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患病影响 > 每日园地国学经典五蠹
每日园地国学经典五蠹
《五蠹(dù)》是韩非法治思想的代表作。“蠹”是蛀虫。“五蠹”是五类破坏法治的人群,其中的学者主要指儒者,言谈者指纵横家,带剑者指游侠,患御者指逃避兵役的人,商工之民指广大经营工商业的人。韩非认为这五种人是国家的蛀虫,国君应当严禁他们的活动,甚至应加以消除。韩非以进化论历史观为理论基础,提出“世异则事异,事异则备变”的理论,认为不同的时代应有不同的治国方法,当代治国方法应当“超五帝侔三王”,做到“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以斩首为勇”。如此,才能“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
在所选文段一中,韩非阐述了自己的历史观。韩非提出“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的主张。他的三世进化论为新圣创建崭新的“当今之世”,提供理论上的支持。
在所选文段二中,韩非提出国家制定政令,应根据社会情况而定。
文段三是寓言“守株待兔”的原始出处,喻守旧者的愚蠢可笑。
在文段四中,韩非指出,“五蠹”之民是当时社会上寄生、畸形发展的阶层,对于法家提倡的耕战政策,起着干扰破坏作用。“五蠹”兴盛,国家就衰败,严重危害君主专制。
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①,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②,号之曰有巢氏③。民食果蓏蚌蛤④,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⑤,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⑥,以化腥臊,而民说之⑦,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⑧。中古之世,天下大水,而鲧、禹决渎⑨。近古之世,桀、纣暴乱,而汤、武征伐。今有构木钻燧于夏后氏之世者,必为鲧、禹笑矣;有决渎于殷、周之世者,必为汤、武笑矣。然则今有美尧、舜、汤、武、禹之道于当今之世者,必为新圣笑矣⑩。是以圣人不期修古,不法常可,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注释:
①作:起来,兴起。
②王(wàng):称王,即统治。
③有巢氏:传说中发明巢居的人或人群。
④果蓏(luǒ):瓜果的总称。蓏,瓜类植物的果实。蛤(gé):蛤蜊(lí)。
⑤恶臭(xiù):难闻的气味。
⑥燧(suì):古代取火的器具。
⑦说:同“悦”,喜欢。
⑧燧人氏:传说中发明钻木取火的人或人群。
⑨鲧(gǔn)、禹决渎(dú):传说鲧是禹的父亲,夏后氏的部落首领。他奉尧的命令治水,采用拦河筑坝的方法,没有成功,被舜杀死;禹接受了他父亲的教训,疏通河道,导流入海,治服了洪水。决,疏通。渎,通海的河道。
⑩新圣:新时代的圣人。
,期:期望,羡慕。修古:远古。修,亦作“习、治”解。
-法:效法。常可:永远适宜的办法,陈规。
译文:
