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患病影响 > 政者,正也
政者,正也
(感谢吴龙教授友情提供其原著图片)
一、出处
季康子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
出自《论语》第12篇《颜渊篇》。 二、初步意思
1、正:正道、正直、端正、公正
2、初步意思:A:钱穆翻译:季康子以为政之道问孔子。孔子对道:“政只是正的意义。你若把正道来率先领导,在下的又谁敢不正呀?
B:杨伯峻翻译:季康子向孔子问政治。孔子答道:“政字的意思就是端正。您自己带头端正,谁敢不端正呢”
三、解读
第一、问政要前后联系综合思考
这一节主要回答季康子“问政”问题,强调为政者首先自己要正,要率先垂范,做好表率。
《论语》中向孔子问政的不少,既有孔子学生,也有非孔门人士。既有尚未从政的,也有正当权的。当权的既有国君、高官,也有一般官员。
孔子的回答,因人而异。根据提问人不同,回答侧重点也不同。
比如:1、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君要像个君,臣要像个臣,父亲要像父亲,儿子要像儿子)。强调各安其位,各守本分,各司其职。
2、叶公问政。子曰:“近者说(悦),远者来”(境内的人使他高兴,境外的人使他来投奔)。描绘了美好的施政效果图。
3、子贡问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强调为政稳政的三大要素。
4、子张问政,子曰:“居之无倦,行之以忠”(在位不要疲倦懈怠,执行政令要忠心)。强调为政以勤,尽职尽忠。
5、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自己给百姓带头,然后让他们勤劳地工作)。请益。曰:“无倦”(永远不要懈怠)。强调率先垂范、为政以勤,不要懈怠,不要无所作为。
6、仲弓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给工作人员带头,不计较人家的小错误,提拔优秀人才)。强调做好表率,特别提出领导人大气包容,不要太苛刻,要赦人小过,要选贤举能。(仲弓是季康子的家臣总管,同是问政,仲弓和季康子地位不同,孔子回答差异较大)
孔子这些政论观点,既照顾了提问人的具体情况,又涉及到为政的原则性、根本性问题,可以说,既有针对性,又有普遍性。要前后综合起来,辩证统一思考,这样才能更全面的掌握大“政”。
第二、如何理解“政者,正也”
首先,从个人层面看:
1、心正、身正。这个正,侧重个人道德修养要清正廉洁,端正正派,一身正气,做人做事有原则底线,大是大非面前,态度鲜明。《大学》强调“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正心正身是基础,是要害。正人先正己,上梁不正下梁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论语?子路》)。
为政者自身的道德修养,不仅对自己重要,而且对施政执政,对社会对他人都将产生重大影响。领导者尤其一把手,如果严于律己,一身正气,下面的就不敢乱来。如果自身不干不净,上行下效,各种歪风邪气就难以制止。《康熙政要》讲“大臣为小臣之表率,京官为外吏之观型”,讲得也是这个道理。孔子有个比喻,“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领导人的作风好比风,老百姓的作风好比草。风向哪边吹,草向哪边倒)。
2、行正。这个正,主要指为人处世、为政处事能公正公平。能惩恶扬善,主持公道正义。“公生明,廉生威”,行正才能得到真心的拥护支持。
古人讲“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不患寡而患不均”,都是强调公正公平和正义的重要性。“政者,正也”,就是强调为政者要行的正,做的端。执法要公,对上对下要一视同仁,不能搞特权主义,不能搞小圈子,要一碗水端平。
但现实生活中,不少人心术不正,道貌岸然,表面一套,背地一套,特权思想严重,看人下菜,媚上欺下。用人看财不看才,处事不看公正与否,只看对己有利无利。把聪明用在钻各种空子,用在如何捞权捞钱上,最后是害人害己害国家。中纪委反腐片《永远在路上》,一个个案例,真是触目惊心。
心正、身正、行正,就是严正告诫为政者,正人先正己,在管理过程中,首先要管好自己,这样才能管好他人。强调了为政者的德行对社会的示范和教化作用,强调德治对管理的正面影响力。以人为本,以人为管理的出发点,重视德治,这也是我国管理艺术的重要特点。
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用道德来治理国政,自己便会像北极星一般,在一定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儒家德政仁政思想,影响至今。
其次,从国家、社会层面看:
