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寡趣病因 > 练武与长寿

练武与长寿



练武与长寿

王广西(-),笔名陆草,河南西峡人。河南大学中文系毕业,生前曾任河南省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河南省文史研究馆馆员、中国近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郑州大学体育学院中原武术文化研究中心副主任。长期从事近代文学和武林文化研究,著有《佛学与中国近代诗坛》《左宗棠》《中国武术与武林气质》《中国武术》《功夫——中国武术文化》《中原文化大典?武术卷》等。

枯坐损身,运动长劲。水停百日生毒,人闲百日生病。一般人都认为练武能延年益寿,这个观点不能说没有道理。笔者对18世纪以来的50位著名拳师作了一个统计。笔者在统计时,剔除了那些非正常死亡者,如王正谊(-)、霍元甲(-)、妙兴(-)等。王正谊(大刀王五)死于八国联军之投,霍元甲被日本浪人所害,妙兴卒于战阵。发现他们的平均寿命为74岁,高于目前的全国平均寿命。在这50人中,有2人超过岁,寿命最长的是河南心意门的马梅虎(-)。他是洛阳人,活了岁。其次是太极名家吴图南(-),活了岁。另有5人寿命在90-99岁之间,他们是:

杨禹庭,太极门,-,95岁;

王子平,潭腿门,-,92岁;

马兴,心意门,-,90岁。

可是,也有一些高手仅至中寿,同一般人寿命差不多。仅以太极门为例,诸如:

杨兆清,-,53岁;

李亦舍,-,60岁;

陈照海,-,50岁;

郝月如,-,58岁;

陈田科,-,57岁;

陈照奎,-,53岁;

陈仲牲,-,62岁;

陈季牲,-,56岁。

笔者对自陈长兴(-)以来的30名太极高手作了一次统计,发他们的平均寿命为65.47岁。在这30名太极高手中,竟有11人寿命不到60岁,占总数的36.67%。而寿一命在80岁以上的仅有5人,只占总数的16.67%。这样就引出了三个问题:

(一)练武能不能长寿?

(二)是否武功越高,寿命就越长?

(三)练哪种拳最有助于延年益寿?

笔者的回答是:

(一)练武未必长寿;

(二)武功高低与寿命长短并无必然联系;

(三)就延年益寿而言,练哪种拳效果都差不多。

首先谈谈第一个问题。

一个人的寿命长短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除了体质条件以外,还涉及到遗传因素、经济状况、生活条件、心理素质、医疗水平、生活习惯等诸多方面。以上诸多因素互相制约,体质好坏并不是决定寿命长短的唯一因素。现代运动生理学的研究结果表明,非洲黑人的身体条件在世界诸人种中是最优越的,最适于参加体育比赛。然而,非洲黑人的平均寿命却比欧美白人和亚洲黄人低得多,其主要原因在于他们的经济条件、生活状况、社会环境都比较差。

为什么练了武术未必一定长寿?这要从练武的规律说起。

初学武术,首先要练好基本功,把拙力换成劲力。在这个阶段,不管是春夏秋冬,也不管是风雪雨霜,每天都要练功不懈,大汗淋漓,风吹日晒,稍有不慎,很容易受风受寒,或造成筋骨之伤。到了练暗劲和化劲的阶段,主要靠意念导引,以意领气,以气催力。如果练功方法不当,真气窜乱经络,也有可能造成内伤。另外,武术家们多有-强烈的胜负意识。他们从练武时起,就牢牢树立了“以技胜人”的信念。在这种胜负意识的支配下,武术家们常常保持着临敌心态,随时随地都准备应付挑战。这种时时处处保持着的戒备心理,使武术家总是处在情绪紧张的状态之中,而且数十年如一日,造成了持久不懈的精神压力。现代医学认为,精神的长期紧张有害于健康,容易导致心血管系统的疾病,也容易诱发癌症。

练武术固然可以强健身体,但是如果同上述诸不利因素折合一下,恐怕抵消得也差不多了。许多练武者在年轻时急于求成,练得过猛,而那时气血正旺,一些伤症还不太明显。一到老年,则往往旧病复发,备受折磨,已悔之晚矣。俗话说:“防风如防箭。”不少老拳师有腰疼、风湿诸病,恐与早年不注意保护身体有关。所以,仅仅从身体因素与精神因素两方面考虑,练武也未必就一定能够长寿。

