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患病影响 > 平和史上的第一位全国劳模,您知道么
平和史上的第一位全国劳模,您知道么
文:赖金才
这绝对属于意外的收获!前段日子,我在考究坂仔土楼薰南楼建造的一些历史疑问时,查阅了当年坂仔铜壶望族林氏族谱和清道光十三年黄许桂主修之《平和县志?人物志》(卷七),并于近日拜谒林氏祖墓时,无意中发现了史上平和第一位全国劳模——林艺,乃乾隆年间筹划建造薰南楼的林瑞芝之父。
当年由林瑞芝本人于乾隆年间主持修撰的铜壶林氏族谱载“成字遂谋,名瑞芝,恩贡生,艺公次子”,又载“艺字潜文,向高公长子,康熙五十三年癸巳(年),平和县知县郭廷彩举报乡宾,雍正三年(乙巳年,年)新例恩授农官,正八品。生于顺治十三年(年)……,公卒于乾隆五年(年),享寿八十五岁”。
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对于我们这样的一个农业大国,以农为本是历朝历代的统治者所必须的。清皇朝的改革皇帝雍正帝甫一登极,就颁布了垦荒造田、兴修水利等多项重农务本的新举措。其中,尤有以农为贵的思想最具革新特色,雍正二年,个性鲜明的雍正帝指出:“四民之业,士之外,农为最贵,凡士、农、工、贾,皆赖食于农,以故农为天下之本务,而工贾皆其末也。”“农人辛苦劳作以供租赋。不仅工商不及,不肖士大夫亦不及也!”在重农务本、以农为贵的革新思想指导下,雍正帝要求各州县每年必须在各乡中举荐一两个勤劳俭朴又没有过失的老年农民,由皇帝钦加特授他们八品顶戴,以示奖掖。古稀之龄的林艺公于“雍正三年新例恩授农官”,想当年一介老农林艺公,在雍正帝创设农官制度次年(雍正三年)即荣膺八品顶戴,披彩挂红,成为邻里的楷模,家族的骄傲,那是何等的荣耀。雍正帝要求农官在农民中树立楷模,提高农民垦田耕种的积极性,并用其先进经验指导当地的农业生产,以让群众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那么,当年的“正八品农官”林艺公起到榜样作用了吗?
我在清道光十三年黄许桂主修之《平和县志?人物志》(卷七)中,查阅到一位名叫“林为章”的人物,记述如下:“林为章朴懋勤俭,敦本笃伦,力田间事。雍正乙巳年,膺特典举报农官,秩视八品。丙午、丁未岁歉,倾囷赈饥,焚券不索偿。修路造陂,行者德之。享年八十有五,生平和睦乡族,无只字入公庭,人咸重其齿德”。
而近日与林氏后人到坂仔镇和平村十尖山脚下,拜谒气派非凡的林艺公大墓,墓碑上“显考迪功郎谥潜文林公墓”“孝男乡宾光惠贡生瑞丰贡生瑞芝监生光著共立石”等字迹清晰可读。“迪功郎”者,乃明清时代由朝廷册封的正八品官名,用现今的话来说,乃镇长、科长一类的“吃皇粮”的正式官员是也。
比对林氏族谱、县志、林公墓石所载,姓氏、官阶、荣膺农官年度、享寿岁数等皆一致无误,林艺与林为章乃同一个人应是无疑的了。至于县志为什么把“林艺”记载为“林为章”,因据墓碑所载,“潜文”实乃艺公谥号而非其字,“为章”已无从细考,我想,“为章”应该是林艺公受雍正帝册封时,官方在册的、林艺公在世时所用的字号吧。
老农林为章(林艺公)能在几百年前的县志中占有一席之地着实不易,县志中简短的文字记载了林为章(林艺公)“修路造陂”“力田间事”,为人“朴懋勤俭,敦本笃伦”,且在两次的饥荒年度“倾囷赈饥,焚券不索偿”,一生“和睦乡族,无只字入公庭”,其德行获得时人的交口赞誉。县志对林为章(林艺公)七十五个字的记述惜字如金,但句句高度褒扬肯定。林为章(林艺公)实乃那个时代的楷模,无愧于雍正帝钦授八品顶戴的农官荣誉。毫无疑问,在那个读书科举仕进为官的社会,以农为业“力田间事”、劳动致富的林为章(林艺公)却顶戴正八品农官,奇葩至极。难怪县志不吝溢美之词予以褒扬,实已无异于披挂全国劳模绶带的风云人物了!
其实,早在康熙五十三年,时年五十八岁的老农林为章(林艺公)在荣膺雍正帝钦授农官荣誉的十一年前,即已名满平和,被当时的“平和县知县郭廷彩举报乡宾”。“乡宾”者,古代嘉礼之一也,乃指地方官按时在儒学举行的一种敬老仪式。想必当年知县郭廷彩在县城兴办义学九和书院期间(据郭廷彩《义学碑记》载,九和书院创办于康熙五十一年,康熙五十五年落成),那时“力田间事”致富的老农林为章(林艺公)即已捐赠了一大笔钱粮,资助建造九和书院,其德行已经得到了当时士绅阶层的认可,在儒学被知县等士绅耆硕礼敬了。
当然,历史上平和肯定还有很多“人咸重其齿德”的人物楷模被皇帝褒扬。但是,细读平和县志,老农林为章(林艺公)却是书中所载的唯一一位劳动致富而被皇帝褒扬,钦授八品顶戴的农官。因此,有史可据,说林艺公(林为章)是史上平和县第一位全国劳动模范已实至名归。
(老才写于年春,感谢林何新、林仲山两先生提供族谱等材料。清明节来临,谨向坂仔铜壶林氏先贤致敬!)
来源:平和育才中学
-品牌展播-合作/广告:拉萨白癜风医院北京最好白癜风医院怎么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