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饮食调养 > 153天才高官甘罗亲自教给你孩子应

153天才高官甘罗亲自教给你孩子应



北京去哪家医院治疗白癜风好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zn_bjzkbdfyy/

每个父母都是望子成龙,盼女成凤的。

一个优秀的孩子,除了健康的体魄、丰富的知识,还有两种思维习惯必不可少。

我们分享一个少年天才的两件事——恰当地对应了这两种思维习惯。

战国时期的秦国,有一个名门望族——甘氏。

其中,甘茂曾官至秦国左丞相(左丞相是秦国三号人物,秦王一号,右丞相二号)。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甘茂的孙子,甘罗。

甘罗十二岁时,给当时秦国相国(秦王之下的二号人物)吕不韦做秘书。

大家没看错,是十二岁,也就是我们现在的小学六年级的年龄。

这两件事,都是在他十二岁时发生的。

第一件事:劝说张唐出使燕国

吕不韦想让张唐出使燕国,张唐不愿意去。

理由是,他曾经率军攻打赵国,和赵国结了仇。出使燕国必定经过赵国,他担心自己被赵国人扣押。

这个理由冠冕堂皇,吕不韦也没法勉强张唐,于是很郁闷——张唐是出使燕国最合适的人选。

甘罗看出了了吕不韦的烦恼,于是主动请缨去说服张唐。

吕不韦笑道:“你一个十二岁的娃娃,给我做秘书,整理整理文件还可以。张唐老谋深算,你说服不了。”——吕不韦是好意,他不想甘罗一个孩子碰钉子。

甘罗却不领情,回到:“我听说,‘大项橐’七岁为孔子老师(传说),我今年已经十二岁了,应该能干点事,您就让我去吧。”

于是,吕不韦同意了甘罗的请求。

甘罗见到张唐后,深深一揖——以示对长者的敬重。然后问道:“张先生可知我来此拜访的目的吗?”

张唐笑着回到:“莫非是替相国(吕不韦)劝我出使燕国?如果是这样,那就请回吧。不是我张某人不想去,实在是有不得已的苦衷——我可以为秦国捐躯,但是,死在疆场上可以,死在赵国监牢里(如果途径赵国被抓),太憋屈了。”

甘罗没有直接回答张唐的问题,而是又问了张唐一个问题:“请问张先生,您和当年的武安君(战国四大名将之一)白起比较,谁对秦国的功劳大?”

张唐向天揖首(此时,白起已死,对白起表达尊重):“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我岂敢和他相比!”

甘罗继续道:“再请问,当年的相国范雎,和如今的相国吕不韦,谁在秦王面前地位更尊崇?”

张唐道:“吕相爷号称当今大王的”仲父“,自然是吕相爷的地位更尊崇。”

甘罗道:“想当初,相国范雎和武安君白起产生矛盾,最终,白起身死杜邮——他的死,范雎脱不开干系,大人是知道的。如今,您拒绝出使燕国,不听吕相国调派,吕相国必然对您有意见。您担心死在赵国的监牢,难道就不担心死在秦国的监牢——甘罗的意思是说,如果吕不韦对张唐不满,很可能会算计张唐,像当年范雎算计武安君白起一样。而且从地位对比来看,吕不韦算计张唐,要容易得多。”

甘罗的话,点醒了张唐。

张唐对甘罗揖首:“英雄出少年,不愧是甘家子孙,睿智更胜祖父甘茂。”

于是,张唐不再犹豫,收拾行囊,就准备赶赴燕国。

这个故事中的甘罗,体现出了一种思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举一反三。

第二件事:劝说赵王连秦攻燕

前面我们说到,吕不韦派张唐代表秦国出使燕国。

张唐此行的任务,是联络燕国,一起合击赵国,夺取河间之地。

甘罗认为,想获取河间之地,还有其他更好的办法,可以下一盘大棋。

他把自己的想法埋在心里——干成再说。

甘罗跟吕不韦讲,他担心张唐经过赵国时被刁难,所以他想打个前站,先去游说赵王,做做思想工作,为张唐清除阻碍,打消顾虑。

因为甘罗已经成功劝服张唐出使燕国了——证明了自己,所以吕不韦对甘罗已经有了信心,于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甘罗建议,派甘罗出使赵国。

