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相关医院 > 中国历代画论之近代绘画史论中国画学
中国历代画论之近代绘画史论中国画学
齐 刘瑱——字士温,勔子,彭城安上里人,篆隶丹青,并为当世所称,尤善画妇人,时称第一焉。 谢赫——不知何许人,善写貌及人物,能一览便写,与真相毫发无遗,论者谓中兴以后,众人莫及。着有《古画品录》,尤有功于画学。 毛惠远——乐阳阳武人,师顾恺之,善画马,与刘之画妇人,并为当时第一。 毛惠秀——惠远之弟,永明中待诏秘阁,善图绘佛像人物故实。 宗测——炳之孙,字敬微,居江陵,善画,遵祖法,尝自绘阮籍像,悬行障上以对之。又画永业寺佛影台,称妙作。少静退,不乐仕进。永明三年,诏征不就。好游,着《衡山》、《庐山记》。 余如陈郡人殷,善写人面,与真不别。蘧道愍、章继伯,并善寺壁,兼长画扇。沈标画无所偏擅,触类皆涉。姚昙度画有逸才,笔迹调媚,专工绮罗屏帐。要皆颇有名于时。至章继伯之画藉田图,范怀珍之写渥洼马图,陶景真之画孔雀鹦鹉虎豹,僧珍之画康居人马,张季和之画游清池,亦各有特长,不可泯灭者也。 梁 萧绎——小字七符,梁武帝第七子,即世祖也。画擅人物故实。曾绘宣尼像,着有《山水松石格》,有功于我国画学不少。以天监丙戌生,在位三年,岁壬申崩,年四十有七。 萧贲——字文奂,齐竟陵王子良之孙也。起家湘东王,法曹参军,善绘山水,咫尺之内,便觉万里为遥,后以饿死。 张僧繇——吴人,天监中,为武陵王国侍郎,直秘阁知画事,历右军将军,吴兴太守。善写貌,兼图绘云龙人物故实。所绘道释画与顾、陆并重,称六朝三大家。山水则独创所谓没骨皴者以得名。其子善果、儒童,亦皆善画。 陶弘景——秣陵人,字通明,居丹阳,自号华阳陶隐居,后止勾曲山。画品超迈,笔法清真,论者谓惟南阳宗少文、范阳卢鸿,其遗迹名世,差堪鼎足云。性恬淡,特爱松风,欣然以泉石为乐。盖自幼得葛洪《神仙传》,便有养生之志也。武帝即位,大事咨询,时人号之为山中宰相。宋元嘉壬辰生,梁大同丙辰卒,年八十有五,赠大中大夫,谥贞白先生。 余如武帝三子萧综,元帝长子萧方等,简文帝五子萧大连,皆以皇族擅丹青;吴郡陆杲,陈郡袁昂,皆颇善画。焦宝愿师于张、谢,而时善表新意;解倩师于蘧、章,而能通变巧捷;嵇宝钧、聂松二人,皆无的师,而意兼真俗,为僧繇之亚,亦一时名家也。 陈 顾野王——吴人,字希冯,在梁为中领军。后入陈,为黄门侍郎,光禄卿。尝绘古贤,与王褒书赞,时人称为二绝。尤工草虫。梁天监庚子生,大建辛丑卒,年六十有二。 殷不害——陈郡长平人,工书画,家贫,事母养弟,士大夫皆以行称之。曾仕梁,为廷尉平;入陈,除司农,晋陵太守,以光禄大夫致仕养疾。后主即位,加给事中。其子僧首留周,及祯明己酉陈亡,僧首来迎,卒于道,年八十有五。 北朝号称画家者凡十六人:——魏五人,北齐八人,周三人。 魏 魏画家较少,其画品亦较简单,惟气势多崛强。新乡侯杨乞德之画佛像,勃海■人高遵尝撰二殿图,皆有名一时。王由字茂道,京兆霜城人,罢郡后,寓居颍川,历给事中,尚书郎,东莱太守,工摹画,尤善佛像,为时人所服。惜后为乱兵所害,年仅四十有三。蒋少游,乐安博昌人,寄居平城,以佣书为业,后仕至太常卿,赠龙骧将军青州刺史,亦工书画,曾使至齐,摹写宫掖而归,以其有班输之巧,善画人物精雕刻也。 齐 齐之画家,首推曹仲达。仲达曹国人,仕至朝散大夫,图绘称工,梵佛尤妙,写龙蛇,能致风云。次之,则杨子华,官直阁将军,员外散骑常侍,尝画马于壁,夜听啼啮长鸣,如索水草;图龙于素,舒卷辄云气萦集。世祖重之,居禁中,天下号为画圣。萧放字希逸,武平中待诏文林馆,好文善画,尝以监画工作屏风等杂物见知,累迁太子中庶子,散骑常侍。广宁王孝珩,姓高氏,文襄第二子,尝图苍鹰如真,作朝士图,尤妙。其余如殷英童、刘杀鬼、曹仲璞、高尚士、徐德祖等,亦皆著名一时。 周 周代画家,曰田僧亮,为周常侍,画名高于董、展。曰冯提伽,北平人,官至散骑常侍,兼礼部侍郎,志尚清远,周末,避乱,佣画于并汾之间,善画车马,人物则非所长。曰袁子昂,亦善画。 据所述而比较之,知南朝画家,多于北朝,——是虽因南人好画过于北人之故,亦以北朝注重石刻,一部分能画之士,多费心力经营于石窟之造像,日与石工为伍,而其名亦遂不着故也。且北朝诸家,皆长于道释人物画之一门。南朝则更时有以山水画名者,即其人物画中,亦带山水之背景。至北朝画家,多尚摹仿,从旧法中精益求精;南朝画家多尚创作,于旧法中参新意,或竟能另辟蹊径,为后人法。是则南朝诸帝提倡之功,亦其地理与人民美术思想较长于北人故也。故南北朝画家之最有关于我国画史者,如陆探微、张僧繇等,皆吴中人。则当时图画在长江流域——江南——发达之情形,亦可见之。 第十六节画论 南北朝为我国人物画极盛山水画成立之时代,习画者要皆士夫之流,能知图画理法上之价值及趣味,复能以笔墨形容之,关于绘画之妙理奥趣,往往为所阐发,而当时画家之作品,又足供论评者之材料,于是因画定品,因品列等,于阐发图画之理法外,又有赏鉴的品评。