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饮食调养 > 南山律供佛的时候有哪些细节需要用心观照

南山律供佛的时候有哪些细节需要用心观照



知名研究白癜风专家 http://disease.39.net/bjzkbdfyy/170622/5481259.html

选自良因法师导读《南山律在家备览导读·持犯篇》

第三课不偷盗戒甲二、犯相-乙三、随释-丙一、有主物

“四献佛物者。开侍卫者用之,义同佛家之所摄故。”

第四个“献佛物”,就是供佛的饮食、水果等,这类物品有时效性,不能一直放着,一定要在很新鲜的时候就撤下来。因为佛现的是僧相,他持出家戒,过午不食,所以我们供佛的饮食、水果这些吃的东西,中午前就要把它撤下来。如果因为上班没办法中午前赶回来撤怎么办呢?可以在佛前供半小时、一小时,或者稍微供一下,出门之前就把它撤下来。不要过午才撤,这符合佛过午不食的精神,是对佛的尊重。

供佛的水果和饭菜,一定要用专门供佛用的餐具,不可以跟个人的餐具混用,要买新的、庄严的器皿来供佛。饭菜也不需要一大碗,一个小碗就可以了。供佛的水果,要把皮削掉切好,取出一小部分来供。比如西瓜,不要用整个来供佛,取一小块出来,装在很精致的小碗或小碟子里,一点点来供佛就好了。

为何如此呢?就像家里来了一位贵客,我们要请他吃西瓜,不可能把整个西瓜丢给他,让他自己切,我们一定是切得好好的,装在精致的盘子里请他吃。供佛就要像对待贵宾一样,以最虔诚恭敬的心态来供养。

如果条件许可,我们应该养成一个习惯,凡是自己将受用的东西,都先拿来供佛。例如新买的衣服,没穿之前,可以先在佛堂供一下佛。虽然佛不需要,但这代表佛弟子对师长的一种恭敬和心意。又如刚买了一袋苹果,先取出一颗,洗干净、削好皮、切好、把籽去掉,在佛前供佛。刚拆开一包饼干,也先取出几块来供佛。

若条件不许可,也要养成习惯,在吃新的东西或者新的菜(旧的就不要了)之前,就先默念:供养佛,供养法,供养僧,然后再吃。养成这种习惯,时刻记得三宝是我们归依的境界,心中要常存念三宝。

香、花、灯、幢幡等供养物,饮食,水果等献佛物,乃至佛受用物本身,都应当尽量选用最好的材质。比如汉地,会用最好的檀香或沉香木来做佛像;藏族人会用黄金来做佛像,并镶上七宝;或者用七宝来做供具。为什么要用最好的东西来供佛呢?因为这代表一个弟子,对师长虔诚恭敬的态度。除非条件不许可,如果条件许可,就应当以力所能及,用最好的东西来供佛。

如果我们明明可以用好的东西供养,却认为我只要有这个心意就好了,用很粗糙的供具饮食,然后把这观想成上妙之具来供佛,那是自欺欺人。过去我们学院老法师曾开示说:“供佛是给自己培福的好机会,做香灯师是最有福报的,为什么呢?因为做香灯师,就等于是佛的侍者。佛在世的时候,阿难尊者做侍者;佛灭度后,我们无法亲近佛,怎么办呢?那就做香灯师时,我们把佛像当作真佛,以虔诚恭敬的心来做好这份工作,这样做佛的侍者就有大福报。”所以我们一定要用能力所及,最好的供具来供佛。

“献佛物者,开侍卫者用之。”献佛物就是供佛的水果、糕饼这类东西,一般供到中午就撤下来了,撤下来之后怎么处理呢?由佛的侍者来处理,比如佛寺的香灯师,就可以处理这些东西。但这其中还是有区别,不是全部可以由香灯师处理的,要分为几类:

第一类,是居士供养的,他供养时的心态,是供佛后就交给佛寺处理,自己不带回去了,已经做了舍心。这一类供完后,就由香灯师来处理,香灯师要给谁都可以。

第二类,是居士供养时,没做舍心,他还要拿回去,这种情况下,要还给居士。若香灯师把它拿去送人,就犯偷盗了,因为居士并没做舍心。

第三类,是从常住库房里拿出来的,这一类供养完后要收回库房,交由大寮来处理。因为这是常住的饮食,所以也不是香灯侍卫者可以处理的。

所以我们如果在佛寺做义工,一定要问清楚。从另一方面来说,如果我们用糕饼、水果等到佛寺供佛最好做舍心,供了之后就交给佛寺的人处理,不要想着再拿走,以免别人犯偷盗。不然就在旁边看着以免被人误拿。

