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临床体现 > 谁是你心灵的捕手推开心里诊室的门
谁是你心灵的捕手推开心里诊室的门
白癜风专家李从悠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10/5446757.html
01
小时候电视里播放的唯一美剧《成长的烦恼》,里面的爸爸穿着一身松垮的西装,鼻梁上挂着一副黑边眼镜,他坐在办公桌后面,时而凝思时而记着笔记,桌子前的躺椅上是他的病人,背对着他,口里絮絮叨叨说个没完。
大家好,欢迎搭乘“万卷方舟”号,今天要分享的这本书,和上面的场景有些类似,《推开心里诊室的门》作者刘仲彬,看看现实生活中一位心理医生与他的案者们(寻求帮助的人)都发生了哪些有意思的趣事。
如果说心理医生是一个吸尘器或垃圾桶也不为过,他们得有力量去承受来自无数陌生人的负面情绪,据说十分之一的医生会因受不了而选择自杀。不知道这样的说法是否可信,但至少说明了心理医生需要有超强的抗压能力,也需要有高超的智慧将快要打在身上的力化为无形,方可救人和自保。
推开诊室门的人有想解决家庭矛盾的夫妇;遇到感情困惑的中年大叔;坚持做自己又怕孤独的少女;想让下属高管做出让步的企业老板;面对观众就崩溃的贝斯手女孩;以伤害自己处理感情问题的女人;自称能和动物说话的“龙人”……
他们聊自己的日常,讨要解决方法;桌子后面穿白大褂的人倾听来者的倾诉,或让或哄,你进我退,来来往往间默契和信任自然而然的就形成了,谁也不把谁另眼相待。等到时机成熟,生活的光将被重新点亮,生命又焕然一新,去迎接新的一天。
02
如果有一天他不再是当初的样子,你还会在乎他吗?丈夫退伍后一直呆在家里不愿出去上班,做妻子的会怎样看待?
“他真的很扯,从退伍到现在,没上过一天班,一天都没有!”
“十几年了,每天就靠退役后的终身俸优哉过活,一点志气也没有。”
“以前他就不太擅长交际,这几年开始变得更自闭了,对我也爱理不理的。”
一个人身上的优点在与另一个人几十年的生活后全部化为乌有,浑身没有一点对的地方,实在是那个人的悲哀。
听听专家给出的行为解释:虽然你们起点相同,但一开始报名的组别就不同,一个跑全马一个跑半马,自然会抱持不一样的跑法与心态。面对长长的跑道,对你而言终点还很远,还有很多人在等着被你超越,你更热衷于跑步,但显然他比较热衷散步。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其实是对工作没兴趣的。
西方人举行婚礼时总要有个誓言:无论贫穷还是富有、疾病或健康、美貌或失色、顺利或失意,都愿意爱ta、安慰ta、尊敬ta、保护ta?并愿意在你们一生之中对ta永远忠心不变?
这段话特别适合写下来挂在墙上,三省吾身再加上一省:婚姻是否违约也?
对有社交恐惧症的人,让他们感觉到你的善意一个专修古典乐的女孩,因不能面对观众,成为一支三流乐队的贝斯手,这还不算,几乎所有的演出不到一半就紧张到呕吐,导致无法继续演出。直到她想出了一个办法——背对观众演奏——似乎很有效。
如果你是老板、或是买票的观众,对这样的表演能接受吗?听听专家的解读:“维持现状,如果她找到了与焦虑共处的方式,那就给她一点空间,让她自在一些。我们不一定非要面向世界,才能展现自信。
交朋友,不勉强喜欢独处不是一件坏事,毕竟所有人的时间都很宝贵,没有必要非拉上一个人和你一起,也没必要渴望别人施舍下来的体贴。
有些人因为怕寂寞,每天把行程塞好、塞满,试着让自己看起来很忙,但其实根本没有投入,他们的人生没有真正的乐趣,只是一直担心别人如何看待自己,担心自己看起来很孤单。
每个人都害怕孤独,该如何与孤独和解,听听专家的意见:‘勉强没幸福’,这五个字适用于任何一段人际关系。比起一个人的寂寞,那种你明明身处在一群人当中,却没人在意你,才真的让人痛苦。当你感到孤独的时候,不要忘记,你还能跟自己相处。
