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寡趣病因 > 让生命之舟轻载远航

让生命之舟轻载远航



老年人的健康长寿,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内容总离不开如何锻炼身体,怎样调摄饮食等等,关于心理健康这一要素却被淡化了。在谈到危及老人健康长寿的心脑血管病可能出现的心梗、心衰和高血压危症防治和抢救的话题时,也多少会给某些人带来一种谨小慎微如履薄冰的紧张心理。今天,我就想本着“养生先养心”的主题思想,换个轻松的话题来参与讨论,题目就叫:《生命之舟轻载远航》目的地是驶向健康长寿的彼岸。关键词只有八个字:“清心少欲,减法生活”。这是老人祛病养生之术,也是健康长寿之道。佛门一首偈语:“手把青秧插满田,低头便见水中天,心地清净方为道,退步原来是向前。”从哲理层面上昭示修心养生之彻悟。

退休之前,我是亚健康老人。除了心理不健康,还患有慢性胃炎、肝胆疾患、腰椎尖盘突出,以及长期伴随的失眠症。十多年后的现在,我的心情转好,老病若失。原本消瘦的身体也长了10公斤。老同学、老朋友相见,都夸奖比以前更风采了。我不去想还能活多少岁,我只想还能学点什么做点什么。老人要不断学习,发挥余热,就得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体魄。人们常说“老当益壮”,我想,心理上的健康尤为重要。

南宋有一位著名女作家李清照在她一首《武陵春》词文中就有“只恐双溪舴猛舟,载不动许多愁”的历史绝唱。我们这一辈老人,经历过历史长河几十年的冲浪漂流,如今都显得衰老疲惫,力不从心,这生命之舟己经不堪重负了,它也确需要轻装卸载,才有可能平平顺顺地继续远航,驶向人生的终点。当代文学家巴金老人,晚年悟到生命真谛,再也不抱怨衰老多病、人生无常,他异常理智地把自己定格在“夕阳余辉之下”,说要听任生命之河静静地流散。

从医学的角度来说,养生莫过于中医。著名的西医心血管病和卫生保健专家洪昭光教授也坦然表明“中医养生”的观点。不过,这话有点偏颇,中医擅长养生,这是不争的事实,而在治病方面也不能数典忘祖。西医进入中国仅近一个世纪的事,而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和民族的繁衍生息都离不开祖国传统医学中医这一国粹。在东南亚乃至世界各地都越来越受欢迎。我先后到过二十几全国家,对这一事实感受至深。最近,我国正式启动向世界文化遗产委员会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报中国传统医学(包括中医理论、养生、诊疗方法和中药、方剂等)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原“中国中医研究院”己更名为“中国中医科学院”。传统医学总是现代医学之母。英文的医学词名Medicine就是出自于纪念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弗罗伦萨市的Medicine家族。这是一个享誉欧洲实力强大的传统医学世家,曾经顷力保护过一批新文化运动的精英,后人就以这词名纪念他们。

客观地说西医是微观医学、实验医学。它的长处是有一套先进的生化影象手段,其诊断是有科学依据的,加上手术、针注、抢救这一独到之处。所以西医治病相对而言既快捷又灵验,但它又是一把利弊兼有的“双刃剑”(比如人们对放化疗有争议,其药剂大多是无机的化学分子合成,副作用堪虑)。中医是宏观医学、经验医学。它的治疗立论是“整体动态平衡”,以阴阳消长、五行生克的理论来辨证施治。养生方面强调遵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的规律,也就是说要考虑天时地利人和与“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的大法则(因素)。比如,西医认为是胃病的。中医有可能诊断为肝胃不和症,即病位在胃(症状表现),而病根(始作俑者)在肝胆。这在我给罹患萎缩性胃炎多年兼上皮增生的谢主任(女同学)和赵姐(同学夫人)的成功治疗中足以验证。可以说中医擅于治本和养生,但它也有局限性和自闭性。我搞中医临床几十年,时常还向景绰、贞汉和琳如几位同学中的教授、主任请有关西医病理和内、妇科方面的真知灼见。