同时,我们在无法确认此物归属的情况下,一定不要乱拿。即使是佛寺法师给的水果糕饼等物,也未必就一定没问题,因为不是每个人都对戒律特别清楚。如果法师很热忱一定要给,我们最好以“向佛寺购买”的心态去接受,然后再补贴佛寺等值的价钱。如果能不拿就不拿,除非是确认结缘的书籍法宝一类,那就没关系了。

下面再总结一下四种佛物:

第一种,佛受用物,就是供佛的殿堂塔寺,还有佛像的本身;

第二种,属佛物,就是居士供养佛的钱宝、田园、人畜等等,这类佛像不能直接受用的物品;

第三种,供养物,就是供佛的香、花、灯、幢、幡等等;

第四种,献佛物,就是糕饼、水果等等。

这四种物的处理方法不一样,各有各的原理,如前所述。

《南山律在家备览》相关阅读:

1.在三宝福田中栽培的福报会一直引导我们趋向解脱,乃至到成佛为止

2.为什么靴子不能穿进佛塔和佛殿呢?

3.绕佛塔时要注意这五点,非常重要

4.在绕佛塔时,内心要做这六种忆念

5.师父提醒我们在寺院吃饭一定要补贴,不是计较这点饭菜,而是避免我们造下盗十方僧物的罪业

6.为什么在出佛堂的时候要先问讯再退出来?

7.不恭敬三宝,是亏了自己

8.恭敬三宝,是在修我们自己的福报,而不是三宝需要我们这么做

9.比丘和居士若是不敬重佛法僧和戒定慧,佛法就会灭亡

10.在印度没有人在高拜垫上礼佛,在中国却处处可见,是否如法?

11.不是所有佛弟子在佛前都能坐下,至少需要证得四果的阿罗汉才可以

12.凡夫在佛前是没有资格坐的,在什么情况下可以坐下来而且诸佛皆欢喜?

13.为什么到寺院时,必须要对僧众恭敬呢?

14.进寺院后还没到大殿礼佛之前,见到僧众时不可以交谈,但必须向僧众问讯

15.顶礼师父时,要看师父是否方便受礼,不能勉强顶礼

16.晚上在寺院留宿时,不可以在叩钟前入睡?

17.在寺院留宿的早上,不要躺在床上听叩钟,至少要在打板时起床

18.有的人侵占寺产和僧物,觉得出家人很慈悲不会怪罪,但护法神和因果是不会放过他的!

19.我们为什么要到寺院呢?有三个很重要的原因

20.要明白,来到寺院不是找僧众泡茶聊天,搞世间人情的往来!

21.救度众生需要真正的智慧,而不是愚痴的凡夫知见

22.以这样的大智慧来到寺院,就能福慧双修,而获得很大的利益!

23.佛受用物代表佛法身,即便残损也要恭敬

24.敬佛仪相,一为自己培福,一为解脱因缘

25.礼拜佛陀、以身口意承事佛陀,可以具足五种功德

26.面对佛像时,我们应当怎么用心?

27.想要生起虔诚恭敬的心,不能只靠一时的加持或感觉

28.绕塔时应念众生恩与般若慧

29.佛塔长草或有不净应及时去除,雨天应脱鞋后再入塔礼佛

30.比丘绕塔时女居士不能紧随其后,除非有男居士同时跟随

31.面对佛像,应同见到真佛一样恭敬

32.不学经论,内无正信,见不高远,故不能恭敬三宝

33.佛子轻慢三宝,令俗人轻笑,损灭正法

34.不得在佛前礼拜师长僧众,悬挂幡盖不得踩踏佛像

35.佛弟子如能发自内心地恭敬三宝,观功念恩,自然能感化周围大众

36.不应在床上礼佛,不应在高拜垫上礼佛

37.居士供养佛寺的物品,为什么要做舍心?