再说第二个问题,即武功高低与寿命长短没有一定联系。

仍以太极拳为例。杨福魁活了72岁(-),武禹襄活了68岁(-),孙禄堂活了71岁(-),吴鉴泉活了72岁(-)。以上四人分别是杨、武、孙、吴四派太极拳的创始人,是武术界公认的高手。他们四人的平均寿命为70.75岁。这个数字固然高于一般人的平均寿命。但是,这四位老先生是从成千上万个习拳者中挑出来的武学宗师,倘若按此比例从不会武术的一般人中挑选,则寿命为70岁的人当远不止此数。

又如河南心意拳的洛阳一支,马兴、马梅虎、刘万义、金黑彦四人均为一代高手,前三位享年均在90岁以上,而金黑彦享年仅65岁(-)。马兴、马梅虎、刘万义三人均为先后师承关系,金黑彦是刘万义的再传弟子。

至于第三个间题,似乎无须再多作解释了。想要锻炼身体,增强体质,或者想成为武林高手,则练任何一种拳都有可能达到目的。如果只想长寿,那么无论练什么拳都无法打包票。中国武术中的任何一个拳派,其中都必有高寿者,同时也都有中寿乃至短寿者。河南心意门中,既有像马梅虎那样的享年岁的罕见的老寿星,也有如马三元(洛阳人,马学礼弟子)、张老格儿(鲁山人,张聚之子)那样的技艺大成而不幸早夭的著名拳师。当然,在任何一个门派里,高寿者都是少数,短寿者也是少数,而中寿者居绝大多数,这种情况同一般人完全一样。

有人曾对南北各地的30名百岁及百岁以上老人作过调查,发现其中练过武术的只有2个人,仅占6.67%。这30位老人大多是贫苦人家出身,从小参加体力劳动。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心胸开阔,性格乐观,起居有常,饮食有节,若善于从坎坷乃至辛酸的生活中寻求东趣,保持心理平衡。这种顺应自然的恬淡闲静的心理状态,才是长寿的奥秘所在。

古人说:少思,少念,少欲,少事,少语,少笑,少愁,少乐,少喜,少怒,少好,少恶。行此十二少,乃养生之都契也。

道家又有所谓“忘字诀”和“无字诀”之说:

“忘字诀”是:忘物以养心,忘情以养性,忘境以养神,忘色以养精,忍欲以养形,忘形以养气,忘我以养虚,忘世以养道。元所不息,则无所不养。

“无字诀”是:对境无境,居尘无尘,处事无事,应世无世,在念元念,用心元心,元天无池,无人无我。

这些看起来很玄虚的话,却包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其基本思想是少凡情、脱俗气、减人欲、淡名利,一言以蔽之,静心寡欲、顺应自然而已。

也许有人会说,不少拳种也讲究“顺应自然”、讲究“虚静”,这不正合乎长寿之道吗?其实,拳术中所讲的“顺应自然”、“虚静”云云,那是在练拳时对心理状态和技击动作的特殊要求,而武林中的强烈胜负意识却几乎是压倒一切的。胜负本身就是名利之争,是人与人的激烈对抗,是人生竞争、社会竞争的一种表现形式。练武本身就是既“有我”、又“有人”,既不能“忘情”,又无法“忘欲”。想要“无人无我”,“忘情忘欲”,又谈何容易?

因此,练武基本与长寿无涉。

观点二:心意六合拳等某些拳种能明显增寿!

作者文清雅

几天前,有一位朋友拿着一本书,对我说:“你以前说有不少太极拳名家的寿命并不长,在这本书上有证据。”我一看,这是陆草著的《中国武术》。翻开后,看到一篇《练武与长寿》的文章,的确列举了有关的资料。

为什么会突然说起这事呢?原来,大约在三年前,我认识了这位朋友。有一天,有闲聊的时候,发现大家都在自学武术。于是,话题当然就转向了武术。后来,当他提出要向我借有关太极拳的书籍时,我说以前有很多,但是,现在差不多都丢光了。他问我为什么不好好保管呢?我说那些书早已不放在心上,因为在80年代初,我发现有不少的太极拳名家的寿命不是很长,早就不喜欢太极拳了!他说不是吧?我说怎么会不是?虽然记不起他们的名字,但是他们的平均寿命只有56岁多一点,这个印象,现在还是很深的。