人的寿命是有很大潜力的。据科学研究,人类寿命是其生长发肓期的五倍。也就是说,从理论上讲,人有可能活到岁乃至更多一点,否定了“寿数天注定、七十古来稀”和所谓“七十三、八十四,阎王不叫自己去”的宿命论。曹操在《龟虽寿》诗词中就有“盈缩之期不独在天,养怡之福可得永年”的感慨。他悟到人的寿命长短不是天注定了的,只要善于愉悦心情,调摄生活,便可以延年益寿。如果把健康长寿看成生命的玄机,它就像爱神丘比德之箭,专门瞄准人的“心”,中医讲“心不定则五脏皆摇”,这种人想长寿谈何容易?秦始皇祈求长生不老,派重臣徐福率队远渡东瀛寻觅仙方,结果一无所获,只活到五十多岁。清朝历代皇帝都设有宫廷养生御膳和专门的御医呵护,结果又怎样?光绪帝活38岁、咸丰31岁、顺治23岁、同治更惨才活到19岁。论生活条件,天下无人能比得上,可是孤家寡人处心积虑,满脑子是弄权谋位,生活奢糜,其心灵没一刻安宁,短命也就在所必然了。回顾近年来媒体屡屡报道的百岁寿星,多半出自农村,而且早年生活历尽艰辛,但是他(她)们生性善良,苦也心甘,一心勤劳俭朴,别无奢求。帝王与百姓的对照,雄辩地说明养生的关键在于养心,养生不养心,少有成功者,甚至一生白费劲。

21世纪的健康新理念强调不仅要有健康体魄,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品格。清心少欲,就是追求心理健康和良好品格。

黄帝内经讲“心者,君主之官,神明出焉”,“心藏神。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形与神俱,则内外安和,道合德全而能寿也。”又言“……故能形与神俱,而尽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此可见,生命潜能之大与修心养性关系之重要。因为心脑相连,心神相通,它主宰着人的精、气、神和一切体能活动。要做到清心少欲,养心健身,对于生活地社会转型期物欲横流的商品经济社会中,摆脱不了名利场、世俗圈,被私欲杂念填满心壑的人又谈何容易?这就必须从灵魂深处“闹革命”,打赢一场“一个人的战争”。因为人生要成事,最大的敌人(阻力)莫过于自己。要下决心来一个心灵“清空”,而后方能淡泊明志,师法自然,超越物外,进入自我。我以为要清心少欲,淡泊明志,首先要淡化钱财与虚名,淡化世俗和人情,淡化生与死。张学良先生晚年常以“钱财身外物,虚名误人深”这句话劝说世人。我看到有些老人,退下之后仍在沽名钓誉,到处搞挂职、图虚名,活得好累。再说图钱财又怎样?老人图财不坏事也烦恼,我常说:身缠万贯日食三餐,广厦千间夜眠六尺。贪婪过多的钱财,只是虚幻人生,安知祸福!有个故事说到从前安徽某地有相邻两家,为围墙占地起争执,有一方把状纸递到在京城做官的亲戚救援,没料到,盼来的回音是一纸寓意深刻的“劝世文”,里面只有四行字:千里告状为一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告状这家人悟到钱财身外物的道理,退出三尺地界,对方也跟着缩回三尺,两家礼让相处,还腾出一条路子,后人起名“六尺街”。先贤还说,名为招祸之本,欲乃丧志之媒,孔子也讲,老人血气渐衰,戒之在“得”。人之心胸,多欲则窄寡欲则宽,多欲则忧,寡欲则乐,多欲则险,寡欲则安。可见,清心当寡欲,养生莫若养心。而清心养生又贵在仁、德二字,仁者爱人,德者惠人。先哲有道:“寿本于仁,仁者长寿”。又言:“养生又养德,大德必得寿。”

我在养生保健中,时刻自我告诫:名利场莫参与,儿女事少于预,警惕物欲情牵,提防私心杂念。我的人生信条是:“爱心必胜,吃亏是福,为人低调,谦卑礼让。”退休以后,我有意清心养生,以一念代百念,全身心投入到乐善行医和“晚趣三桩”(酷爱读书、贪婪旅游、结交新朋友),心中杂念明显减少,它也让我平静地从丧偶、亡母的悲情中走出来,给了我人迈高龄心入佳境的感受。