38.讥呵僧众过失,说僧团是非,将自失善利,非居士入寺之行

39.入寺先进殿礼佛三拜;应安详直入,不左顾右盼

40.应先弃舍刀仗杂物,再进入寺院

41.以俗情检道,见僧之过,则不信心生,障道缘起,终无出期

42.佛宝与僧宝因果相随,一体无别,僧若有过,仍应尊重

43.礼佛后应顺佛而行不得逆行,出殿时应先向佛问讯再离开

44.若有因缘在寺中住,不得卧僧床席

45.在寺院走路应低头看地,勿伤小虫,不唾僧地,主动清理杂草尘土

46.居士入寺勿坐僧众床席座椅,勿在中间拜垫拜佛

47.在寺中不要调戏言笑,说非法事

48.在寺院随意坐卧、乞索、取借,甚至使用暴力,会结下很重的罪业

49.建寺开净土之因,供僧为出离之轶,进入寺院的唯一目的是为契入佛道

50.寺院排班女众排在男众后是为了破我执,而不是对女性的歧视

51.有智之人,敬重寺法,护惜三宝,咨请法训,自招大益

52.若见沙弥,应礼如比丘,切莫直呼法名、随意使唤

53.我们到寺院多少会损耗常住,离寺时应有所补偿,才不会侵损常住

54.女众入寺,应卸下妆饰,摄心整容,随人教令,供养忏悔;不可嬉戏笑闹,动自他道心

55.临终关怀如何劝导才能使病人正念不失、得生善趣?

56.告假离寺时应如法作礼,拜辞三宝

57.出家人但现僧相,即有大功德,应恭敬礼拜,不可心生轻慢

58.佛为什么说慈悲护养病人相当于供养佛陀?

59.佛陀亲制戒律,出家人应当看护生病比丘,不可互相弃舍

60.无常院中应置弥陀立像,病人面对西方,作从佛往净土观

61.重病比丘为什么要移住寺院西北角无常院?

62.重病人佛前产生秽物,若能速除便属无罪,乃至应床头设像,使之能随时观佛

63.若无出家意愿或因缘,也需要了解出家的殊胜功德与出家后的用心吗?

64.南山律:佛陀建立沙弥本位是使众生修出离道的开始

65.南山律:出家修行,信、智二门缺一不可

66.南山律:出家不明信智二门,则形心混俗,愚昧于法

67.南山律:为接引耽溺生死不求解脱的众生,释迦牟尼佛示现出家

68.南山律:百年供养满四天下阿罗汉,不如为法一日夜出家受戒

69.南山律:障碍他人出家,断佛种子,诸恶集身,罪过极大

70.南山律:出家后为什么还会造作种种罪业?

71.南山律:出家功德巨大,但若行凡罪行,果报非常严重

72.南山律:若只重戒相,无心于道,则内多瞋忿,久污净心,只能积累欲界人天福报

73.南山律:若修世间禅定,虽经上界,终还生死,未有出期

74.南山律:小心!喜欢听经但闻后不行,或以听经为排遣,或以攀比心、轻慢心听经,都不是真为解脱而闻法

75.南山律:为什么以俗心行善,修福不修慧,反会徒增我执,未来受鬼趣相似果报?

76.南山律:发心出家,若不行圣道行,无别于禽兽

77.南山律:无量法门,总摄有三:性空观、相空观、唯识观

78.修行不可胜负情重,须先专求己过,无责人非,法法消归自心,然后看经、坐禅、营福皆可

79.不仅初心沙弥应学,出家老参亦不离“沙弥五德”,乃至在家众也当心

80.对重病人平日应多加劝导,使他心中生起佛法光明

81.劝导病人,要以至诚心为他开示佛法,随其解行而赞叹之

82.一生头陀胜行,决定可生善处——病笃之时,当劝行者不畏恶道,不失正念

83.鹦鹉闻四谛,尚七反生天,若人常诵大乘经典,命终必生善处

84.对于病重的持律者,应告诉他十方诸佛将共同赞叹他持戒的功德

85.对临终的法师,应赞叹他说法教化使道俗生信、正法久住的功德

86.禅师临终,应赞叹他一生因实修而调伏烦恼,得到佛法真实利益的功德

87.对于佐助众事的出家人,临终前应赞叹他护持僧团、做僧职事或服劳大众的功德

88.沉溺于在家的五欲境界,有什么过患?

89.纵未具足出家因缘,也应当随喜诸佛所教出家之法,随学出世解脱之道,逐渐栽培出世善根

90.世人的“眼见为实”实为颠倒妄想,根尘识中得来的只是幻相

91.一切有为法因缘所成,即因成假;众生心识相续,本无实体,即相续假;诸法各有对待,即相待假

92.若深入诸法相,行空三昧,慧眼观故,罪不可得。罪不可得故,戒亦不可得

93.相空观是直观一切法皆是如梦如幻的幻相

94.性空观是观察一切法无常,相空观是直观一切法皆是幻相,唯识观是观察一切法皆是真如全体大用

95.以定慧之力来摄持戒,三轮体空故,使持戒真能趋向圣道行

96.《南山律在家备览》是律藏的思想核心,就像一把打开律藏枢纽的钥匙

97.在学习南山律之前,应对道宣律祖先生起大信心

98.南山律:道宣律师告诉我们,学戒、持戒是为了成佛

99.南山律:恢复我们的本来面目,就是持戒的宗趣

.我们在世间放逸造业,是因为真如本性中般若德的用转成了染污烦恼的用

.将“戒法”转成心中的“戒体”,形成防非止恶的“戒行”,表现在外就是“戒相”