接着,我就把我自学武术的经过详细地给他说了。在年至年上半年期间,由于少年心性使然,我自学了少林拳、南拳、杨式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等一大堆套路。由于自己的爱好实在是太多了,再加上受到武侠小说的影响,因此,大概到了年下半年,仅仅剩下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有一天,我在练习到“单鞭”的时候,忽然感到一阵眩晕,心想:肯定是练错!收势以后,就把所有的太极拳资料找出来,认认真真地看了起来。忽然,有几个数字引起了我的注意,那是几位大师的享年,粗略地计了一下,平均只有56岁多一点,不是说“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为何如此短寿?带着这样的疑问,再找出几个大师的享年,一看,还是差不多。这就令人奇怪了!在疑惑之下,从手头的资料中,找出心意拳、形意拳和八卦掌等拳派的大师们资料,进行对比,发现练心意拳和形意拳的大师,有很多都是八、九十岁以上的,其中的马梅虎前辈更是享年岁(-),而八卦掌只比太极拳好一点,但是,远不及心意拳和形意拳。两个拳种之间的人均寿命相差得如此悬殊,因此,完全有理由相信,人均寿命长的拳应当比人均寿命短的拳要更科学的一点!俗语说得好:“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在这种幼稚的比较下,促使我放弃了太极拳和八卦掌的练习,而剩下了形意拳和和心意拳,后来,又放弃了形意拳,仅练“四把捶”。

当时,我这个朋友并不很相信我所说的,于是,有了一番争论,最终由于手边没有相关资料,因此,只好换了个话题。

现在看《练武与长寿》,我认为它的结论(“练武基本与长寿无涉”),是完全错误的!这是因为:

1.陆草先生明确地说“高于目前的全国平均寿命”,这个“目前”,所指的应是作者所处的20世纪90年代(《中国武术》年8月第1版)。这个年代的“经济条件、生活状况、社会环境”,与18、19世纪的相比,有天渊之别,因此,绝无可比性!如果要比,那么,也应该与同年代的进行比较。但是,即使在没有可比性的情况下,也“高于目前的全国平均寿命”,似应可以认为练武对长寿而言是有帮助的。

⒉练武总是通过练习一种种具体的拳术而表现出来,因此,从总体上说,“练武基本与长寿无涉”这个结论或许有可能成立,但是,是不是练习每一种拳术都不可能有助于长寿呢?很显然,并不是。因为从陆草的文章中,就可以看出练心意拳的大师的平均寿命,明显就比太极拳的要高得多(如果不将吴图南统计在内,他们的人均寿命不更低),总比他们同年代的人均寿命要高得多吧?只要大家查一查有关的历史资料就最清楚不过。另外,再让我们再看一看以下这些心意拳系统的大师的年龄就更有说服力,而不象陆草先生仅仅以洛阳系为例:

戴龙帮,-,89岁

戴文熊,-,92岁

戴良栋,-,81岁

李洛能,-,85岁

车毅斋,-,82岁

布学宽,-,90岁

宋铁麟,-,94岁

买壮图,-,98岁

丁兆祥,-,98岁

尚学礼,-,75岁

卢嵩高,-,90岁

宋国宾,-,75岁

马承智,-,89岁

丁克重,-,86岁

郭汉之,-,99岁

吕瑞芳,-,91岁

……

另外,手中的资料,还记录着很多心意拳系统的高寿前辈,但只有年龄,而没有生卒年,因此,不再引述。

附注一:內家拳拳師壽命之研究

作者铁牛

偶然在網路上見到網友討論練習內家拳的人是不是真的比較常壽,因而對於相關得資料數據做了一點整理,而由數據中來討論練內家拳與長壽是否有密切相關。以下是個人針對蒐集的資料所做的數字整理及分析,當然我所蒐集的數據可能是有誤差或謬誤,如果有錯的地方歡迎來信指正,我會儘快的予以修正。

