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患病影响 > 孔子的对等原则

孔子的对等原则



作者:李炜光(天津财经大学教授)

《论语·子路》记载了孔子与鲁定公的一次对话。大致意思是,定公问:一言兴邦或一言丧邦,这话成立吗?孔子说,不能讲得这么绝对。做君主难,臣子也不易。如果更多的人知道了做君主的难处,一言兴邦不就有希望了吗?说做君主不快乐,其实只是没人敢违抗君主的命令罢了。若是讲得好没人违抗,可以说是好事,但如果讲得不好也没人违抗,不就接近于一言丧邦了吗?

人们一般把对这段话的理解重点放在“一言兴邦”上。其实,孔子强调的是儒家思想的一个重要理念——“对等原则”,或称“回报(Reciprocity)原则”。中国人推崇儒家,满世界办孔子学院,谈的都是三纲五常、忠孝节义之类,却很少有人重视由孔子亲创的这个对等原则,甚至可能没多少人知道它的存在,然而,这才是真正的儒学精义所在。未来儒学发展若有前景,其动力一定来自这个原则,而非其他。

对等原则在论语等儒家经典里随处可见。在《卫灵公》里,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不要把自己不喜欢、不想要的东西强加给别人,不做别人不喜欢、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事情,说的还是一个对等原则。在《雍也》里,孔子再次答疑:“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尽己之力以为人,推己之心以及人,所以,儒家主张富民,统治者要创造条件使百姓得到基本生存条件,以免饥寒,以蔽风雨。这是儒家对古老的民本思想的概括与升华。毫无疑问,也是对等原则。

对等原则背后的发生机制,是近些年来经济学的一个热门话题:非完全合同或非正式合同,签约方合作关系的建立,靠的是双方基于对等的原则,对自身责任和义务的主动践行;而且实力较大的一方还有主动担当风险、率先向合作项目投资的义务。这种合同的优点是省却了谈判、监督和执行等费用,交易费用往往比正式合同为低。但是,它需要合同双方,特别是实力较强一方坚定的价值观支持,否则这种合作关系很难维持下去。布坎南认为,市场是“道德秩序的体现”,它要求人们互相尊重,契约和法律必须得到执行,个人的谋利行为必须限制在对利益各方相互有利的限度之内,可见当代经济学家并没有如惯常所认为的,片面鼓吹不择手段的利己主义而罔顾对等合作的精神。

拿经商来说,与他人交易,就不能只是自己合适,还要考虑他人的利益,互惠互利,共赢格局,这是交易成功的关键所在。所谓没有不变的朋友,只有不变的利益,此话的另一层含义是,让经商之人兼顾交易对手的利益,尽可能施惠于人,四海之内,皆兄弟也。金融大亨摩根始终以“只有满足对方,自己方能如愿”作为自己的经营理念,与孔子和子贡的对等思想完全一致。凡成功的商人,除了超乎常人的智慧和高超的管理技巧,还有一个重要素质,就是“信”,不欺诈、讲信誉。只有对别人讲信用,别人才会尊重我,信任我,这是经商成功的要诀之一,也是基于对等原则。孔门弟子子贡经商,以仁为本,以和为贵;内儒外商,为富当仁;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与时逐而不责于人。真君子爱财,取之有道也。对等原则属于我们中华民族原创的经营理念,后人勿忘。

人们常引用孔子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但很少有人深究其义。孔子所指主要不是收入状态和财富分配格局,更不是今人所说财富平均的意思,而是指国家政理的公平与否。汉儒孔安国注云:不患寡的意思是“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理之均平”,所以,孔子在“不患寡而患不均”之后接着说“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谈的是政治而不是经济问题。东汉经学家包咸注云:“政教均平,则不贫矣。上下和同,不患寡矣。大小安宁,不倾危矣。”可见,孔子的这句话实际意思是,治理天下,最重要的是尽量让人们比较平均地得到自己的一份利益,如朱子所解释的,“均”实为“各得其分”之意,属于天理人情所在,统治者应尊重之,而这也正是对等原则的体现。清刘宝楠在《论语正义》中说:“寡者,民多流亡也;均者,言班爵禄、制田里,皆均平也”,算是为这种解释又增加了一个注脚。