在上古时代,人口稀少,鸟兽众多,人民受不了禽兽虫蛇的侵害。这时候出现了一位圣人,他发明在树上搭窝棚的办法,用来避免遭到各种伤害,人们因此很爱戴他,推举他来治理天下,称他为有巢氏。当时人民吃的是野生的瓜果和蚌蛤,腥臊腐臭,伤害肠胃,许多人得了疾病。这时候又出现了一位圣人,他发明钻木取火的方法烧烤食物,除掉腥臊味,人们因而很爱戴他,推举他治理天下,称他为燧人氏。到了中古时代,天下洪水泛滥,鲧和他的儿子禹先后负责疏通河道,排洪治灾。近古时代,夏桀和商纣残暴昏乱,商汤和周武王就起兵讨伐。如果在夏朝的时代还有人构木为巢、钻木取火,一定会被鲧、禹所嗤笑;在殷、商时代还有人把疏通河道当作紧急之务的,一定会被商汤和周武王所嗤笑。那么,如果当今还有人称赞尧、舜、禹、汤、武那一套办法,也一定要被当代的圣人所嗤笑了。所以,圣人不向往久远的古代,不效法恒久不变的常规,要研究当代的社会情况,并据此为它制定相应的措施。
二
古者丈夫不耕①,草木之实足食也;妇人不织,禽兽之皮足衣也。不事力而养足,人民少而财有余,故民不争。是以厚赏不行,重罚不用,而民自治。今人有五子不为多,子又有五子,大父未死而有二十五孙②。是以人民众而货财寡,事力劳而供养薄,故民争,虽倍赏累罚而不免于乱。
尧之王天下也,茅茨不翦③,采椽不斲④;粝粢之食⑤,藜藿之羹⑥;冬日麑裘⑦,夏日葛衣⑧;虽监门之服养⑨,不亏于此矣。禹之王天下也,身执耒臿⑩,以为民先,股无胈,胫不生毛,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以是言之,夫古之让天子者,是去监门之养,而离臣虏之劳也,古传天下而不足多也。今之县令,一日身死,子孙累世絜驾,故人重之。是以人之于让也,轻辞古之天子,难去今之县令者,薄厚之实异也。夫山居而谷汲者,膢腊而相遗以水;泽居苦水者,买庸而决窦。故饥岁之春,幼弟不饷;穰岁之秋,疏客必食。非疏骨肉,爱过客也,多少之实异也。是以古之易财,非仁也,财多也;今之争夺,非鄙也,财寡也。轻辞天子,非高也,势薄也;重争士橐,非下也,权重也。故圣人议多少、论薄厚为之政。故罚薄不为慈,诛严不为戾,称俗而行也。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
注释:
①丈夫:泛指成年男子。
②大父:祖父。
③茅茨(cí):茅草盖的屋顶。
④采:栎(lì)木。椽(chuán):架在屋顶檩木上的木条。斲(zhuó):砍削。
⑤粝(lì)粢(zī):泛指粗劣的食物。粝,粗米。粢,谷类。
⑥藜:一年生草本植物,嫩叶可吃。藿(huò):豆叶。羹(gēng):浓汤。
⑦麑(ní)裘:泛指兽皮衣服。麑,小鹿。裘,皮衣。
⑧葛衣:粗布衣。葛,一种多年生蔓萆,根可吃,纤维可织布。
⑨虽:即使。监门:看门的人。服养:指穿的和吃的。
⑩臿(chā):锹。
,股:大腿。胈(bá):肌肉。
-胫(jìng):小腿。
.多:称誉,赞美。
/累世:接连几代。絜(xié)驾:系马套车。这里指是有马车坐。
0薄厚:指利益的大小。
1汲(jí):取水。
2膢(1ǘ):楚国人二月间祭祀饮食神的节曰。腊:祭名,周历十二月(夏历十月)举行,祭祀百神。遗(wèi):赠送。
3庸:雇工。窦(dòu):孔洞。这里指沟渠。
4饷(xiǎng):供给食物。
5穰(ráng):庄稼丰熟。
6易:看轻。
7鄙:贪吝。
8士:通“仕”,做官。橐:通“托”,依托,指依附贵族。
9戾(1ì):凶暴。
译文:
在古代,男人不耕地,野生的果实足够吃;妇女不用纺织,禽兽的皮足够穿。不用费力而供养充足,人口少而财物有余,所以人们之间用不着争夺。因而不实行厚赏,不使用重罚,而民众自然安定。现在人们养有五个儿子并不算多,每个儿子又各有五个儿子,祖父还没有死就会有二十五个孙子。人口多了,而财物缺乏,费尽力气劳动,还是不够吃用,所以民众互相争夺,即使加倍地奖赏和不断地惩罚,仍然免不了要发生混乱。