不要强求别人做你认为应该的事情他习惯于生活在日程表的安排下并乐此不疲,他更像一台机器,除了理智毫无情感可言。当他独自担当工作,突出的绩效会赢得多方的认可,当他带队领导一个部门的时候,问题严重了,他的员工视他为灾难。
对于一台已经设定程序的机器,且程序语言别人无法解读,改变似乎不太可能。他能否为此做出让步,已经到了公司能否一路发展和员工能否安稳工作的尖峰时刻上。
这么棘手的人物,还是请专家来破解局面吧:每个人的字典都不一样,也不一定非得要有‘应该’。在你眼中很轻易的事,别人办不到,因为你的执行能力非常强,同样地,你可能也有办不到的事。人不是机器,不是按下开关或换零件就能运行。人有‘情绪’这种东西,有时候给出弹性并不是为了松懈,而是为了喘息。有些人并不是能一路冲到底的选手,他们需要喘口气,才有体力拿出更好的表现。
我没有遇到这样的老板还算幸运,之前有个同事的风格真的和这个人很像,极其固执的要求所有人都配合他完成工作,否则一定告到上面,大家都绕着他走路。人类最坚固的部分,不是牙齿或头盖骨,而是性格。一个人坚持做自己却义无反顾的伤害别人,就不要再拿工作做掩护了,考虑一下同理心的问题,你会得到更多的支持。
0
这些案例源自于刘医生从业十几年的笔记,那些被他找寻的故事经过更新、翻修,许多专业知识又重新填装,让记录从冷硬的知识变成温润的情节。
身体上的疑难病症,医生只要尽力实施医疗,剩下的要看患者自身。然而患有严重心理疾病,已经尝试结束生命的人,在无能为力、无可奈何的情况下,将自己交付给医生,决绝里还有一丝对未来的期盼和最后的希望。
正如刘医生在一篇文章里所说:因此即便身为心理师,有很长一段时间我都不太明白,自己究竟有什么立场能阻止他人自杀。直到最近几年,陆续接触自杀未遂的案主,我才发现那些所谓“选择死亡”的案主里头,有很大一部分其实是对死亡“有所怀疑”的人。只有怀疑,才能让生死拉开一些空隙,再透过那空隙,看到一些多出来的选项。
生与死的空隙六个人组成的“自杀突击队”围在一起讲述自杀的经历,跳楼、喝药、中煤气、割腕、跳河,每个人讲述的似乎都是生命的血泪史,但在这里,每个人的表情却都很安然自若。
一位自称“黑寡妇”的女人,向众人展示她手臂上0条触目惊心的疤痕,被欺骗的感情和过往已被岁月严严实实得藏匿起来,然而留在胳膊上那些并排着的线条好像还在提醒着什么。
割腕的男孩站起来羞涩地说要娶她,跳楼大叔说他不敢说自己是什么好男人,爱喝酒也会常常凶老婆,但绝对不会去骗女人,也不会外遇。放煤气自杀的阿姨说她丈夫从过世到现在是她最信任的人,至少这个人不会在你的名单内。阿姨说:“你遇人不淑,这件事回不了头。但不是只有你,坐在我们这一排的运气都不太好。运气不好没关系,你还有那把刀啊,只不过拿它割自己的手好浪费的,它比较适合帮别人修剪门面(黑寡妇是个理发师)。”团体治疗结束后没有任何人先离席,没有人多说什么,大家用同样的姿态,静静地坐在原地陪着她。
那个男孩站起来的时候我就泪奔了,一想到他们都曾对生活充满绝望,每个人都体验过濒死的那一刻,却在别人绝望的时候,从黑暗中努力摸索并点亮一盏灯,递到他人面前,他们的人格值得被尊重。
04
有些疾病是胎里带来的,比如那个能和动物对话的男孩;有的疾病是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催化出的,比如边缘性人格;有些是因意外产生的创伤后应激障;医院里初入最多的抑郁症患者。故事讲的再好,也是为了让看故事的人产生共鸣,如果能在情绪演化成病症之前做出有效判断和防御,人生的路会走得不那么艰难。
看完这本书我也有一个认知,就是不要期望心理治疗能一针见效,医生和案者不一定是治疗和被治疗的关系,就像修哥已和医生发展成最私密的友人,诉说和倾听、寻求安慰与解读情绪成了他们的日常。
不要试图考验你的心理医生,那只会延误自己的病情和时间。能找到一个和自己投缘的医生并不容易,给彼此一个好好沟通的阶梯。
写到最后,要给刘医生的文笔点赞,一个好医生+一个优秀的作家,相信能拯救更多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