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饮食调养 > 社恐被催婚原来古今大龄青年的烦恼如此相

社恐被催婚原来古今大龄青年的烦恼如此相



回顾中国历史,有无数青年和当代青年有着同样的烦恼。虽然大家不处于一个时代,但是却有些跨越时代的共鸣。1买房难唐贞元年间,白居易赴长安赶考,用诗文拜谒顾况,顾况调侃了一句:“米价方贵,居亦弗易。”彼时的长安城物价房价奇贵,一句话虽是调侃,却揭开了白居易奋斗买房换房的心酸史。任职校书郎的白居易月工资文。根据《资治通鉴》记录,贞元三年,一斗米价格为文。折算下来,白居易的月工资大概能买斗米。这点工资只能买四五间茅屋,根本不能在长安城买房。好不容易升官到了左拾遗,白居易也只是搬离了偏僻地段,却还是买不起长安市中心的房。到了快五十岁,他终于在长安拥有了自己的房子,一时间百感交集:“游宦京都二十春,贫中无处可安贫。长羡蜗牛犹有舍,不如硕鼠解藏身。”白居易的心酸,韩愈知道。同代人韩愈也是北漂长安几十年,才终于在长安城安了家,顿感心酸的他也写诗感慨:“始我来京师,止携一束书。辛勤三十年,以有此屋庐。”他的心酸道出了整个时代的心酸。根据《旧唐书》对元和十五年的记载:“内侍省见管高品官、自身都四千六百一十八人,除官员一千六百九十六人外,其余单贫,无屋室居止,宜每人加衣粮半分。”而到了商品经济高度发达的宋代,房价更是高的离谱。汴京城内“尺地寸土,与金同价”,如此高房价压垮了不少有才青年。苏轼一生足迹图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辙因为在汴京买不起房,还被孩子抱怨了,“我老未有宅,诸子以为言”。攒钱攒了一辈子,到了知天命的年纪,苏辙狠狠心,拿出了全部积蓄,又变卖了一批藏书,才在河南许昌买下了自己的房子。他的亲兄弟苏轼跟他一样为房所困,人生起起落落几十载,最终也才在江苏宜兴买下了自己的小房。这时的他们,早已无力喊出杜甫那“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理想主义诗句了。2催婚又催生当代青年被父母催婚时,还能反驳:“不结婚我犯法了吗?”古代青年就没这么好运了,因为他们不结婚,真的犯法了。春秋战国时期,官方就颁布了法律规定了适龄男女必须婚嫁。《国语·齐语》里记载,为了促进人口增长,齐桓公下令:“丈夫二十而室,妇人十五而嫁。”到了越国,勾践同志更进一步,规定:“女子十七不嫁,其父母有罪,丈夫二十不娶,其父母有罪。”到了汉代,年轻人到年龄不结婚,还要罚钱。“女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十五岁不结婚就是大龄剩女了,还要罚五倍的人头税。到了魏晋南北朝,父母也不用催婚了,因为国家开始强行分配对象了。《晋书·武帝纪》记载:“制女年十七父母不嫁者,使长吏配之。”虽然国家分配对象好像对单身人士挺友好的,但对象好不好,只能靠运气了。南北朝后期,法律越来越严苛。宋就规定了:“女子十五不嫁,家人坐之。”再之后的北齐更严苛,高纬下令:“杂户女,年二十以下十四以上未嫁者,悉集省,隐匿者,家长处死刑。”女孩子到了年龄不结婚,不仅自己犯法,你父母也要连坐。如果父母隐匿不报,还要被处死。可以说,在魏晋南北朝当父母是一件风险很大的事。不结婚有风险,结了婚生了小孩还要承担小孩不结婚的连带风险。好在越往后,政策越来越温和宽松。只是对于催生,国家依然操碎了心。据《国语·越语》里对生育奖励的记载:“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勾践为子民们的生育操碎了心,甚至用物质奖励来激励人们,更难得的是,还贯彻了男女平等的思想。到唐朝,国家还提倡男子娶寡妇,寡妇再嫁的二婚政策,可以说是很看重生育了。