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临床体现 > 趣味市集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拖延症
趣味市集拿什么拯救你,我的拖延症
在这个「没点病都不好意思出门」的时代,人们似乎习惯用一些不轻不重的心理学概念来表达自己的焦虑和不安。
于是拖延症被广为传播,成为最喜闻乐见的心理疾病。
环顾周围,那些自称拖延癌晚期的人群,从表面上看几乎没有什么共同点:
他们中有一天到晚窝在宿舍玩游戏的学生,也有抱着手机刷到深夜的普通人;有每天加班到深夜的互联网公司从业者,也有因为Dadlin临近而焦虑万分的科研人员……
拖延学习,拖延工作,拖延睡觉时间…难道拖延症真的成了我们的时代病?
苏杨在回答如何改掉晚睡强迫症?中认为:其实我们之所以很晚还不想睡去,只是因为我们的潜意识里认为,入睡意味着结束,我们迟迟不愿入睡只是因为我们迟迟不愿放下手边的娱乐,和今天的自己说再见。
其实我们心里需要的只是一个仪式,一个完整的带有仪式感的行为来让自己的心得到满足感,来告诉自己,今天已经结束了,我从这件事情上得到了满足感,可以心甘情愿的睡去。
既然晚睡是因为需要仪式感,那拖延症又是怎么回事儿呢?
应用心理学博士
动机在杭州在文章中认为:努力工作、积极上进的人觉得自己也有拖延症,是因为他们心里都有一个过于理想的自我。他们觉得正常的自己就应该是一直专注而高效的。而当现实自我表现出松懈时,他们就开始对自己心生不满,觉得自己拖延、效率低下。
他们宣称拖延的背后,是这样的潜台词:「为什么别人看起来更有效率,我却不行?」「为什么我明明曾经做得更好,现在却不行?」
除了理想主义,这个潜台词的背后,常常是出于对意志力的误解…曾在某个阶段保持专注和高效后,他们也容易误以为,自已在每个阶段每个任务中都应该保持这样的专注和高效,否则就是拖延症。
谁看好了白癜风皮肤病治疗最好的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