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患病影响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辨疑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辨疑
季氏将伐颛臾。冉有、季路见于孔子曰:“季氏将有事于颛臾。”
孔子曰:“求!无乃尔是过与?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
孔子曰:“求!周任有言曰:“陈力就列,不能者止。’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且尔言过矣。虎兕出于柙,龟玉毁于椟中,是谁之过与?”
冉有曰:“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
孔子曰:“求!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丘也闻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今由与求也,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
-----------------------------------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一句,王力编《古代汉语》认为寡、贫二字当对调。
这个说法由来已久,最早见到的可能是董仲舒《春秋繁露·制度》所引——
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故有所积重,则有所空虚矣。大富则骄,大贫则忧,忧则为盗,骄则为暴,此众人之情也。圣者则于众人之情,见乱之所从生,故其制人道而差上下也,使富者足以示贵而不至于骄,贫者足以养生而不至于忧,以此为度而调均之,是以财不匮而上下相安,故易治也。今世弃其度制,而各从其欲,欲无所穷,而俗得自恣,其势无极,大人病不足于上,而小民羸瘠于下,则富者愈贪利而不肯为义,贫者日犯禁而不可得止,是世之所以难治也。(董仲舒《春秋繁露·制度第二十七》)
刘宝楠《论语正义》解董子引文曰:
“盖贫由于不均,故下文言均无贫。论语本错综其文,而繁露则依义引之,故不同也。”看来刘氏是赞同的,但这和《正义》所集他注严重打架。特别是孔安国的注释:国、诸侯、家、卿大夫,不患土地人民之寡少,患政理之不均平。忧不能安民耳,民安则国富。(《论语正义》PP.-9)不知道刘氏为何对他自己所集的孔安国注视若不见。
俞樾《古书疑义举例五种·上下两句互误例》则指:
论语季氏篇: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按:寡、贫二字,传写互易,此本作"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贫”以财言,“不均”亦以财言;不均则不如无财矣,故“不患贫而患不均”也。“寡”以人言,“不安”亦以人言;不安则不如无人矣,故“不患寡而患不安”也。春秋繁露制度篇引孔子曰:“不患贫而患不均”,可据以订正。(《古书疑义举例五种》PP.)俞氏此论影响甚大。杨树达《论语疏证》(PP.)明白主张二字当互易;杨伯峻《论语译注》(PP.)则明确征引了俞樾的观点。当然,也有研究者对此提出十分尖锐的批评。特别是“不均”,俞氏似乎疏忽了孔子的时代背景。
以上是主张二字互换的观点,其在当代亦不乏拥趸。
再举另一派观点。
孔安国的注解上文已经提过。朱熹说得或许更详细一些:
寡,谓民少。贫,谓财乏。均,谓各得其分。安,谓上下相安。季氏之欲取颛臾,患寡与贫耳。然是时季氏据国,鲁公无民,则不均矣。君弱臣强,互生嫌隙,则不安矣。均则不患于贫而和,和则不患于寡而安,安则不相疑忌,而无倾覆之患。(《四书集注》pp.)
(这里没有再列更多。不过一定要明白:孔安国、朱熹在古代的影响远非今日俞樾等人可比。)
当代学者亦有精辟反驳。这里摘选了施家珍《“不患寡而患不均”辨》一文作为代表(原载《孔子研究》,(4))
总结起来,回到文本的历史语境、回到儒家的思想本源,或许能够得到更可靠的理解。当然,今天运用古人思想,未必一定再要顶着一颗古人的脑袋。但是,我们这里讲的是“理解”问题。所以,还是严格一些比较好。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