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相关医院 > 读一个人的朝圣,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读一个人的朝圣,治好了我的精神内耗
#一个人的朝圣#
推荐一本年出版的《一个人的朝圣》,这本出自蕾秋·乔伊斯的畅销书,它的篇幅不长,我曾用一夜的时间把这本书看完了。故事的情节引人入胜,尤其是主人公哈罗德从一个与世界格格不入的透明人、他人眼中的失败者蜕变、与世界和解、与自己和解的过程,对我来说颇具震撼。
乔伊斯在这本书深刻地探讨了信仰和人从自然中获得的救赎,这个新奇的又独特的角度对我来说绝对是耳目一新,眼前一亮。故而爱不释手,囫囵吞枣的读了起来,当时的我正值迷茫的时候,对自己的未来充满恐惧和未知,恰巧随手从书架上发现了这本书,起初被书名吸引,浅读过后被此书深深吸引而无法自拔。正是这本书在我最孤独无助时给了我精神安慰,助我度过精神寒冬。
因此,我十分希望能把这本书推荐给对生活失去希望,感觉生活索然无味的朋友们,希望这本书也能助你们度过精神寒冬。
《一个人的朝圣》讲述的是一天,一个年近半百的老人哈罗德突然收到了故友奎妮的来信,随后受到加油站女孩的鼓励,鬼使神差地踏上了徒步去看望奎妮的路途,最后哈罗德在路途完成了自我救赎,与世界和解的过程。
本书不厚,常给人以能一口气读完的错觉。
实际上,并非如此。细细读来就能发现其中的缘故,乔伊斯在本书的运用了大量的篇幅来塑造主人公哈罗德的性格特征,力求突出哈罗德与世界的矛盾,以次奠定全文沉重的感情基调,同时穿插了很多关于信仰的讨论,使读者信仰产生思考。
这本书对我来说,它带给我的除了久久缭绕在心头的哀伤,对沉重人生和个人信仰的深刻思考。与此同时,读完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是更多的鼓舞,是积极的心理暗示,主人公哈罗德徒步是为了挽救故友奎妮,哈罗德在完成拯救他人的同时,也是在完成自我的救赎,在徒步的过程,哈罗德与自然亲密接触,在自然的净化和洗礼,与沿途所遇之人交谈,哈罗德逐渐放开了心防,最终和世界完成了和解,我在阅读的过程,精神随着主人公哈罗德一路历险,感觉精神得到了治愈。
虽然我们无法向书中的哈罗德一样去进行徒步,进行朝圣,但是我们依旧可以时常利用零碎时间去对自己进行反思,让我们的心灵来一场一个人的朝圣。哈罗德的经历让我感受到了世界的美好,感受到了生活依旧有值得我们去发现的美好,人间值得。
故事以哈罗德徒步去看望奎妮作为主线,路途上哈罗德对自己经历的碎片化回忆为另一条断断续续的主线,双线交错进行,故事读起来更有趣,更曲折。
哈罗德的朝圣之路,是从一个早晨开始的。那天,他收到一封来信,是二十年未见的同事奎妮,因患了癌症,写信来与他道别。哈罗德看过信后,在震惊和悲痛中写了回信打算寄回去,但就在他去邮局寄信的途中,借由奎妮回忆起自己的人生,十分感叹,以致于路过一个又一个邮筒,都舍不得投信。
后来,哈罗德遇到了一位加油站的女孩,给他说了一句点亮他心灵的话:“或许这就是世界所需要的,少一点理性,多一点信念。”
加油站女孩的一句话,开启了1个老人,87天,英里,只为了拯救一个故人的生命的故事.