甘罗的使团到了赵国,赵国一看,是个十来岁的孩子做使者,难免轻视。

甘罗看出赵国接待人员的怠慢,但他并不介意——他的目标很明确,跟赵王谈,其他人的态度不重要。

赵王接见了甘罗。不过,对于一个十来岁的孩子,他并未重视。

甘罗先开口:“大王可听说,燕国为了表达和秦国结盟的诚意,派太子丹为质,眼下太子丹已经到了秦国。”

赵王道:“寡人听说了。寡人还听说,秦燕结盟,是想图我赵国河间之地。不过,既然秦燕能结盟,我赵国也也有盟友,胜负还未可分。”

甘罗道:“大王英明神武,自然不会被秦燕吓到。不过,我有一笔更划算的买卖,帮大王谋划,大王可想听听?”

赵王开始对这个孩子感兴趣了——这个少年人虽然年纪小,但是说话的气场自有一股睿智庄重之风,几句话下来,赵王已经感到,这个孩子不简单。

于是赵王整理了一下衣冠,注视着甘罗,问道:“小卿家有何高见?”

甘罗一揖,侃侃而谈:“秦赵本是同宗(最古老的祖先都是伯翳,后来因缘际会,分为秦赵两支,大家有兴趣的,可以翻翻《秦本纪》),在当今诸侯中,是最强两国。秦赵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眼下,秦想取河间地不假,但是有一个办法,秦赵不仅可免于两虎相争,双方还都能受益。”

赵王根本不想跟秦打仗——之前长平之战,秦将白起坑杀赵国降卒四十万,赵国已经元气大伤,其实已经无力对抗强秦。

赵王听甘罗这样说,双方不仅可以不开战,还能都受益,于是急不可待地追问:“什么办法,小卿家快快道来。”

甘罗道:“莫不如赵国以河间五城割让给秦国。作为对赵国的回报,秦国与赵国结盟,一起出兵攻打燕国,得燕膏腴之地,赵国拿大头,秦国拿小头。这样一来,赵国不吃亏(弥补河间五城,还有赚头),秦国也得到了自己想要的。您看如何?”

其实,赵王别无选择,这对他是最优解——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算总账是赚的。

于是爽快答应了甘罗的请求。

而甘罗,则不费一兵一卒,带着五座河间城池的利益,回到秦国复命。

之后,秦赵结盟攻燕,拿下三十城。赵国分到十九城,秦国分到十一城,两家都很满意。

这个故事中的甘罗,体现出了另一种思维:打破思维惯性,勇于另辟蹊径。

他没有顺着秦燕合谋伐赵的思路,去“抢”赵国河间地,而是与赵强强联合,攻打更弱小可图的燕国。让赵国把河间地作为“军费”送给秦国,自己夺得燕国土地弥补损失。

这两件事后,甘罗被封为上卿(秦国可以排进前十的官员)。

这就是甘罗,一个十二岁天才少年的故事。

甘罗的确是天才。

但是他所体现出来的两种思维方式,其实普通孩子也能学会。

第一,前事不忘,后事之师,举一反三。

我们经常教孩子,应该怎么做。但是,“应该”怎样怎样,是个太抽象的说法,孩子抓不到规律。

但是如果你在指导时,举一个以前做过的例子,告诉他,这样的事情,这类的事情,以后不管发生多少次,都参考这个例子来做。他就会有章可循。

第二,打破思维惯性,勇于另辟蹊径。

孩子读书学习,或者做事,从大人的角度看(因为大人经历多),其实还能找到更优的方法。

这个时候,就要引导孩子,通过一系列思考,找到更优的方法。

这种思维,经过长期训练,就会成为他的思维习惯,受益终生。

当然,不是每件事都需要另辟蹊径,抓典型的事情即可。每一件事都这么干,家长累,孩子也累——容易产生逆反情绪。

伴读中国史第一卷史记列传篇:少年人,大智慧——孩子应该具备的两种关键思维内容涉及原著卷目:《樗里子甘茂列传第十一》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gr.com/ystl/211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