼有三种:一为地行夜叉,不会飞行,但是行走很快。二为空行夜叉,会飞。三为天行夜叉,也会飞。他们常给人添麻烦,皈依佛法之后,反而成为护法神,保护修道人的安全。干闼婆声:译为嗅香神,他们不吃荤而吃素,欢喜嗅香气。帝释天有大法会时,燃起牛头栴檀香,他们嗅香而至妙法堂。演奏音乐,表演歌舞,令诸天众,皆大欢喜。阿修罗声:译为无端正。男修罗的相貌,奇丑无比,五官不端正,故名无端正。可是女人非常美丽,所以释提恒因(天主)的太太,就是阿修罗王的女儿。由此可证,阿修罗的女人,非常标致,否则,释提桓因绝对不会娶修罗女做太太。他们有天褔而无天德,性情好斗。这位法师,一听声音,便知三世的果报。迦楼罗声:译为金翅鸟。因为它的翅膀是金色,闪闪发光,它专吃龙。一般飞禽专吃虫类,大鹏金翅鸟是大鸟,龙是大虫,所以金翅鸟专吃龙。它在空中巡视大海中应死的龙,发现龙时,用翅膀(展开有三百由旬)煽海水,成为两半,应死的龙,吓得发抖,遂失去神通,露出体形,等着被吞。可是大鹏金翅鸟将要死时,就没有威力,龙也不怕它,反而吐出毒气,将它毒走。金翅鸟无可奈何,飞返金刚山,被火所焚而死,留下焚不坏的心,成为如意珠。龙王眼见自己的种族被金翅鸟所吞,快要到绝种的时候,来到佛所,乞佛慈悲,解救危机。佛送龙王一件袈裟,对它说:‘将此袈裟拆成一缕一缕,每龙的角上挂一缕,这样金翅鸟就不能搏龙而食了。’龙王回到龙宫,按照佛所指示,每条龙有了护身的法宝。从此大鹏金翅鸟再也找不到龙为食物,饿得难忍,也来佛所,对佛说:‘世尊!您对龙慈悲,对我不慈悲,我没有龙可食,那么,我吃什么?’佛对它说:‘你要晓得因果报应,你今生吃龙,龙来生吃你,互相吞食,无有了期。在佛法中要戒杀生,你从今以后,不要吃肉,要吃斋食。’金翅鸟问:‘我吃什么斋食呢?请世尊指示!’佛说:‘自今天开始,叫我弟子在午斋时,送一份米饭给你,足够你吃饱的,不要担心!’所以一直到现在,在午斋时,送出七粒米,一粒米变成七粒米,七拉米变成四十九粒米,变化为无量米,足够金翅鸟所食。有天眼通的人,可以看见大鹏金翅鸟飞来取食。紧那罗声:译为疑神,因为他头上有一角,令人怀疑,故为疑神。他是帝释天的乐神,演奏庄严的法曲,令闻者生起念佛念法念僧之心。摩侯罗伽声:译为蟒神,又为大腹行。它在未皈依佛前,专放毒气,伤害人畜,作为食物。皈依佛之后,改邪归正,成为护法神。
以上是天龙八部,它们各有所因,各有所果。这样种种的声音,解说妙法莲华经这位法师,悉知悉见,皆能明了。火的声音、水的声音、风的声音,这位法师一听,便知三世的因果。或者在过去发生什么灾难?或者在现在将要发生什么灾难?或者在未来会发生什么灾难?一清二楚的知道。为什么?因为受持妙法莲华经所得的功德,所加持才有这种神通力。
地狱的声音、畜生的声音、饿鬼的声音,这位法师,一听到这个人的声音,便知前生是什么?或者来生是什么?都能预知,丝毫不会错的。我们在吃饭前要念:‘佛制比丘,食存五观,散心雄话,信施难消。’凡受食时,当作此观。何谓五观?就是一、计功多少,量彼来处。二、忖己德行,全缺应供。三、防心离过,贪等为宗。四、正事良药,为疗形枯。五、为成道业,应受此食。有这五种观想,所吃的食物,一定消化。如果没有这五种观想,一定不会消化,所谓‘三心不了水难消,五观若明金易化’,若是三心不了,就是喝施主一杯清水,你也消化不了。这五种观想若是明白了,就是一餐吃了值一斤金子的饮食,也会消受得了的。所以出家人在吃午饭时,一定要念供养咒。古德说:‘施主一粒米,重如须弥山,吃下不了道,披毛戴角还。’各位看一看!吃了饭不修行,罪过多大!将来要变牛变马来还债,多么可怕呀!各位!要认识清楚这种果报,不可依佛穿衣、赖佛吃饭,将来的罪过不堪设想。
比丘声。比丘尼声。声闻声。辟支佛声。菩萨声。佛声。