黄帝内经素问《一古天真论》中昭示后人:心静自安,神安气自定。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宋美龄所以能平静闲逸地活到岁,据伴随身边40年的宋?霖和保健医生讲。宋的晚年深得唐代名医孙思邈(活岁),《养生铭》的真谛:“不为悲欢极”。做到处世淡泊,心静如水,不为物累,不为情牵。平生极有爱心,钟情绘画。临终神情安祥,走时如梦化蝶。

老人养生保健要真正做到清心少欲,还得培养不急不躁的平和心态。要知道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中医讲“六淫七情”可致人得病。这七情之伤是:过喜则气缓(散),怒则气逆(上),忧则气郁,思则气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有一首《莫气歌》唱到:人生就是一场戏,因为有缘才相聚,相扶到老不容易,是否更该去珍惜。为了小事发脾气,回顾想想又何必?别人生气我不气,气出病来无人替。我若气死谁如意,况且伤神又伤气,邻居亲朋莫攀比,儿孙琐事由他去。

荣获“中国健康老人的”称号的原北大校长马寅初,是我国最早提出计划生育主张的而横遭不公平对待的著名经济学家,当他获悉被主席点名批判时,面对泰山压顶的政治压力,他毫无惧色,也毫不介意地只是一声“哦”过去,后来人家告诉他当年冤案得到平反时,他还是那么不致力声色地一声“哦”支开。真正做到“毁掉不动,得丧如一”,“无欲则刚”,“有容乃大”的道德垂范,真不愧让国人敬慕的德高望重睿智健康的老人。

最近我看到一位专家的讲话稿,说到美国著名心血管专家威廉斯博士做过一个实验,他从年开始,对个医科大学学生进行25年的跟踪观察,发现其中心态不好,敌视情绪比较强的人死亡率达14%,而心态较好性格随和的人,死亡率仅2.5%。在这批学生的心脏病患者中,平时过于算计利害、心理负担重的人,比性格开朗、心地善良的人高出五倍。这反映了私欲过重的人,必然心理紧张,内心整天不得安宁,体内各系统器官功能失调,免疫功能也趋于下降,各种疾病也就接踵而来。中医讲“念生则病,不续则药”。杂念动心,病邪会趁虚而入。用现代的生理学、心理学解释,当人们焦虑、愤怒时,肾上腺分泌加强,呼吸和心跳加快,肌肉趋于紧张,这些都明显有损于心脏健康。所以修心养性,为人宽厚善良一定会助人健康长寿的。

退休前,我身处名利场又历经坎坷,难免常怀愤世嫉俗、忧郁不快的心情,退休后我有机会一展身技,实现自我存在价值,加之注重养生保健,身心状况渐入佳境,感觉到从未有过的乐观和自信,而且从不回避谈论生与死的话题。每遇老朋友新客人问我身体如何,我总是一语双关不无诙谐地回应:“现在还可以,时刻准备着”。我还常拿自己开涮,奉劝那些没病找病,天天盯着化验单和血压指数过日子,出点小毛病,那怕是一两天没通便,也会怀疑得上不治之症的老人说:我们都七十过头了,按全国平均寿命己经超龄,如果我再奢望多活几岁,岂不是存心不良,要把别人的年寿拉下了吗?其实。人生如寄,死归永恒,生老病死是无法改变的自然规律。老人应当理智而平和地面对生和死。活着要有所作为,要活出质量,活出快乐,即使有病痛,也要有“一路病痛一路歌”的乐观心态。我常鼓励重病老人说,两军相遇勇者胜,死神也怕挑战者。每个人迟早要谢世的,只要生前乐于施舍行善,前面就是天堂,说得爽快一点,人生除死没大灾,千万别为衰老病痛忧郁悲愁。整天“才下眉头又上心头”。要知道,许多生理和病理现象都与人的不同年龄段有着相应的差异,老年人要善于以辨证的、相对的观点来客观评价自身的健康现状,比如,一定程度内的血压、血糖指标偏高,这对年轻人来说,算是必须引以







































北京什么医院白癜风最好
北京白癜风医院哪些好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gr.com/gqby/625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