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临床体现 > 这个用吉他写诗个性坚硬如顽石的老爷子,
这个用吉他写诗个性坚硬如顽石的老爷子,
号外~
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公布啦!
好多人的第一反应是……哦哟,“作家界的小李子”村上春树又双叒叕陪跑了……
但环环的第一反应,是惊讶(xi):得奖的人,竟然是他!
鲍勃·迪伦,在每个文艺青年或曾经的文艺青年心中,这个名字,都近乎于神明。
这个很少接受采访、私生活成谜,但个性却坚硬得如一块石头的老爷子,早就是音乐史上一块活着的丰碑。
他写出过《答案在风中飘》这样脍炙人口的名曲,卖出过上亿张唱片,被誉为上世纪60年代“最伟大的文化符号”,代表着反叛、激情、解放;他入选过美国摇滚名人堂;获得过格莱美终身成就奖;甚至带着他的音乐体面地走入普利策奖的殿堂,推翻了这一主流奖项的保守围墙。
然而,他能够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依然出乎许多人的意料。虽然他的许多歌词足以跻身当代最优秀的诗作,也正八经地写过书,但在大众眼中,他最有分量的身份,依然是个歌手。
今天,诺奖颁奖词给他的评价是:“鲍勃·迪伦为伟大的美国歌曲传统带来了全新的诗意表达方式。”
这个评价,无论是从文学还是从文化的角度而言,都丝毫不为过。
当鲍勃·迪伦还只是个叫罗伯特·艾伦·齐默曼的男孩子时,谁也不知道他的未来将是什么样。
年,罗伯特·艾伦·齐默曼出生在美国明尼苏达州一个小镇,他的父亲是镇上的小老板,家境还算富裕。但自小患有小儿麻痹症的父亲,没有办法带着儿子在大自然里快乐玩耍,比起其他的男孩子来,罗伯特的童年异常安静且沉默。
罗伯特上学时学到的第一件事,是当尖锐的空袭警报声响起时,要立刻躲到书桌底下,因为那时到处流传着苏联人会用炸弹甚至核弹攻击他们的谣言。年幼的罗伯特还不太懂得什么是战争,只知道身边的人不断地在营造一种恐怖的氛围,而几乎所有人都变成了奇怪幻想的受害者。
10岁时,罗伯特无意之中在家里翻到了父亲的一把木吉他,当他用手轻轻拨动琴弦时,吉他发出的声音让他兴奋无比。家里那台硕大的红桃木的唱机,更是带给了他一个美妙绝伦的世界。他把家里所有的唱片都听了个遍,并深深爱上了这些旋律。
有一天下午,他一个人呆在家中,顺手打开唱机,上面刚好放着一张乡村音乐唱片,那首歌他已经不记得名字,只记得那音乐让他觉得“自己好像是另外一个人似的”。音乐的种子在他心里发芽了。
上中学后,罗伯特开始抱起吉他,玩起了摇滚乐。他精心打理自己的发型,热爱穿皮夹克、牛仔裤和靴子,那是当时最时髦的穿着。在进入明尼苏达大学后,罗伯特才真正开始人生的蜕变,他发现了生命中第一位精神偶像——伍迪·格斯里,传奇的“美国民谣之父”。
伍迪·格斯里
格斯里比罗伯特大29岁,一生命途多舛,总是背着吉他四处流浪,虽穷苦困顿却写出了上千首让人振奋的歌曲。“他是天才,他的歌曲有惊人的观点,你可以从中知道如何生活。这就是我想唱的歌,我要那样唱。”他不断学唱伍迪的歌曲,试着推敲他音乐中的精髓,感觉这些歌正好唱出了自己对生活、对人群的感受。
20岁那年,罗伯特把名字改为鲍勃·迪伦,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他从小生长的明尼苏达。口袋里只有10块钱的他,搭上一趟便车,前往纽约,去拜访他心中的偶像格斯里。
从此,他成了迪伦,而迪伦的家在四方,在流浪的音乐中。
纽约是一个充满机会的地方,迪伦在格林威治村的咖啡馆找到一份驻唱工作,格林威治村是艺术家的聚集之地,他见到了很多年轻的艺术家,也认识了不少已经成名的人物。这一切让迪伦感觉如鱼得水。
医院里找到了格斯里时,格斯里已不是他想象中那个男人,他的肌肉已经萎缩,躺在床上,再也拿不起吉他。迪伦只能坐在偶像对面,拿起吉他弹唱。弹着弹着,格斯里的眼睛里有了光亮,递过来一张纸片,上面写着:我还没有死。
格斯里意识到,眼前这个小伙子会将民谣发扬光大。他的创作不是无病呻吟,而是把他内心感受到的一切都变成了诗歌,变成了旋律,再从嘴巴里流淌出来,震撼人心。
起初,只有少数几个人治疗白癜风医院白癜风医院西宁哪家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