3加班与休假从汉代的五日一沐到唐代的十日一沐,再到宋代的是个节日就放假,眼看着放假制度要比肩发达国家了,突然明朝朱元璋来了个急刹车。朱元璋作为开国皇帝,带头践行了创业的艰辛。他取消了各种福利假,官员每十日休一天,除了元旦、冬至这样的假日,其他时候只能上班上班还是上班了。最惨的是,像五城兵马司这样的岗位,不准请假,只准退休。要么带病上班,要么回家,二选一,没有其它选项。有个叫钱宰的官员,79岁了还没退休,累死累活的他忍不住私下里写诗发了牢骚,结果被锦衣卫记下了,第二天上朝就被朱元璋拉着一通问,吓得老爷子一身冷汗,还好最后朱元璋准许他退休了。明代的上班族苦。往前数几代,上班族假期虽然多,但也是吃够了加班的苦。再往前推,看三国时期的诸葛亮,他自叹“受命以来,夙夜忧叹”。丞相匡扶汉室,事必躬亲,既出力还费脑子,他的工作量之大连对手司马懿都感叹。《资治通鉴》里记载,蜀国来使对司马懿说:“诸葛公夙兴夜寐,罚二十以上,皆亲览焉;所啖食不至数升。”司马懿说:“诸葛孔明食少事烦,其能久乎!”毕竟工作虽重要,休息也很重要。古代青年也明白这个道理,像刘禹锡就说:“无案牍之劳形。”然后怕暗示的不明显,还要来一句:“五日思归沐,三春羡众邀。”想放假不想上班的心思明明白白,大家都懂的。4社交恐惧症在没有互联网的时代,无法以虚拟身份社交,可算是难为了有社交恐惧症的人,尤其是古代还没快递没外卖,想宅在家里都不可能。在这种情况下,社交怎样也无法避免。那么,如果出门碰到熟人怎么办?于是,一种被称为“便面”的辅助工具应运而生了。有了它,不再担心遇到熟人不打招呼不礼貌,打了招呼自己又尴尬的情况。便面最早出现在汉朝,《汉书·张敞传》里记载:“时罢朝会,过走马章台街,使御吏驱,自以便面拊马。”颜师古注云:“面所以障面,盖扇之类,不欲见人,以此自障面,则得其便,故曰便面。”古人遮面一般用扇子,唐宋时期便面的形状多不对称,“方不应矩,圆不中规”,形似门户,因此也被称为“户扇”。便面的发明极大地方便了社恐人士,看到人不想理会,用扇子遮住脸,对方就懂你的意思了,大概也会装作没看见或者不认识你走过。有了这个平平无奇的小工具,社恐人士再也不担心开口脸红或者结巴,也不用纠结和对方打交道眼神往哪里躲。而且便面的合法使用,使得这一拒绝社交行为不会被认为是失礼的。电视剧《清平乐》截图到了宋朝,集市繁荣,爱上街溜达的人多。溜达着溜达着遇到熟人的概率极大,所以手持便面出街不失为一个明智的选择。《清明上河图》里就有这样一位用便面遮脸的行人,骑马的熟人都看到他了,他拿起扇子挡着脸,浑身上下写满了我不想和你讲话。闻弦歌而知雅意,一般人看到对方拿出了便面,也不会再自讨没趣了。等人走了,拿下便面,还能当扇子扇扇风,悠哉悠哉继续闲逛,简直一举两得。至于像林逋这样喜欢远离人群,不结婚不生子的高人,虽然不一定是社恐人士,但其行为可以被社恐人士借鉴,我避不开你我躲着你。天下之大,总有社恐人士的活路。结语虽然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烦恼,但是很多烦恼是共通的。不管是消极应对,还是潇洒面对,青年们都终究会做出自己的选择。前方虽道阻且长,但想想古代还有这么多同路人,多少也是一点安慰吧。参考文献:1.李昭玘.《乐静集》卷11《代四兄求荐举书》2.陈耆卿.《嘉定赤城志》卷37彭仲刚《崇俭素》.上海古籍出版社,年3.程民生.《宋人生活水平及币值考察》.史学月刊,年第03期4.司马光.《资治通鉴》卷72卷.商务印书馆,年5.刘昫.《旧唐书》卷16《宪宗本纪》.中华书局,年6.左丘明.《国语》.中华书局,年7.房玄龄等.《晋书》.中华书局,年8.班固.《汉书·张敞传》.中华书局,年来源国家人文历史编辑周章龙编审王宁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gr.com/ystl/206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