陳氏太極拳

姓名在世日期總壽附註

陳王庭~陳氏太極拳創始人

陳長興~82陳氏太極拳14氏傳人

陳青萍~

陳鑫~陳氏太極拳圖說作者

陳發科~

陳照奎~54陳發科次子

陳仲甡-62

陳李甡-56

楊氏太極拳

姓名在世日期總壽附註

楊露蟬~楊氏太極創始人

楊班侯~55楊露蟬次子

楊健侯~楊露蟬參子

紀子修~楊露蟬弟子

楊少侯~

許禹生~楊班侯楊健侯弟子

陳微明~楊氏致柔拳社社長

楊澄甫~53

褚桂亭~

傅鍾文~楊氏第四代傳人

顧留馨~82

濮冰如~92楊澄甫陳微明弟子

楊守中~楊澄甫長子

武氏太極拳

姓名在世日期總壽附註

武禹襄~68武氏太極創始人

李亦畬~60武禹襄外甥,第二代傳人

郝為真~李亦畬弟子

郝月如~58郝為真之子

郝少如~郝月如之子

姚繼祖~武氏第五代

孫氏太極拳

姓名在世日期總壽附註

孫祿堂~71孫氏太極創始人

孙存周~70孫祿堂儿子

孙剑云~孫祿堂女儿

孙叔容~孫祿堂孙女

王禧奎~孫祿堂弟子

吳氏太極拳

姓名在世日期總壽附註

全佑~吳鑑泉之父親

常遠亭~58全佑小架傳人

王茂齋~全佑弟子

吳鑑泉~72吳氏太極創始人

吳圖南~吳鑑泉楊少侯弟子

楊禹廷~95王茂齋弟子

張達泉~紀子修弟子、吳家弟子

徐致一~吳鑑泉弟子

江長風~上海鑑泉太極拳社名譽社長

朱廉湘~上海鑑泉太極拳社常務理事

吳公儀~吳鑑泉長子

趙壽邨~吳鑑泉外甥

陳福康~趙壽邨弟子

馬岳樑~吳鑑泉女婿

吳公藻~吳鑑泉次子

吳英華~91吳鑑泉長女

裴祖蔭~70吳鑑泉馬岳樑弟子

錢超群~馬岳樑弟子

其它太極拳

姓名在世日期總壽附註

傅振嵩~傅氏太極拳創始人

鄭曼青-鄭子太極創始人

董英傑-董氏太極創始人

八卦掌

姓名在世日期總壽附註

董海川-84八卦掌創始人

尹福-69尹氏八卦掌創始人

宮寶田-72

宮寶齋-

劉雲樵-

程庭華-52

程有龍-53

高義盛-

劉鳳彩-

梁振蒲-69

李子鳴-

張占魁-

韓慕俠-

心意拳

姓名在世日期總壽附註

吳孟俠-73

姬際可-

戴隆邦-90山西戴氏心意拳創始者

馬學禮-河南回族教門心意六合拳

李洛能-82

車永宏-31山西車氏形意拳

胡耀貞-94

最長壽命前十名

姓名在世日期總壽附註

马梅虎-心意拳

吕紫剑-至今八卦掌

吳圖南-吴氏太极

张占鳌-99潭腿门

江長風-吳氏太極

郭汉之-99心意拳

刘万义-98心意拳

馬岳樑-吳氏太極

丁兆祥-97心意拳

杨禹庭-95吳氏太極

韩星桥-意拳

胡耀貞-94心意拳

宋铁麟-94心意拳

韩其昌-梅花拳

狄兆龙-史式八卦掌

陳福康-吳氏太極

濮冰如-92杨氏太极(楊澄甫陳微明弟子)

戴文熊-92心意拳

王子平-92潭腿门

李子鳴-八卦掌

吕瑞芳-91心意拳

万籁声-自然门

吳英華-91吳氏太極(吳鑑泉长女)

戴隆邦-90心意拳

马兴-90心意拳

孙剑云-孙氏太极(孫祿堂女儿)

卢嵩高-90心意拳

最短壽命前十名

名次姓名總壽附註

第一名車永宏31

第二名程廷華52

第三名程有龍53

第三名楊澄甫53

第五名陳照奎54

第六名楊班侯55

第七名陳李甡56

第八名常遠亭58

第九名郝月如58

第十名李亦畬60

參考資料:

附注二:在“心意”中养生

冯翔通讯员刘小虎/文王春胜

武术与养生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一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有观点认为,养生其实就是武术的一种社会功用。

现实生活中,许多拳种都因为其养生的作用被广大研习者青睐。如闻名遐迩的太极拳,蜚声国际的气功,被回族人推崇的心意拳……

不管研习哪种武术,专家建议,练武养生重在练“心”,动作应“缓慢、柔和、连贯、协调”,注意“收发平衡”。

几十载练“心”不辍

家住金水区张寨南街的马义志老先生,虽然年过六旬,依然精神矍铄,口齿清晰,身手敏捷。在与记者的交谈中,为详细解释某个动作,他多次情不自禁地“表演”。他坦言自己健康的体魄主要是因为每天都练拳。