尧统治天下的时候,住的是没经修整的茅草房,连栎木椽子都未曾砍削;吃的是粗粮,喝的是野菜汤;冬天披块小鹿皮,夏天穿着麻布衣,即使现在看门奴仆的生活,也不比这差。禹统治天下的时候,亲自拿着锹锄,带领人们干活;累得大腿的肉减少了,小腿上的汗毛都磨光,即使奴隶们的劳役也不过如此。由此说来,古代让出天子地位的人,不过是辞掉了看门奴仆般的苦差,摆脱奴隶样的繁重劳苦罢了,所以把天下传给别人也并不值得赞美和恋念。如今的县令,一旦死了,他的子孙世世代代乘肥马坐坚车,所以人们看重县令的职位。因此人们对于让位这件事,能够轻易地辞掉古代的天子地位,却难以舍弃今天的县令职位,这是因为利益大小的实际情况不同啊。住在山上到深谷去打水的人们,节日里用水做礼物互相赠送;住在洼地苦于水涝的人们,却要雇人挖渠排水。所以荒年的春天,对自己的幼弟也不能管饭;丰年的秋天,对疏远的过客也一定招待吃喝。这并不是疏远亲人,而偏爱过客,是因为收成多少的实际情况不同啊。因此古人看轻财物,并不是仁慈,而是因为财物多;今人发生争夺,并不是贪吝,而是因为财物少。轻易地辞掉天子荣誉,不是什么品德高尚,而是因为古代权位太轻;争夺官职和依附权贵,不是什么品德卑下,而是因为当今权势太重。因此圣人研究社会财富的多少,考虑权势的轻重,来制定他的政令。刑罚轻不算是仁慈,责罚严不算是暴虐,是适应社会情况而行事。所以国家应做的事情取决于社会情况的变化,而应备的措施要跟所做的事情相适应。
三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走触株,折颈而死,因释其耒而守株①,冀复得兔②。兔不可复得,而身为宋国笑。今欲以先王之政③,治当世之民,皆守株之类也。
注释:
①释:丟下。耒(Iěi):古代翻土的农具。
②冀:希望。
③先王:这里指尧、舜、禹、汤、武。
译文:
有个宋国人在田里耕作,田中有一个树桩,一只兔子奔跑时撞在树桩上碰断脖子死了。从此这个宋人便放下手中的农具,守在树桩旁边,希望再捡到撞死的兔子。他当然不可能再得到兔子,自己却被宋国人所嗤笑。现在假使还要用先王的政治来治理当代的民众,那就无疑和守株待兔之类人一样可笑了。
四
故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①,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无私剑之捍②,以斩首为勇③。是境内之民,其言谈者必轨于法④,动作者归之于功⑤,为勇者尽之于军。是故无事则国富,有事则兵强,此之谓王资。既畜王资而承敌国之舋⑥,超五帝侔三王者⑦,必此法也。
民之政计,皆就安利如辟危穷⑧。今为之攻战,进则死于敌,退则死于诛,则危矣。弃私家之事而必汗马之劳,家困而上弗论,则穷矣。穷危之所在也,民安得勿避?故事私门而完解舍⑨,解舍完则远战,远战则安。行货赂而袭当涂者则求得⑩,求得则私安,私安则利之所在,安得勿就?是以公民少而私人众矣。
夫明王治国之政,使其商工游食之民少而名卑,以寡趣本务而趋末作。今世近习之请行,则官爵可买;官爵可买,则商工不卑也矣。奸财货贾得用于市,则商人不少矣。聚敛倍农而致尊过耕战之士,则耿介之士寡而商贾之民多矣。是故乱国之俗:其学者,则称先王之道以籍仁义,盛容服而饰辩说,以疑当世之法,而贰人主之心。其言谈者,为设诈称,借于外力,以成其私,而遗社稷之利。其带剑者,聚徒属,立节操,以显其名而犯五官之禁。其患御者,积于私门,尽货赂,而用重人之谒,退汗马之劳。其商工之民,修治苦窳之器,聚弗靡之财,蓄积待时,而侔农夫之利。此五者,邦之蠹也。人主不除此五蠹之民,不养耿介之士,则海内虽有破亡之国,削灭之朝,亦勿怪矣。
注释:
①书简:即书籍。古代把字写在竹简上,所以称“书简”。
②捍:通“悍”,强悍。
③斩首:当时计军功以砍下敌首数量计算。“以斩首为勇”就是争立战功。首,指带甲士兵之首。
④轨:合,统一。
⑤动作者:指从事劳动的人。功:指农耕。
