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预防治疗 > 广西一女局长坠楼离世,救救那些抑郁的孩子
广西一女局长坠楼离世,救救那些抑郁的孩子
1月13日,官方通报广西药品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文东旭因其独子近日不幸意外身亡,精神受到严重打击,于年1月11日22时许在家中自行坠楼,不幸离世。与文同住一个小区的一位同事透露,平时见面,她经常主动打招呼。“她为人很好,很热情,也非常和气,平时见到我带小孩出门时,也经常逗小孩玩。”该邻居透露,但在出事的前碰见文东旭时,她面色凝重,看起来冷冰冰的,没有了往常的热情和主动打招呼。他后来才获悉,文的孩子不久前因为抑郁症跳楼身亡。“儿子走后,她可能觉得人生没有了指望,接着就跳楼了。”孩子就是自己的全部,孩子没了,她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牵挂也没了。一出闻者叹息的家庭悲剧:患上抑郁症的孩子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也带走了母亲活下去的希望。故事很极端,但青少年的抑郁问题值得每个母亲,每位家长的重视。年一份样本为2万名青春期孩子的研究调查显示:近1/3的孩子表示自己有过抑郁情绪。超过1/4的孩子表示抑郁情绪源自与父母沟通不良或父母给予的压力。每当这个时候,总会有一部分人很不解:现在的孩子怎么那么脆弱、那么容易抑郁?“每个人都有压力,同样会面对这些事情,怎么别人就没事,你就这么没用呢?受挫能力太差了吧。”一些人认为青少年患有抑郁症是不够坚强,不够积极的表现。事实上,抑郁症的发病原因十分复杂,学者们认为病因既与神经生物递质的改变相关,也与个人早年经历和成年遇到的生活事件相关。而经常进行自我批评或被父母经常批评的人更易发生抑郁。抑郁症的一大核心特点是攻击性向内,而高自我批评个体是内部指向性的,主要受内部而非环境因素的影响。比如父母批评是对父母过分批评自己的一种知觉,属他人指向的完美主义。追求完美会影响个体的自我效能感和自尊,完美主义的人将更多精力集中在自己的缺陷上,较易陷入抑郁中。和孩子脆弱才容易抑郁同样普遍的误区就是将孩子的抑郁倾向视作青春期叛逆时的正常现象。“孩子只是心情不好而已,等过一段时间他就自己调整回来了。”但抑郁情绪的集聚,很容易为抑郁症的形成埋下种子。青少年正处于心理和生理都在发育的特殊阶段,他们内心深处渴望被人理解、重视,也希望被重要的人特殊对待;但是他们又极度敏感,生怕自己被人误解、批评。很多人不理解有抑郁情绪的孩子乃至抑郁症患者的行为,会觉得他们是无病呻吟、找存在感。年仅25岁自杀的韩国女星崔雪莉就是很好的例子。人们惊讶于她的突然离开,但在审视她过去还是孩子时的点点滴滴,就发现早有预兆。雪莉生前在社交软件上晒出很多奇怪的照片:有躯体残缺不全的娃娃有一张意味不明,平躺着的照片。后来网友才在其中找到疑似割腕过的痕迹。她在ins上发了一张烤鳗鱼的照片,一边发一边还帮鳗鱼配音:“快救救我!”现在看来,每一张照片无不暗藏着“我生病了,谁来救救我”的暗示,但是在当时,谁也没有意识到。其实很多青少年患上抑郁症,也会发出一些隐含的信号,只是家长和老师没有意识到,他们觉得那是青春期的叛逆造成的,是正常现象。我,开始有点,累了…读来让人心疼又担忧这个孩子的未来。一个冰冷的事实是,患上抑郁症的孩子,其源头往往与家长有关。“为什么父母总是不了解我?我说考试题目难,真的是看不懂,不是没有认真学,但我妈就是觉得我课上没有听讲,不认真。”“当我想好好沟通的时候,他们总是给我当头棒喝,让我难以开口。”“我把作业做完了、也复习了,回来他们看到我玩手机就骂我,现在把我逼出重度抑郁症了,他们才开始讨好我,如今我好一点了,他们就开始重复以前了。”亲子之间本来是最亲密的关系,可是一沟通,就成了“敌人”。这不仅仅是孩子面临的窘境,更是无数家长为之头疼的问题。长久的沟通不畅,让父母成了一味责备孩子的施压者,而孩子呢,则成了拒绝交流的叛逆者。长此以往,父母越来越绝望,孩子越来越抑郁。造成抑郁的因素各异,但近些年青少年的抑郁人数明显增多了。这一切无不在暗示家长们,比起物质,孩子们的心灵更需要你们的关爱!但另一方面,许多父母只是将关爱停留在优渥的物质条件,或者为关爱加上控制的束缚。当听到15岁的女儿说自己睡不着觉,清的第一反应医院。她推测女儿身体不太好,想开些中药调理调理。医院的医生告诉她,女儿在身体上没什么问题。几经折腾,清最后听了一位朋友的建议,医院的儿童精神科。即便如此,当看到诊断书上的“抑郁症”三个字的时候,清和丈夫还是大吃一惊:“怎么可能?!”清和丈夫都是知识分子,有地位优渥的工作,社会资源丰富。