据了解,马老先生自幼年随其祖父马孝明(买状图大师的学生)学习买式心意六合拳,之后,天天研习,直至今日从无间断。1988年,他还在原省体育场举办民间传授圣行心意六合拳养生班,从学人数达100多人。从其珍藏的一封封亲笔感谢信中,记者了解到,当时有不少中老年人都是以养生为目的慕名而去的,结果很多人都感觉身体状况得到很大改善。

马老先生说,生命在于运动,而且是身心运动。运动一定要有度,小于“度”则达不到目的,大于“度”则有伤身体。为什么不少国家级运动员退役后都是一身伤病?那就是因为他们的运动大大超过了人体能承受的“度”,变成了身心“劳动”。习武之人也不是人人都长寿,有些人就是不懂“练、养、用”合一的原则,一味地“练、用”而不“养”,当精力耗竭后身体就会差。

当然除“心意拳”以外的内家拳(比如太极拳)都有养生的作用,关键是看练功者是不是懂得“养”。习武练拳不“养”,不“强元固本”,就等于盖楼房不打地基,肯定不行。

阴阳平衡通畅血脉

圣行心意六合拳为什么能够治疗疾病、健身延年益寿呢?中国心意六合拳一代宗师吕瑞芳、于化龙的弟子,河南派圣行心意六合拳族传嫡系传人张冰海说,该拳法可以调节人体自然运动规律,从而达到先天本能的身心运动的范畴。

圣行心意六合拳是从回族人的生活习惯及特征中演化而来的,已有300多年历史。特殊的功法使人体得到意想不到的功效。功法主要以人体心、肝、脾、肺、肾为主,通过意念带动周身四肢百骸,再以自然身心运动加大气血速转,使气血畅通,迅速改变人体脏腑功能,并且提高人体免疫能力,使之达到自我调理的效果。正所谓“通则不痛”、“通则无病”。

不仅如此,自练功中还有动静相益的拳法,动静相互结合,动功既是圣行心意六合拳的运动单式拳法,静功则是站桩功法,动静相互结合使体内实现“阴阳”平衡、协调,达到治疗疾病、健身延年益寿的目的。

他还说,其门派历代大师长寿者居多。例如:马兴大师92岁;买状图大师近90岁;丁兆祥大师99岁的高龄;卢嵩高大师90岁;买金奎大师95岁;恩师吕瑞芳先生终年91岁;马梅虎大师是心意六合拳最高寿的124岁;恩师于化龙先生年近九旬依然身手矫健活跃在武坛上,等等。这些充分说明了该拳养生的合理性。

练功主要在“调心”

河南中医药学会气功学会主任委员、河南医院中医养生康复专业教授路世才说,内家拳与气功有相通的地方,可归属于气功中的动功。气功主要通过调整思想活动、呼吸运动、躯体运动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目前,一些不懂医、道德不高尚的人夸口的可以“发气、挥手”治病的伪劣气功是不科学的。

调节人体内脏功能的植物性神经系统可分为交感和副交感神经系统两部分。当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会促使机体适应环境的急骤变化,人全身就会紧张,血管收缩,血压升高,有碍于经络畅通;而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时就会着重于保护机体、休整恢复、促进消化、积蓄能量以及加强排泄和生殖功能等方面,使血管扩张,血压降低。当人的心情平静、呼吸均匀、动作缓慢的时候,交感神经系统受到抑制,副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气血就会畅通,身体能够获得足够的营养物质,因此可以起到健体养生的作用。

另外,缓慢柔和的运动也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腿部肌肉的锻炼有助于下肢血液的回流,减轻心脏的负担。柔和运动对身体的好处不亚于激烈运动,从医学意义的角度来讲,更合理,更不易使身体受伤。

路世才还说,目前卫生部肯定气功可以治疗疾病的病种应该已经超过120种。因为气功治病需要有积累的效果,所以急性病患者最好不要通过练功来治疗。人们养生选择功种时最好符合“缓慢、柔和、连贯、协调”的标准。练功时最重要的是要把心态调整平稳,除去杂念。选择场地时也要是空气清新、干净卫生、安静的场所,切忌打扰,尤其是惊扰。选择配乐时也应该是舒缓柔和,有助于入“境”的。

宋坤人生

-

经典美文

国学文化

励志文章

长按







































北京治疗白癜风能治好么
白癜风怎样治疗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gr.com/gqby/60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