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临床体现 > 从设计服务到设计创业唐恩科技创始人李
从设计服务到设计创业唐恩科技创始人李
?李久太:博士,唐恩科技创始人,毕业于清华大学建筑学院。
关键词:爽,是一种感觉,统称让人有强烈满足感的感受。
与李久太接触的时间虽然是有限的一下午,但笔者不只十次的听到一个字:「爽」。
他会那么说,「我是建筑出身的,当初成立了唐恩设计(tonedesign),做产品。开始,我会干建筑的活,来贴补产品团队。你也许问我,既然赚不到钱,那为什么还要做产品?因为做产品会让我觉得很爽。」
他也会这么说,「爽的程度,跟两个方面正相关:大家用我们产品会觉得爽;越来越多的人用我们产品觉得爽」。
在追求「爽」的路上,李久太也曾经有「不爽」。唐恩科技的前身是一家专注于做设计服务的公司。在乙方的位置上久了,李久太发现了很多问题:其实设计一直被狭隘地认识,认为它只是用来「美化」产品的工作;设计的价值不能深度地贯穿产品,进而全面影响制造行业;同时有些设计师也狭隘得以为「点子」就是全部,「点子」是抖机灵,不是真正意义的「设计」;真正的设计要探到本质,如果在本质上探讨很多事情都是要被颠覆的(比如,中国人现在用的厨房其实不是中国人自己的厨房,是欧美体系的)。
为了让自己「爽」,让原本可以很「爽」的人也「爽」,李久太开始转型,并做了一系列颠覆性的产品:6秒可出度蒸汽的「唐小蒸」,能把油烟锁住的空气墙「唐小吹」,能做喷香的土灶饭的「唐小煲」等等。
唐小蒸mini
设计服务的那些不爽00年,李久太大学三年级,他与工业设计有了第一次亲密接触。他以一句「你们的产品做的一般」,走进入了国际著名的洁具公司:惠达。在长期的合作中,惠达看到了李久太对设计、产品的坚持,并支持他在年成立唐恩设计:一家以设计服务为主的公司。那时候他希望唐恩能够成为变成一个服务中国顶级制造企业的大后方。在刚开始的年半的时间里,唐恩一直与曲美、方太等公司保持长期的合作关系。
但李久太渐渐发现,唐恩的发展方向并不是他内心最真实的诉求。作为服务方,他们只能想尽办法的说服甲方认同他们的方案,但仔细去想一想「这样是不对的。」因为这偏离设计最本源的意义。另一件事情也深深地触动了他,让他开始追根溯本。
一家地产公司,打算做一所有意思的小学,跟一家设计院做了一年,感觉不对路。于是,他们想听听他的想法。李久太以朋友的身份提了几点建议。为了显得这些建议比较「严肃」,他还做了4页PPT。在他看来,一个小学,不是它的建筑形式有多么独特,而是当一个这里的毕业生回忆起自己的小学时,是「爽」的,可以很自豪的说「我的小学超有想象力!是你们的不能比的哦。」这个理念打动了这家地产公司,并派人跟进这个项目。
李久太觉得不合理的是,项目经理会以甲方的姿态告诉他,「造型太丑…这里不对…那里有问题…」但在李久太看来,如果他想法是奏效的,一年前这个项目就应该完美的结束了。「甲方要的是一个好的作品,而不应该是一个更听话的服务方。」李久太也坦言,中国人骨子里流着「官僚主义」的血液,是很难改变的。包括他自己,他常会没有原则的遵从长辈,这本身就是对官僚价值的认同。「不论是工业设计,还是建筑设计。我觉得设计服务在中国很难做好,至少我没有那样的天赋」。
在服务的过程中,李久太还有一个体会:设计并不是一个点子,或一个漂亮的外观。但在一些设计师眼中,「点子」就是全部了。事实上这样的设计师大多是「过程性思维」,用试错法去推演问题,先感觉一下,然后推翻,再感觉,再推翻。突然「灵感」不期而至,就成了。他们看不到的是:如果想法是1,设计图是10,模型是,到老百姓拿到手里的产品却是万,后面还有太多的路要走,太多的环节需要同样的创造力去对待。
设计,是设一个「计」,是一个通盘考虑的方法系统。一个系统的解决方案,是在造型、成本、材料、制作工艺、营销方案、仓储物流管理等等方面的一个完善考虑,既然设计了就要将设计效率发挥到最高。而提供点子的设计服务只是这个大系统中很小的一部分。如果想要深度参与产品,影响行业,只做设计服务是远远不够的。
唐小蒸
做好的产品,让大家都爽01年初,李久太决定转型,年底唐恩科技成立,脱胎于唐恩设计,开始做自己的产品。跟试错法不同,他是用「目标思维」思考问题。从根源分析一个问题,提出Why,然后找出直接高效的办法解决这个问题。用反推的方式推演,轻易就会发现我们身边的诸多不完美和诸多可能性。
李久太聚焦在中国厨房里。在他看来,现在中国人所用的厨房,并不是自己的厨房,是将从欧美借来的东西,放进了中国人的房子里。几十年前,我们做饭用的并不是燃气,而是煤、柴火。每支文化的饮食习惯都能找到其根源。欧洲的的本源是游牧的,牧羊人常常远行,每次出行会带上干粮、锅具。随身的尖刀用来割风干羊腿,这就是餐刀的原型;把锅用树枝撑起来熬汤,火源开放,这便是燃气灶的原型。而中国的本源是农耕的:二亩地、一头牛、孩子、老婆、热炕头儿。土灶通炕,做完晚饭锅里放水,把灶门一封,吃完后锅里的水可以洗碗;而且直到第二天早上,炕还是热的。在时间轴上考虑生活,是定居的中国人一贯的思维。