今天人们所说的财富分配不均或不公平,其根本原因在于人与人之间权利和自由的不均平。人世间,有人享有诸多特权,而另一些人则基本权利都无法保障,这才是从更高层次上认识问题。若只是对财富重新分配一番,富人穷一点,穷人富一点,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财富分配问题。辨清孔子这一思想的意义在于,国家在推进制度改革的同时,不应忘记比分配财富更重要的个体自由和权利问题,所有社会成员都应得到同等的尊重和保障。

孔子师徒对国家征税问题的认识,也可看出他们极力主张的对等原则。《颜渊》里记载了鲁哀公与孔子的弟子有若之间的一段对话:哀公问有若,如今遭了饥荒,国库里的钱不够花的,你说该怎么办?有若回答:为什么不实行彻法,征十分之一的税呢?哀公说:我征十分之二都不够,怎么能按彻法征十分之一呢?有若说:如果百姓生活富足,你的国库里怎么可能缺钱呢?如果百姓生活贫困,你的国库又怎么可能充实呢?

在一般人看来,政府出现财政困难,最有效的办法是提高税率,征更多的税,鲁哀公就是这么想的。在有若看来,这是与民争利、竭泽而渔。有若对鲁哀公的困惑指出,现在最该做的,是削减税率,减轻人民税负,百姓就会变得富足,政府财政也就有了根基,作为君王还会“缺钱花”吗?

孔门师生在这里道出了一个经济学奥妙:减税,表面看政府的赋税收入会减少,但由于人民普遍受惠于减税政策,生活水平和对政府的信任和遵从度就会提高,经济也会由此而繁荣起来。算总账的话,财政收获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于是,朱子注曰:“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

多年后,经济学出了个“拉弗曲线”,对税收与经济的关系作出解释:提高税率,政府的确能多征到税,但是,当税率提高到某个点后,如果继续上升,税收不仅不会增加,反而会下降。因为超过这个限度,人们工作的积极性和纳税热情就会降低,企业也会因为利润下降而被迫减少投资。这个峰形曲线还有一个重要含义:边际税率的降低不一定会减少政府的税收量,它可能引起经济增长达到一个新的百分点,政府税收量不仅不会减少,反而会增加。显然,有若和拉弗虽然相隔多年,讲的其实是同一个道理。

然而,老祖宗的教诲人们很容易忘记,缺钱了,就伸手找民间要,索取不止;征税的人用着别人的钱可以不受约束,交税的人钱给了别人却无力维护自己的权益。这种不对等之下的政府支出很难讲求效率,也很难有利于公平。所以,政府依靠重税、扩大财政投资来刺激增长,得不偿失,不如减轻企业和居民的负担,激励民间投资和消费,“内需”振作了,政府收入自然会增加。

对等原则虽然珍贵,却后继乏人,没完没了的皇权专制,使得责任、义务的对等交换逐渐演变成了统治者单方面的命令、索求和强制效忠,如管理学家肖知兴先生在《论语笔记》中指出的,这是一个从分享型价值观向牺牲/掠夺型价值观转变的过程。问题在于,单向的机制不可能产生稳定的结构,社会治理水平低下是必然的。从另一个角度看,多年皇权专制下的愚民教育,中国的百姓又何曾真的被愚弄过?你不仁我不义,你欺负我,我要么消极抵制,要么揭竿而起。大家一起锁定在低水平状态中动弹不得,“搬张桌子都得流血”。

儒家的对等主义原则与西方的平等原则当然有所不同,但是,两个概念也有相通之处,平等来自个体自由,这个因素在中国历来有所缺失。现如今,平等也被列为中国人的核心价值,虽然人们对它的真实含义依然懵懂。如果平等是确定的,我们就得首先接受儒家传统的对等原则。对等是起点,没有对等,人与人之间的平等不过是天方夜谭而已。









































白癜风会传染
北京治疗白癜风能根治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gr.com/hbyx/108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