.戒法能够轨范修行人,成就了生脱死之道

.佛所说三藏教法可分两类:化教通被道俗,专开信解之门;制教局据出家,唯明修奉之务

.五戒、八关斋戒乃至菩萨戒都为化教所摄,在家弟子愿意先受几条,佛陀都随喜

.为什么佛弟子不只要修世间的善法,还要持戒呢?

.性恶的本质是恶业,不会因不受戒就侥幸无过;故佛制性戒以遮三恶道业

.遮恶的“合理性”使一般人没有戒心而将贪烦恼深植内心,更难对治;故佛制遮戒以遮止轮回的力量

.为解脱而持戒,胜过为求世间福报而持戒

.众生烦惑难清,应以戒定慧三学的善巧方便作为对治烦恼的根本力量

.初心学人务必先学戒律,以戒为基,自然生起正定正慧

.三宝隆安,九道所师,诸行归凭,贤胜依止,必宗于戒

.“心平何劳持戒”作何解?——贤胜心平安住于法性,任运持戒;乃至成佛彻证五分法身,全体是戒

.为什么要归依三宝?——祈求三宝救护我们离开生死苦海

.常常忆念一体三宝,于境上不迷不取不动,再透过理体、化相、住持三宝的加持,内外和合得到解脱

.三宝功德——近拔三有,远清二死;具足希有、离垢、势力、庄严、最胜、不改六义

.末法时代住持三宝最为重要,因为这是凡夫众生所能接触到的境界

.归依三宝,是出苦海之良津,入佛法之阶位

.有人认为:“我要先学好世间善法,把人先做好,否则没有资格学佛。”这样的想法已经失去了对佛法的信心,很容易失去三归依

.若人供养遍满四大洲的二乘圣者,不如虔诚作言:“我某甲归依佛法僧。”因为所有福田中,三宝是最胜福田

.对满四天下众生四事供养百年,不如一日一夜持戒功德

.发菩提心持戒,等同于对法界众生行三种布施,福报无量无边

.世间布施的福报往往夹杂着烦恼恶业,受持五戒才能引导我们获得真正清净的功德

.八关斋戒能为修行人栽培出世的善根,是成佛的近因缘

.经典里说受五戒八戒福报很大,为什么有的人受了戒依然烦烦恼恼?

.受八关斋戒可以积累殊胜的福德资粮和智慧资粮

.我们在受戒时应以虔诚恭敬的态度,发菩提心领受戒法

.戒所缘境遍法界,境无量故体无边。得戒翻恶为佛种,所依因还遍法界

.对比中下品而知上品心之殊胜,以发上品心得上品戒

.下品发心受戒与人天、二乘相应,虽得佛戒犹非上胜

.中品发心受戒与权教菩萨相应,引导众生依种性差别得到不同程度的解脱

.大菩萨发上品心受戒,以戒法自利利他,同导至涅槃,令正法久住

.受戒应由智者提前教授依境发心,并不断积资忏净,以免登坛临时发心,难得上品戒体乃至不得戒体

.受戒时心境相应,以深心遍缘法界,是纳受戒体的关键

.授五戒八戒前应拣择受戒人是非,若有遮难忏悔清净后仍可受戒

.五戒、八关斋戒能为声闻戒、菩萨戒作根本

.受戒前应先了解戒相,受戒时授戒师为戒子宣说五戒,随其意愿授戒

.受戒前应在佛前至诚发露,忏悔清净;忏悔所依第一根本是耻心

.忏悔所依的“畏心”,就是畏惧因果的心,畏惧他人知道的心,以及畏惧死无常的心

.在忏悔时要发起勇猛、坚定的“勇心”,不要苟且偷安

.若法界般广大无边的戒法有形有色,当它注入我们身心中时,必然会发起天崩地裂之声

.受三归五戒时如何正式纳受戒体,如何随誓发心作观

.授戒师向戒子示相,宣读戒相

.授戒师向戒子开示:谨护、作福、受斋、回向

.受三归依成就三归戒体种子,属翻邪归依之法,不成戒法

.只要在心中种下三归依种,就是金刚种子,是众生未来得度的因缘

.六道众生都能受三皈依,除非报重

.为什么五戒允许一次性不全受?

.五戒可否只受几天?

