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预防治疗 > 童年趣事ldquo害病rdquo
童年趣事ldquo害病rdquo
童年趣事(连载22)
作者/曹治中
(二十三)“害病”
(1)
老家,把人患病、生病统称为“害病”。大人称“害病”,小孩称“不乖着来”。我出生在六十年代,母亲没有一点奶水,加上当时家庭成份不好,家庭生活过于拮据,贫困状态、生存状态现在看来是无法想象。听大人讲当时已穷到无法购买一盒火柴,做饭时为了点燃柴禾,就在炕眼里掏一些有火种的草木灰夹在柴草里,然后左右快速摇动着,或逆风满院子跑、或用嘴使劲吹让柴禾最终燃烧起来,好似古人类的“钻木取火”。
我家如今还念叨着我小舅舅何时拿来了六盒火柴,解决了一两年的点火吃饭问题,我的姑父何时拿来了几个“干炕儿”(杂面)使全家人饱餐了一顿。对早已辞世的小舅舅,还健在的姑父,我的老哥们到现在总是千恩万谢,常报以缅怀和恩谢之意、之行。我幼小的记忆里一家人总是在黑暗中摸索着吃饭和睡觉,天气暖和些在有月亮的夜晚一家人借光在院中吃饭则是常事。
我模糊的记忆只能佐证当时我家确已到了家徒四壁的程度。在当时农人的心目中没有牛奶、奶粉、代乳品的概念,也没见过这些东西。(当时城市是否有?我不知道),因此,我的出生(农历十二月三日、天寒地冻、北风扬雪)真是霜上加雪,极不合时宜。那个年代,国家没有实行计划生育政策,农村人不知道、也无法计划,直到女人无法再生育为至。因此,那个时候一对夫妇生育十几个左右孩子的是常事。只是由于严重的缺医少药,生活水平过于低下,能成活长大就实在不易了。
我母亲一生最少生育了八个孩子,长大成人了六个。生我前生育了我的两个姐姐,分别在九岁(?)和十二岁(?)时因病没有条件医治不幸夭折了。两位永远幼小我无法见面的姐姐,在那个世界里,你俩生活得可好?等到将来有一天,小弟也来到那个世界时,我们可否还能再认识?可否还能再相见?
言归正转,我生不分时的可怜,为了惜阴功让我能活下来,再加上母亲在庄里与人为善,口碑非常好,庄间和母亲同年生了孩子的几个妇女就利用农忙空闲(缓干粮或中午晚上散工后)你一次,她一次,你一天,她一天的轮着给我喂奶、有时只好灌些面汤、或是夜间把我抱到农业社的羊圈里,偷偷的压到一个哺乳的母羊身上,直接吸一气羊奶。另一方面母亲生我时四十多岁了,当时的农村已不多见,参加农业社的劳动,肚子大了羞于见到人,用破布使劲勒紧肚子不让我长大,以致到我出生,庄间人都没有发现我的母亲怀着孩子。综上原因,幼时的我命中注定先天后天都营养不足,生长欠缺,身体孱弱,但老天佑护,奇迹般的没有多疾多病,至今还健康快乐微笑地活着。
(2)
“害病”,家乡有这样一些说法。“若要志人心,害病跌年程。”“害病呢,还是害命呢。””啥无都不要无钱,啥有也不要有病”“好死不赖活着”“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生老病死是人一生的自然规律,上至皇帝下到百姓乞丐,谁都无法网开一面,跳出三界。可谓“生老病死本自然,你也难免,我也难免;只要良心可对天,早也升天,晚也升天“。佛教中的人生“六苦”或“八苦”,其中就有“病苦”一说。家乡人盖房子用椽的数量也有涉及到“病”的讲究,即用“生老病死苦”五个字循环往下推,有老人的家庭一般选择“老”字,寓意希望老人健康长寿。没有老人的家庭一般选择“生”字寓意家人平安兴旺。没有人选择“病死苦”三个字,期求积极向上、平安健康、得福得禄得寿,是人一生千古流传的共同心愿。
我的记忆里,小的时候(八岁以后)得过两次重病。一次是出麻疹,家乡人叫做“出花儿”。当时由于预防接种疫苗的欠缺,农村的孩子几乎都要“出花儿”,且症状很是严重。在当时大人小孩的心目中“出花儿”是人命关天的大事。大人们议论谁家的孩子出花儿发现迟了,因“花儿”“曳内(毒性到了内脏)”没搭救到世上,谁家的孩子出花儿被风吹了,浑身留下了伤痕,特别是脸上全是“麻子”丑死了,长大了连媳妇都寻不上,害死父母亲了。
因此,当我得知自已要“出花儿”时,就很有耐心的蹲在屋子里或躺在炕上。当时的心里既不明白“死”的含义,更不清楚“寻不上媳妇的”严重后果,凡正在潜意识里感到非常的恐惧,对危险的感知和害怕是人从先祖那里遗传下来的特质,也就是常说的天性。“出花儿”对我最深的影响是吃了一周的白面饭,好生高兴。当时,由于人们的生活非常困难,又在农业社大集体,平时都以吃杂粮为主食,还常常食不果腹,更不要说吃饱一顿白面饭了。
