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临床体现 > 止不住的焦虑症也许你该试试人生进度条
止不住的焦虑症也许你该试试人生进度条
去银行办过事的人都有这样的体验:面对着窗口后面的工作人员拿着左一页右一页的材料忙忙碌碌的时候,心里急的要死,恨不能让他们在柜台上装一个进度条。
实际上这种心理不仅仅存在于我们外出办事的时候,“进度条心理”渗透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出门的时候等待女朋友化妆;策划案交上去等待领导审核批复;考试之后不知道成绩;做一项任务感觉遥遥无期......我们太容易因为不知道事情的进度而走向焦虑,而焦虑又会导致我们做事情急躁、不耐心、厌烦,焦虑心理又将负反馈传递回来,从而导致事情往往失败。
那么究竟如何面这种焦虑症呢?在《暗时间》一书中,作者提到了“设计你自己的进度条”这一方法,这一方法帮助我们很好地应对混乱的“多任务”以及艰难的“大任务”。
01向电脑学习,你的人生也需要进度条
进度条即计算机在处理任务时,实时的,以图片形式显示处理任务的速度、完成度、剩余未完成任务量的大小和可能需要处理时间。
简单来说,进度条的设计是给我们一种动态变化,通过这种实时的、动态的反馈,我们对于事情的完成程度有了一个大概的估计,因此就如同吃了一颗定心丸。
科学研究表明,如果同样的耗时,如果不给出任何的进度提示,只是在任务全部完成之后才会弹出一个完成消息,而中间完全没有动态的变化,整个过程就会让人非常焦虑,一些人甚至会直接关掉程序。
相反,如果在计算机的界面上显示动态的进度条变化,那么用户不仅不会焦虑,更重要的是他们实际感受到的时长远远小于实际耗时。
失去进度条的程序虽然也会按时运行完成,但是在我们看来却显得那么遥遥无期。就像是一场几十公里的马拉松,如果中途没有隔几公里就做个标识,恐怕也会有很多人失去乐趣和动力。
因此,进度条就是我们的定心丸,更是我们的动力源。
02多任务进度条帮你摆脱焦虑
如果把大脑比作是一部手机,那学习或者是工作中的各种任务就是一个个的APP程序。试想,当你把手机里的应用全部打开的时候,手机运行的还顺畅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其实大脑亦是如此,之所以我们会感到焦虑,就是因为大脑同时在想很多事情。
在做策划案的时候想到老板上午交代的另一项任务;在开会的时候担心下午的客户如何接待;在玩游戏的时候想到今天还没有读书,甚至于玩也玩的不尽兴......当我们在做事情的时候,不能专注,大脑还是忍不住在思考别的事情。这就像是手机在后台运行了“隐藏进程”,你说效率怎么能高呢?
针对这样的情况:不妨将手头的工作和今天的计划都列成清单。如果今天有10项任务,那就从第1项开始做起,每完成一个任务,进度条就向前推进了10%。
当我们给自己手头的任务安装上进度条的时候,就像是游戏开了外挂一样,不仅不再焦虑,反而会提高效率。
03大任务进度条帮你动力满满
如果面临的是一个大工程,那么我们最需要做的就是分解任务,将目标切割成一个个小的里程碑,再进一步将里程碑分割成TODO列表,也就是说给这个大工程人为设置一个进度条。
实际上这种模式也被称之为是GTD时间管理法,即GettingThingsDone的缩写,意思是“把需要做的事情处理好”。
如果缺乏必要的任务分解,那么整个任务对你来说就只有两种状态——完成和未完成。当这件事情比较漫长的时候,那么你就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体验到“未完成”。这对我们来说,将会是一种巨大的消耗和挫败。
举例来说,如果你的目标是减肥10kg,这听起来很难,如果不进行目标分解的话,很可能在坚持减肥的第5天,看到自己距离理想体重还差十万八千里的时候就被瞬间击垮了。
相反,如果在一开始的时候我们就把10kg的目标分解为10个小目标,每半个月只要求自己减掉1kg,那么我想通过这样的“分而治之”,你就不会再心生退意,反而还会发现自己常常提前完成目标。
因此在完成和未完成之间设置小目标,就像是在马拉松比赛中设置营养供给点一样,不断补充能量,不断到达一个个小山峰。
04小鹿说
小鹿曾经也是一个不会使用进度条的傻瓜,常常在读一本超厚的大部头书籍的时候,因为读的时间太久,最后往往容易放弃。
自从看了刘未鹏的《暗时间》之后,认识到了“进度条”的重要性,当我再拿起大部头的书籍的时候,就会每天给自己设立读书页的小目标,结果很快就读完了。
在刚刚过去的年,小鹿凭着进度条的方式,在工作之余已经读完了96本书,还完成了几十篇的拆书稿写作,因此特别想和大家分享这个简单却又实际的自我管理方式。
秘密已经告诉你啦,还在等什么?快行动起来!
我是小鹿,陪你读书。点个赞,告诉我你看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