孩子就读的学校从幼儿园开始都经过精心地挑选,初中就去了英国的私校。孩子的成长看起来一帆风顺,未来可期。清不知道的是,正是她全程控制式的精心把控,成为了女儿抑郁的主因。心理学家们早就发现,控制感是缓解压力的良药。但在今天,孩子们对自己的生活全方位地感到无力。“我们常常看到这样的问题——孩子在任何地方都缺少控制感:在学校,他们被管得很严;而在家里,也是如此。随着社交媒体的崛起,孩子在社交上的控制感也愈发缺失。”为了控制孩子,有些家长甚至不自觉的给孩子“下套”。我曾经劝说一个孩子在读初三的妈妈,不要在孩子学习的问题上管得太紧。这么大的孩子,需要一定的自主空间。但这位妈妈一再强调不是自己不想给,实在是因为孩子管不住自己。后来,她告诉我,自己和孩子约定,放手五天,五天之后的考试如果考到了她要求的分数,孩子就可以自己安排学习时间。其实我们都知道,五天当然是不够的,孩子考试果然没有考到妈妈的要求。妈妈还很得意:“你看,你那一套不管用,还是得听我的!”这样的教育方式让孩子顺从地接受了父母的管控,当时看起来情况良好,长远来看其实是“揠苗助长”,埋下了隐患。一旦有一天家长的辅导与控制不再有效,孩子的学业一旦出现下滑,孩子就会陷入巨大的无力感和自我怀疑之中,乃至抑郁。被剥夺了力量的孩子势必无法成长。清在和丈夫商量之后,最后取消了让孩子留学英国的既定安排,之后孩子的情绪果真好了许多。她说最后悔的是对女儿安排太多。孩子从小喜欢写些小诗,丈夫会稍稍润色,找到渠道在报刊上发表。孩子性格内向安静,她想让孩子像自己一样擅长交际,从小就找机会让孩子出席各种活动。“现在看,处处都是在给她压力。”但能像清这样及时醒悟的家长并不多。至少不要等到事态真正无法挽回时才想到改变。那么患抑郁症或有抑郁倾向的青少年到底有怎样的表现呢?A失眠或过度嗜睡抑郁症患者失眠是因为长期处于消极状态,在神经递质方面会出现失衡,导致神经衰弱,就会失眠。而嗜睡是因为患者本身的逃避心理,不愿和外界接触,产生的一种自我防护的本能。B对一切失去兴趣以前能让他们开心的美食、玩乐、友情、爱情、成就感等,都变得无趣;上课发呆,注意力不能集中。五颜六色的世界,在他们眼中都变成了灰色,他们开始对一切失去兴趣。大多数时间,他们会感觉到异常地疲倦,即便做洗脸刷牙这样的小事,也会让他们疲倦不堪。C易怒、易暴躁暴躁、易怒是抑郁症的典型表现,尤其在青少年身上尤为突出。他们处世消极、自暴自弃,对生活不抱太大希望。D重度抑郁症患者会出现自伤自残行为,甚至轻生观念在重度抑郁情绪的长时间作用下,有一些青少年会出现控制不住的自伤自残行为。比如用美工刀在左臂划出一些血痕,甚至严重者出现割腕自杀的冲动…常常觉得“我不快乐,我感受不到开心……”“我觉得自己死了也挺好……”“我不配活在这个世界上……”我也想呼吁各位家长,有时间多陪陪孩子,多听听孩子们内心的诉求吧~您的陪伴和关爱,会带给孩子们莫大的安慰和幸福感。毕竟家的温暖,是任何人都替代不了的。没错,拯救抑郁的孩子是一个家庭的事。针对抑郁症,药物治疗往往是必须的,但一个支持性的环境同样是关键。对患上抑郁症的青少年而言,这个支持性环境就是家庭和家长做出改变。A家长的负面情绪不要带给孩子作为一名心理咨询师,遇到过有些家长一进门,说起孩子的情况,语速极快,面目痛苦,焦虑情绪扑面而来。成年人的我有时内心也会被带动得焦躁起来,可想而知孩子日常的心情。兜兜从不认为父母是导致她抑郁的原因。她说,从做人、做事很多方面讲,他们把自己教育得很好,但她觉得他们无法在抑郁问题上提供正面的支持。曾经有一次,抑郁的兜兜把自己关在房间内,而门外却是父亲的咆哮声……B不要让孩子卷入成人的关系中我遇到最极端的一个案例:个孩子的父母两个人走到了离婚的边缘,母亲内心里不愿接受。在一次争吵中,丈夫推了妻子一把,妻子的腰撞伤了。“妈妈说:‘你跟我离婚可以,你得养活我后半辈子,我的腰坏了。’这本来是夫妻之间的纠纷,但这位母亲要求儿子在离婚官司中给自己作证明,证明父亲的过错。结果是儿子不但出现了抑郁症状,甚至视力大幅下滑,严重时看不清眼前的东西。因为孩子不作证也不行,作证也难受。于是他的病态情绪躯体化了。只有看不见,他才不用忍受这样的痛苦。后来,通过让父母之间和平的解决离婚问题,不让孩子牵涉其中,以及与孩子几次的促膝状态,孩子的视力才回归正常。C家庭的情感需要连接许多出现抑郁症状的孩子,在初期询问家庭情况时都会得到“没有冲突”,“关系很好”的回答。但实际上父母两个人之间很少交流,与孩子很少说话的情况比比皆是,“三个人一回到家里就各干各的事情”。彼此之间情感的疏离,让孩子成为根系单薄的幼苗,无法茁壮成长。其实,家长只需要做出微改变,就有巨大的效果。无论是夫妻之间多一些问候,还是对孩子的生活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