⑥既:已经。畜(chù):积蓄,积累。承:乘的意思。舋:同“衅”(xìn),缝隙,引申为弱点。
⑦五帝:一般指古史传说中的黄帝、颛顼(zhuānxū)、帝喾(kù)、尧、舜。侔(móu):相等,齐等。三王:指夏禹、商汤和周文王、武王等三代的开国君主。
⑧就:趋近,追求。如:而。辟:躲避。
⑨私门:指权门豪族。完:修治。解舍:官署房屋。解,通“廨”(xiè)
⑩袭:依附。当涂者:当权者。涂,同“途”。求得:要求得到满足。
,公民:指为国出力的人。私人:指依附于权门豪族的人。
-以:因为。趣(qū):趋向。本务:指农耕。末作:指商业和手工业。
.近习:指君主左右的亲信。
/奸财货贾:指用非法之财做买卖。
0聚敛(liǎn):搜括,指奸商牟取暴利。致尊:获得别人的尊重。
1籍:通“藉”,依托,凭借。
2疑:扰乱。
3贰:惑乱。
4为设诈称:说谎造假,故弄玄虚。为:通“伪”,虚假。
5五官之禁:泛指国家的禁令。五官,司徒、司马、司空、司土、司寇,当时分掌国家各种权力的官。
6重人:掌握权势的人。谒(yè):请托。
7苦窳(yǔ):粗劣。
8弗靡:奢侈。弗,通“费”。
9侔:求,谋取。
:五者:指学者、言谈者、带剑者、患御者、商工之民等五种人。
译文:
英明君主的国家,摈弃古代的书简典籍,而以法令来教育民众;禁绝先王的言论,而以官吏为教师;制止游侠刺客的凶悍活动,而把杀敌立功视为勇敢。所以国内的百姓,那些擅长言谈的人一定要遵循法令讲话,从事劳动的人让他们都回到农业生产中去,逞勇的人让他们全部到军队中去服役。这样太平时期国家富足,战争时期兵力也很强盛,这就是统一天下的资本。既积蓄了统一天下的资本,又能利用敌国的弱点,那么要超过五帝和三王媲美,一定得采用这种办法。
人们的通常打算,都是追求安全和利益而避开危险和困苦。现在让他们去作战,前进就会被敌人杀死,后退又要受军法惩处,那他就危险了。抛弃了个人的家事,坚决去承受作战的劳苦,家庭有困难上面也不过问,那他家可够困苦的。面临困苦和危险的处境,百姓怎能不逃避呢?所以他们就去服差役,侍奉私门贵族,这样就具备了免除兵役的条件,免除兵役的条件具备了,就可以远离战争,远离战争就可以保证安全。用钱财进行贿赂并去投靠当权者,就可以使自己的要求得到满足,要求得到满足了,就能保证自身安全。保证自身安全是看得见的利益,怎能不追求呢?这样,为君主服务的人就少,而为权臣效劳的人就多。
英明君主治理国家的政策,总是使工商业者和游手好闲的人尽量减少,而且使他们名位卑贱,因为从事农耕的人太少而经营工商业的太多了。现在社会上向君主亲近的侍臣请托的风气很盛行,这样官爵就可以买到;官爵可以买到,那么工商业者的地位就不卑贱了。投机倒把的商业活动可以在市场上通行,那么商人就不会少了。奸商搜括到的财富超过农民收入的几倍,获得的尊位又超过从事耕战的人,这样光明正直的人就会减少,而从事工商业的人就会增多。所以造成国家混乱的社会风气是:那些学者,称颂先王之道,借重仁义进行说教,讲究仪表服饰而又修饰言辞,用来扰乱当代的法制,惑乱君主实行法治的决心。那些纵横家,虚构事实说谎弄假,借助于别国的力量,来谋求个人的私利,却把国家的利益抛在一边。那些游侠刺客,聚集党徒,标榜气节,用来显扬他们的名声,而违犯国家的禁令。那些逃避兵役的人,聚集在权臣贵族门下,大行贿赂,依仗权贵的请托,逃避从军作战的劳苦。那些工商业者,粗制滥造器物,聚集奢侈财物,囤积起来待机出售,牟夺农民的利益。这五种人,是国家的蛀虫。君主如果不除掉这五种像蛀虫一样的人,不收养光明正大的人,那么天下即使出现残破覆亡的国家,地削国灭的朝廷,也是不足为怪的了。
■责任编辑
肖雱赵翔
创新奉献服务精神白癜风治疗白癜风的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