在现实和回忆交织的驱动下,哈罗德恍恍惚惚的越走越远,最后干脆决定步行到奎妮的疗养院,此时的哈德罗隐约受到了一种名为信仰的感召,他半推半就的继续前行,直到遇到一个旅馆,在里面哈罗德结识到了一群奇怪的朋友,当哈罗德讲出他的计划时,他们并没有感到奇怪,还认为哈罗德是在进行着某种神秘的朝圣仪式,都表示支持哈罗德。他们的肯定给了哈罗德继续下去的动力。
哈罗德出发时穿着的是帆布鞋,所以在一天的赶路后哈罗德的脚底理所当然的长出了水泡,以至于他每挪动一下脚步都要承受巨大的痛苦。
就在哈罗德想放弃时,他走到了一户养有狗的人家,女主人好心的收留了他,并为他处理了伤口,在极度的痛苦中,哈罗德的记忆如潮水般在脑海里翻涌,一夜无眠。
第二天,哈罗德不告而别,继续踏上了看望奎妮的旅行。
哈罗德在旅行的途中遇到了各色各样的人,与他们交谈、听他们倾述。使他了解到他人的人生亦如自己的人生,过着再平凡不过的生活,暗地里还藏着不为人知的黑暗和磨难。同时,一路上哈罗德也在反思自己的人生,他发现自己不仅是个糟糕的丈夫和父亲,还是个糟糕的朋友。因为自己的行为在啤酒厂犯下大错,却不敢站出来承担,最后奎妮为自己抗下了所有罪责并离开了啤酒厂。
为了挽回些什么,哈罗德上路了,带着莫名的、难以言表的信仰出发了,只为挽救自己的故友奎妮。但他不知的是这也是一次心灵的自我救赎的过程、融化自己和妻子莫琳中间的坚冰的契机。
一个人的徒步,两个人的心路历程,他们渐渐学会放下一切,重新认识自己和对方,这个世界本就不是完美得无可挑剔,但我们也不能抱着成见生活一辈子。
哈罗德的旅行虽然没能救回奎妮·轩尼斯,但他努力尝试过了,起码他在奎妮生命的最后一刻跟她表达了自己已经迟了二十几年的谢谢,世事轮回,没有人能凭信念改变一个人的命运。
哈罗德徒步而行,重新找回对生活的意义,他突破童年不幸,面对曾经自己对于家庭的缺失,用爱和勇气重新开始,最终换回了莫琳的理解和自己对未来的热望。
在这个神圣的朝圣之旅中,哈罗德不断反思自己、认识自己、寻找自己,在途中,他也曾振奋过,迷失过,怀疑过。
乔伊斯把哈罗德塑造成这样一个会痛苦、失落、又时而高昂的,有血有肉的普通人形象,这更容易引起我们的共情,继而引发共鸣,融入故事中。
我觉得吧,人的一生,有些事真的不能考虑得太清楚,不需要我们去算计成本和收益。相反,有些东西是人生中最重要的,比如爱和信仰。
每个人的人生都背负着许多苦痛,当走到人生边上,才发现人活一世,这四个字很重要:心存信仰!
哈罗德横跨英格兰,没有徒步用的专业装备,没有急救药品,没有换洗衣服,没有手机,甚至没有多余的钱。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都是哈罗德,无论是什么理由、什么原因,逼迫着我们必须去做,直到开始干起来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他步行去看望奎妮,只为一个信念:只要他在走,奎妮就一定要活下去。
蕾秋·乔伊斯在《一个人的朝圣》最后写道:
“走了这么远的路,终于找到了最重要的是什么,却发现必须又一次放手。海浪摔打在岸上,我们心潮汹涌,一浪接着一浪,我们总也不可能一直望着。”
我们或许并不能改变什么,平静的生活里,充斥着艰难困苦,日子像是一潭绝望的死水。但是,我们却可以改变自己,改变内心,忘掉过去的伤痕,与过去的自己和解,也与未来的自己握手。
倘若生活中,一些人或事,是值得你像哈罗德一样奋不顾身去经历磨难虔诚朝圣的,那么请好好珍惜,不要去逃避他们。无论对于你,还是那些人和事,都是值得庆幸的。
一生很长,一生很短。一个人静静地孤独地蹒跚而走,以信念支撑,终点是哪里已经无所谓。不必左顾右盼,只管继续往前走,鲜花会在你来时的路旁兀自盛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