1、正名。为政者,首先要正名,名不正则言不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狗拿耗子多管闲事,骂的就是名不正,管了不该管的事。古代非常重视正统,讲究名正言顺。后宫干政,外戚干政,篡权夺位都是不正。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就是不敢称帝,担心名不正是一个重要原因。古人造反,喜欢打替天行道,或清君侧之类的牌子,也是有正名意味在里面。正名,对执政者非常重要,事关行为的正义或合不合法。
现代也是如此。为政者要名正言顺,就要讲规矩,讲程序,依法行政,执法有据。各司其职,不越权,不越位。多干份内之事,少做师出无名之事。少数领导干部为了显示权威,什么事都插手,搞得副职只能靠边站,下面的人无所适从。有的甚至把手伸向别人地盘,弄得是非不断。有的当霸王,作风简单粗暴,执法无据,留下诸多隐患和炸弹。
2、正道。为政者,要走正道,要为天下百姓着想。这是执政之关键,关系民心所向的大问题。老子《道德经》强调“圣人无常心,以百姓心为心”,唐太宗李世民也说“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古代虽君权天授,但天子也只是代天牧民,也不能无法无天。一旦走了歪门邪道,失德失政,就会天怒人怨,就要遭受上天惩罚。轻的,皇帝有时就要发罪己诏。严重了,就有人“替天行道”。
“政者,正道”,就是强调执政者,公权在手,要有敬畏心,要天下为公,要为人民服务。在制定和执行大政方针政策等方面,要立足于民,多为百姓考虑,多为群众办实事好事。个别部门出台一些法规,弄得却是一片骂声。年5月1日,张家口出台“草原天路”收费项目,仅3周就不得不取消。还有各种“奇葩”证明,这些不走正道,不充分考虑百姓实际的做法,损害了为政部门应有的公信力。
3、正法。为政者,法要正,要根据形势发展的实际需要,及时制定或修订法律法规,做到有法可依,依法治国。法不正,法滞后,好人做好事还要吃亏蒙冤,吓得好人不敢做好事。对不法分子打击不力,不及时正法,这些对社会的影响都极坏。
“政者,要正法”,就是强调执法要正要严,要敢于对社会的歪风邪气就地正法,错的,邪的,贪腐,坚决打击。拨乱反正,该纠正的及时纠正。要弘扬正气,树立正能量导向,多方努力,形成良好社会风气。比如有关部门打击不力,电信诈骗猖獗,山东女大学生学费被骗死亡事件,在社会上就引起强烈反响。
心正、身正、行正、正名、正道和正法,上面谈正的含义很多,但必须注意:正是相对的。公正、正派、正义不是绝对的。人是社会的产物,都有一定立场和利益。为政,不应追求绝对平均主义,也不应追求人人满意。一项政策出来,肯定有利有弊,还要兼顾眼前和长远利益,不可能人人都说好。这个公正,主要体现在能反映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和意志,是利大于弊。
最后强调一点,“政者,正也”这个政,不仅包括国政,也包括家政。前面讲国家政事较多,但“政者,正也”的道理,适用国政,也适用家政和个人事务。
孔子在回答为什么不参与政治时就说,“《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尚书》上说:“孝呀,只有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把这种风气影响到政治上去。”这也就是参与政治了呀,为什么一定要做官才算参与政治呢)。孔子认为家政孝道也是政治参与。传统文化就是如此,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统一的。
国要正,家也要正。不少家庭,尤其子女众多的家庭,父母不正,宠爱个别子女,处事不公,引起的家庭矛盾就多。还有一些父母自身不正,对子女起了很坏的示范作用,也是需要警惕的。
家政不正,家风不正,对国政国风有时也产生重大影响。李刚的坑爹案,苏荣家庭式腐败等,都有家风不正的因素在其中,这方面的反面例子很多很深刻。为政者,家政家风不可忽视,也要经常正一正。
四、启示
“人间正道是沧桑”,“政者,正也”。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多少豪杰,一失足成千古恨,悔之无门。如何正,应做好三点。
1、去私欲去侥幸心。心底无私天地宽,私心贪欲是一切罪恶的源头。只有去私,才是王道正道。不要心存侥幸,从正道走上邪道,往往就是侥幸心战胜敬畏心。为政者,尤其不应有一定要在什么时候做到多大官的私念,无数身边例子告诉我们,当官除了本事和自身努力外,还有运气和机遇问题,不要想着旁门左道,还是顺其自然好。
2、内仁外礼依德依法。心中有仁义,有原则有底线,有规矩有章法,红线不踩,高压线不碰。非礼勿视勿听勿言勿动,以礼正身,依法正行,小错误可能还是难免,但大问题一般不会有。
3、干正事树正气。什么样的为政者才是成功的。衡量标准个人认为应有两条,一是任内干成了多少事,造福了多少人,业绩能不能经受时间考验。二是为政是否问心无愧,是否做了想做的事,才华是否得到发挥,自身价值是否得到体现。从这两条衡量标准来看,为政就要多干事,干正事,干实实在在有利于人民群众的好事。就是要走正道,树正气,多为社会添正能量。
光辉岁月,坚持原创,温暖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