.不妄语戒,包含绮语、两舌、恶口在内

.应由出家五众授五戒,若遇难缘允许自誓受或补受

.已经受过五戒,还可以发心重受吗?

.怎样的特殊情况下可以先作意再补受八关斋戒?

.受八关斋戒当天要先遮断一切主动被动的造恶因缘

.受持八戒无论当下造业还是计划造业,都会使戒行不清净

.戒体无量无边,总摄成作戒和无作戒

.戒为止恶,作戒以身口业思为体,身口为辅

.无作戒于一切念起、一切时处恒常现行,任运止恶,不假外缘

.戒体怎样起知妄业、断烦恼、成善种的作用?

.以种子十义譬喻持戒趣向解脱的原理

.戒体功德:熏成戒体种子,产生随行功能,反熏戒体,如是展转,能使妄源清净

.若无般若智慧相应,只着于戒相的开遮持犯,持戒就会勉强,功德不易显现,以至于内心容易动摇

.受戒时必须要缘十法界一切众生起善心,方能得到戒体;所缘不尽恶意不死,戒体不能成就

.受戒时要成就戒体,绝不能生起这五种分别心,否则只能得到世间普通的善法种子

.戒是别解脱,受持一分便有一分的解脱;不要因戒行不净的残缺而全盘放弃持戒

.要将持戒最终汇归于大乘,而不只是为了人天果报;要像保护大海中救命浮囊一样守护戒体,宁死不犯

.不仅要随顺戒体不去造恶,更要积极修种种方便守护它

.学戒、发菩提心、积资忏净都是护持戒体的前方便

.面对境界的正行,是检察身口威仪之行,以正念正知来保护戒体

.克志专崇,高慕前圣,以愿力推动,戒行才能坚固持久

.受戒所得戒体与随行严持戒行必须互相资助,方能庄严未来的佛果

.受戒是功德生起的助缘,须以随行戒行的功德,才能引导众生证得成佛圣果

.出于畏惧因果及对戒法的尊重,对实在不能持守的戒条,佛陀允许舍戒

.舍戒舍掉的是戒体和随行,随行因中善业不会失去

.佛陀善巧通达众生根机,知凡夫心进退不定,慈悲开许舍戒

.戒相二义——约行为相,以法为相

.忏悔意为不造新罪业;忏谓止断未来非,悔谓耻心于往犯

.结成罪种,理须忏除,则形清心净

.犯四重罪,以护念正法之心忆念三宝、清净忏悔、发菩提心,佛说是人不为破戒

.犯四重罪后心无怖畏惭愧,不能发露忏悔,甚至毁谤佛法,有趣向一阐提之过

.造业后发露忏悔,供养三宝,常自呵责,以此善业今世遭受痛苦乃至横罹死殃,是谓重报轻受

.重报轻受好过地狱罪业无量倍,面对疾病灾祸,应保持正念、修身戒心慧

.化教忏法是根据经论内容来修忏,制教忏法是律藏明文规定的各种忏悔法

.制教忏法限于出家众,若犯戒须依次第如法忏悔

.利根性者修理忏,以观我、罪、心空为观行

.修理忏观罪性空,必须有经典依据和善知识引导

.愚钝根性,颠倒妄心,难观空性,应先修事忏

.业有定与不定之别,通过事忏,或转报或轻受

.若乐罪时须修事忏,若乐福时须修理忏

.十不善业果报

.修忏时要以三宝为内心依托,每天专注定课,才能感应三宝的加持,而能灭罪

.修忏时如果连惭愧心、忏悔心都生不起来,不仅没有修忏功德,更谈不上罪业灭除,唯徒增福报而已

.修忏必须要有明确的定课

.为什么忏悔总是不相应?一是懈怠不能坚持定课,二是没有恭敬心、惭愧心、忏悔心

.修忏时具足五缘才能相应

.内心若没有真正地改过向善,只做表面功夫是不行的

.业苦绵积,生报莫穷。既无三善可附,唯加三恶苦轮

.佛受用物莫不即体法身之相,表处是深,不得轻慢

.属佛物与佛受用物有什么区别?

禅林网

公众平台声明

以上内容并不反映或代表禅林之意见及观点,转发及引用请自行核实或抉择。本平台所有影音图文,都各自注明来源及作者,如有缺漏,敬请联系本平台及时增补。重编录用者请注明出处及作者,以尊重著作劳动,否则将被视作侵犯著作权及版权。

禅林chanlin

禅宗智慧的耕耘者

chanlinorg

禅林APP下载

苹果/安卓

苹果版

安卓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gr.com/ystl/194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