很明显的,中国人饮食喜好是骨子里的东西。李久太坚信,回归是一种必然,也是一种自然。拿最简单的柴火烧饭来说,「我岳母的二姨是村里做饭最好吃的。她有自己技巧:饭锅烧开10分钟后,把柴掏出来,再用土灶内壁的余温焖饭0分钟,奇香无比。现在我们都用电饭煲做饭,那是电热锅,又没有蓄热体设计,电断热停。还记得锅巴吗?小时候,我喜欢在锅巴上散上红糖,红糖因余温慢慢融化,吃起来的感觉好极了。」
依照这种理念,他们造出了「唐小煲」的原型,用热损耗最小方式,天人合一的理念做一种妈妈、奶奶、姥姥的味道。李久太相信,这种能抓住用户痛点的产品、能给大家带来幸福感的产品,应该进入中国人的厨房里。但是,这里他提出,「我很质疑设计师把点子变成产品,这么做是否有价值」。
「很多产品只是做出了一个东西,没有从无到有的颠覆。比如一个提醒人喝水的杯子存在的内核价值,我是质疑的。人为什么要被一个物体驾驭?当然,这个时代可以存在多种可能性,但我仍然不认同为了智能而智能。我更喜欢让产品背负感性,而不是理性。产品应该是一种价值观的载体。如果让人觉得爽,他就会用我的东西。我们为什么要去在乎一个日常用品是不是精确到秒还是毫升?科技要提升我们的感性体验,而非,我们刻意去体验那个科技。」
乔布斯在生命的尽头曾有类似这样的感慨,如果再活一次,他可能更愿意去体会那些让人感动的、柔软的东西。「我理解啊,人活着,也许不应该是为挣多少钱,抑或建立一个了不起的商业帝国,而是要体会那些幸福感。但如果我们帮助大家获得幸福感的同时,然后顺便建立了一个商业帝国,也挺好的。」他认为现在一些智能硬件创业团队,很多是为了技术而技术。事实上,没有一种技术是不能被超越的。「硬件一定要智能吗?让技术为情感服务不好吗?」
李久太计划打造一个厨房的生态系统,而不是加入传统的产品阵营:一群愿意追求生活幸福感受的厨房用户。那么,怎么开始呢?他说要用一种温暖的价值去感染别人。他们有「唐小蒸」、「唐小吹」、「唐小煲」、「唐小壶」、「唐小洗」等等,他相信这些产品的用户能够认同他们的生活价值。他们的工作室有一个厨房,每周邀请一群希望了解他们的朋友做客,一起用系列产品做饭,聊天、交朋友。我在唐恩科技里见到了原型状态的「唐小煲」、试出蒸汽时还有上顿饭香的「唐小蒸」、能把油烟锁住的空气墙「唐小吹」等等。这些颠覆性的厨房产品虽有些还没有最终完成,但的确触动了我的种种痛点。
「做让人有幸福感的好产品;找认同自己的价值观的人,让他们粉我们。」是李久太团队工作的核心。他们尽可能让自己回归单纯,回归本质看问题,解决问题。这样做是可以有情感的,情感打动人是长久的,但时效科技不能。
唐小吹
转型过程中的那些不爽「产品是把想法实现,但制造本来就是一个想法贯穿的系统。」就是说,你有想法的时候,就应该大概知道这个东西它是什么成本,用什么工艺造出来,这个想法怎么变成一个营销的内容,在什么平台上,以什么样的形式推给谁。这一套应该是一个整体,是思维高度的问题。
李久太曾想要做一个平的玻璃面板,由于是厨房用品,磕磕碰碰很容易摔碎,或者碰到尖的东西,就算钢化也会裂。他们就想,用注塑的办法做。但是用注塑,需要用加强筋,会使成品不那么平整,表面会有波浪,有筋的地方会鼓一下。他们尝试了不同的塑料,PC聚碳酸酯、PP,都做不成,怎么办呢?他们就用现成的板材去做,但也有一个问题,板材跟机器机身怎么连接,是卡还是粘,粘的话,会有胶,脱胶,对不准。
还有个问题,板怎么裁下来,它是带一个圆角的,做一个模具,如果是冲压的话,边就像用剪刀去剪一个厚的东西,这个东西中间肯定会有一个棱,不平整,他想到用CAC去铣,但这样就会出现铣过的一个个粗糙的面,这个粗糙的面,怎么去抛光?「想法诞生一开始,我不知道制造一个光滑的东西会给我带来很多麻烦,如果我知道产品打动人的程度可以用其他方式来解决的话,我就会放弃这种制造工艺。我应该充分的了解成本,产品寿命,这些是我认为设计是全部的时候,远远没想到的。」
设计创业的爽
这是一个教训,但是最后解决了。李久太也把这个过程看成是一个全新的学习过程。在他之后做产品的时候,他就会全面考虑一些问题。从设计服务到设计创业的路上,李久太看到了太多人没看过的风景,也交了不少学费。但是他用了一个很形象的比喻。在冬季,人们打鱼的时候,都会使用一种叫「镩」凿冰的器具。费很大的力气,很多时间在冰上凿开一个洞,剩下内容就简单了。
想了解唐恩科技的更多情况,请什么医院能治疗白癜风白癜风医院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