我“出花儿”后,老人(叔父、叔母。这时我已过继。)在农业社里暂借了十二斤小麦、半斤清油,连夜用石磨推后专门给我烙饼子、擀面条吃。那种“清油抢浆水”做的长面条的香味,至今还在我的嘴里缭绕不绝,难以忘怀。所以,在我第一次病愈后的一段日子里,常怀念害病的日子,也希望能天天“害病”。现在想来恐怕仅仅只是为了能吃上一顿“清油细白面”罢了。这就是我曾经的“害病”经历,也是一个贪吃馋嘴贪玩少儿永远真实的记忆。
一次是得了黄疸型肝炎,这是至今我得过的最严重的病。主要症状是脸色发黄,人疲劳,不爱吃饭。在老人的带领下,医院、医院。影响最深的是医院的王寿生大夫,一个精廋的老头,治疗办法是以喝中药为主。再就是村医张仲和大夫,治疗办法也是以喝中药为主。惜两位老人早已作古了,就我的生命而言,二位老先生是我的救命恩人,是我此生应该感恩和铭记的人。这次,因病好像不敢吃猪肉等动物家畜的肉,顿顿浆水杂粮面,或白水面疙瘩。大约一两年的时间,将好吃懒做,可怜兮兮,一根骨头连着一个筋的我,险些病死饿死馋死在了十岁左右的光景里,让人世间又多了一个不忠不孝的不幸冤魂。
(3)
“破罐罐、牢系系。”是乡间人常说的一句俗语。是说破旧残缺的东西一般比较持久耐用,不易损坏。就像中年人一样,每次见面总觉得还是不老不年轻的样子。人一生给人的总体影响是俩头快,中间慢。这句俗语,常指有的人免疫力较差,经常头疼感冒、吃药打针、咳嗽吐痰、病病歪歪、唉声叹气,但就是不害(患)大病,总是挣扎着行走于阳世三间,看着柳绿花红、春夏四季。也是人们说的“苦歘歘的人命牢的很,硬朗朗的人说死就死了。”
家乡有一位妇女,大约在二十多岁时得了内分泌失调等综合症,且非常严重,经常三更半夜“劲大着(病严重了)”往医院里送,但每次都起死回生,断断续续活了近八十岁,据后人说光要咽气、穿老衣(寿衣,给逝者穿的衣服)先后总共十次,我想此事可入选吉尼斯世界纪录了。也就是说人一生的造化有时是非常奇妙古怪,甚至不可思议,“时晨未到,阎王不要”。如常说的“吸烟有害健康”从理论上讲无疑是正确的。说不吸烟的人能比吸烟的人平均多活三年,多看三年的花花世界。
我的观察是也不尽然,庄子里几个一天“一根老旱烟”吃到天黑的老者,大多活了八九十岁,都痴呆了,子孙天天都在盼望着驾鹤西归,或许这是几个特例,不足为证。就人的生命而言总是应了人们常说的:“死人沿街走,活人床上睡。”在我们身边总有人平时好好的,连个小感冒、小咳嗽都没有,医院是怎么一回事,也自恃健康而小别人。有一天突医院一检查——癌症晚期,“三抛两哈(短时间)”就死掉了。
当然,对于癌症患者而言,有人说三分之一是吓死的、三分之一是治死的、剩下的三分之一才是病死的,是否属实,有待于专家论证。这几年,健健康康的人突然猝死或突然间得了不治之症的有所猛增,洪水猛兽般让人胆怯。分析人士认为与当下人们心理压力、生存压力过大、过度劳累、环境污染、食物污染等等有密切的关系。无论什么原因,如今医疗条件越来越好、医疗水平越来越高、人们“害病”的却越来越多、医院人满为患为证。死个人的事也越就简单越容易了(非正常死亡除外)。还有,现在,身体“害病”的人真的是越来越多了,思想“害病”的人同样是越来越多了,治疗起来恐代价越来越大,越来越繁琐。
(待续)
作者曹治中老师
作者往期部分文字链接:
《童年趣事(连载1、2)》
《童年趣事(连载3、4)》
《童年趣事(连载5、6)》
《童年趣事(连载7、8)》
《童年趣事(连载9、10)》
《童年趣事(连载11、12)》
《童年趣事(连载13、14)》
《童年趣事(连载15、16)》
《童年趣事(连载17、18)》
《童年趣事(连载19)》
《童年趣事(连载20)》
《童年趣事(连载21)》
《童年趣事(连载22)》
《读大沟》连载(一)
《读大沟》连载(二)
《读大沟》连载(三)
《读大沟》连载(四)
《读大沟》连载(五)
《读大沟》连载(六)
《感念母亲——母亲辞世十八周年祭》
《让父母进城》连载(一)
《让父母进城》连载(二)
《让父母进城》连载(三)
《让父母进城》连载(四)
《让父母进城》连载(五)
“上当受骗”游大沟
取款
无题(小小说)
我见过的大官
你点赞老人,我点赞你!
一本旧情簿
电视剧《新上海滩》观后感
七夕断想
喜欢读书的农民兄弟
顽石之雅
向往秭归
北京求医絮语
高考,一个不朽的神话
北京的喜鹊
红包趣事
注:正文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天南地北会宁人”尊重作者付出,可以授权在其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