比丘声:比丘译为乞士,外乞食以养色身,内乞法以资慧命。中国人称比丘为和尚,和尚的生活,行人所不能行的事,忍人所不能忍的事,修忍辱波罗蜜,绝对不发脾气,过着清心寡欲、淡泊明志的朴素生活,与世无争,对人无求。为什么?因为求解脱,得自在,所以不贪财、不结婚、不求名、不食肉、不多睡,没有五欲之恋,专心修道,容易有成就。所以说出家乃是大丈夫所为之事,非一般人所能做得到的。比丘尼声:女人出家修行者,称为尼师。目的如前因。阿难尊者向佛恳求,准许女人出家修道,但是需守八敬法。这位法师一听他(她)们的声音,便知三世的因果。或者在过去是出家人?或者现在要做出家人?或者在来生要做出家人?详细而明了。声闻声:他们是聆听佛说四谛(苦、集、灭、道)法而悟道,故为声闻。可是他们自度不度他、自觉不觉他、自利不利他,故为自了汉。小乘的思想,就是不管闲事,所谓‘摩诃萨不管他,弥陀佛各顾各’,这是小乘人的作风。辟支佛声:也就是缘觉,观察十二因缘而觉悟,故为缘觉。在佛出世时为缘觉,在佛未出世时为独觉。他们在深山穹谷中,研究万物生灭之理,春观百花开,秋睹黄叶落,觉悟一切无常,无师而证得真理——了生脱死。菩萨声:他们是修六度万行,而行菩萨道,广济众生,有牺牲的精神,为拯救众生离苦得乐,乃倒驾慈航,从常寂光净土来到娑婆世界,普度众生,并且发大愿,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又说:‘地狱未空,誓不成佛。’又说:‘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这种精神多么伟大呀!我们出家人,要向地藏王菩萨学习,要有慈悲心。在佛教中有两句话:‘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要向这条大道迈进,遇到挫折也不回头,直达目的地——无众生可度为止。大乘的思想,为人不为己,所谓‘舍己救人’。有这种行为,才是真正的佛教徒。否则,慈悲成为口头禅,说到做不到,等于空谈,违背出家人的责任和义务。
佛声:佛是觉悟的人,因为三祇修福慧,百劫种相好的缘故,所以得到三十二大人相,八十种随形好的庄严身。佛已经三觉圆满、万德具备,受天上的人和人间的人所尊敬,故称为世尊。
出家修道人,要福慧双修,不可偏差。如果专修一边,功德不会圆满,所谓‘修福不修慧,大象挂璎珞;修慧不修福,罗汉托空钵。’怎样修福?多作功德,救济苦难。怎样修慧?讲经说法,印经流通。受持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一听到这种声音,便知三世的因果。或是声闻耳,或是辟支佛声,或是菩萨声,或是佛声,这四圣的声音,而且分析很清楚,绝对无讹。
以要言之。三千大千世界中。一切内外所有诸声。虽未得天耳。以父母所生清净常耳。皆悉闻知。如是分别种种音声而不坏耳根。
总而言之,在三千大千世界以内和以外,所有一切的声音,这位法师,虽然没有获得天耳通,可是以父母所生清净平常之耳,皆能完全听知。这样分别种种的音声,而不会破坏耳根。为什么?因为不被声尘所转,所以不坏耳根。
尔时世尊欲重宣此义。而说偈言。
在这个时候,释迦牟尼佛悲心切切,愿意将长行的义理,用偈颂再重新宣说一遍。
父母所生耳清净无浊秽以此常耳闻三千世界声
受持妙法莲华经的法师,以父母所生的肉耳,非常清净,没有污浊秽垢。用这个平常耳能听三千大千世界内外一切的声音。
象马车牛声钟铃螺鼓声琴瑟箜篌声箫笛之音声
或者是象声,或者是马声,或者是车声,或者是牛声。所有的钟声、铃声、螺声、鼓声,也能分别清楚。以及琴声(五弦或七弦)、瑟声(二十五弦)、箜篌声(二十三弦)、箫声(前有五孔,后有一孔,竖吹)、笛声(有七孔,横吹),种种乐器的音声。这位法师,完全能听得到,又能分别清楚是何器具之音声。
清净好歌声听之而不着无数种人声闻悉能解了
清净悦耳的歌声,有陶冶人性情之功用,但是听了之后,不可着住在歌声上。无论是那一种族人所唱的歌声,这位法师皆能分别了解,没有言语不通之障碍。
又闻诸天声微妙之歌音及闻男女声童子童女声
这位法师,又能听到诸天的声音,又能听到微妙的歌音,又能听到男女的声音,又能听到童男童女的声音。总而言之,无论什么音声,都能听到,而且分析得非常清楚。
山川险谷中迦陵频伽声命命等诸鸟悉闻其音声
在山川危岩之中,有迦陵频伽鸟的音声(译为好声鸟产于雪山,在卵中便会鸣),其音和雅,又为仙鸟,能发非一般人所能听到的妙音。命命鸟就是共命鸟,一身二头,二口同时饮食,同时啼鸣。以及一切诸鸟的啼声,这位法师能完全听到。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白癜风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