此种品评,在当时实为创作。故其画论,可分二种:曰关于画法的理论,关于赏鉴的品评。 关于画法的理论。则如宋宗炳《画山水序》,王微《叙画》,梁元帝《山水松石格》等,摘录如下: 宗炳《画山水序》——圣人含道应物,贤者澄怀味像,至于山水,质有而趋灵,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又称仁智之乐焉。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伤ㄢ石门之流,于是画像布色,构兹云岭。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旨微于言像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今张绡素以远映,则昆阆之形可围于方寸之内。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是以观画图者,徒患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其似,此自然之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虽复虚求幽岩,何以加焉。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嶷,云林森渺,圣贤映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 王微《叙画》——夫言绘画者,竟求容势而已。且古人之作画也,非以案城域,辨方州,标镇阜,划浸流,本乎形者融,灵而变动者心也。灵无所见,故所托不动,目有所极,故所见不周。于是乎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尽寸眸之明,曲以为嵩高,趣以为方丈,以┧之画,齐乎太华,枉之点,表夫龙准,眉额颊辅,若晏笑兮,孤岩郁秀,若吐云兮。横变纵化而动生焉,前矩后方而灵出焉。然后宫观舟车,器以类聚;犬马禽鱼,物以状分;此画之致也。望秋云,神飞扬,临春风,思浩荡,虽有金石之乐,璋之琛,岂能仿佛之哉。披图按牒,效异山海,绿林扬风,白水激涧,呜呼!岂独运诸指掌,亦以明神降之,此画之情也。 梁元帝《山水松石格》天地之名,造化为灵,设奇巧之体势,写山水之纵横,或格高而思逸,信笔妙而墨精。由是设粉壁,运人情,素屏连幛,山脉溅瀑,首尾相映,项腹相近。丈尺分寸,约有常程,树石云水,俱无正形。树有大小,丛贯孤平,扶疏曲直,耸拔凌亭。隐隐半壁,高潜入冥,插空类剑,陷地如坑。秋毛冬骨,夏荫春英,炎绯寒碧,暖日凉星,巨松沁水,喷之蔚垌,褒茂林之幽趣,割杂草之芳情。泉源至曲,雾破山明,精蓝观宇,桥约关城,人行犬吠,兽走禽惊。高墨犹绿,下墨犹。水因断而流远,云欲坠而霞轻。桂不疏于胡越,松不难于弟兄。路广石隔,天遥鸟征。云中树石宜先点,石上枝柯末后成。高岭最嫌邻刻石,远山大忌学图经。审问既然传笔法,秘之勿泄于户庭。 关于赏鉴的品评,则如北齐颜之推《论画》,南齐谢赫《古画品录》,陈姚最《续画品》等皆为名作,并录如下: 颜之推《论画》——画绘之工,亦为妙矣。自古名士,多或能之。吾家尝有梁元帝手画蝉雀白团扇及马图,亦难及也。武烈太子偏能写真,坐上宾客,随宜点染,即成数人,以问童孺,皆知姓名矣。萧贲、刘孝先、刘灵并文学已外,复佳此法,玩古知今,特可宝爱。若官未通显,每被公私使令,亦为猥役。吴郡顾士端,出身湘东或国侍郎,后为镇南府刑狱参军,有子曰庭,西朝中书舍人,父子并有琴书之艺,尤妙丹青,常被元帝所使,每怀羞恨。彭城刘岳,橐之子也,仕为骠骑府管记,平氏县令,才学快士,而画绝伦,后随武陵王入蜀,下牢之败,遂为陆护军画支江寺壁,与诸工巧杂处。向使三贤都不晓画,直运素业,岂见此耻乎。 谢赫《古画品录》——夫画品者,盖众画之优劣也。图绘者,莫不明劝戒,着升沈,千载寂寥,披图可鉴。虽画有六法,罕能尽该,而自古及今,各善一节。六法者何,一气韵生动是也,二骨法用笔是也,三应物象形是也,四随类赋彩是也,五经营位置是也,六传移模写是也。惟陆探微、卫协备该之矣。然迹有巧拙,艺无古今,谨依远近,随其品第,裁成序引,故此所述;不广其源,但传出自神仙,莫之闻见也。 第一品五人——陆探微,穷理尽性,事绝言象,包前孕后,古今独立,非复激扬,所能称赞。但价重之极,于上上品之外,无他寄言,故屈标第一等。——曹不兴,不兴之迹,殆莫复传,惟秘阁之内,一龙而已。观其风骨,名岂虚成。——卫协,古画皆略,至协始精。六法之中,迨为兼善。虽不该备,形似颇得。壮气凌跨,旷代绝笔。 张墨、荀勖,风范气韵,极妙参神,但取精灵,遗其旨法,若拘以体物,则未见精粹,若取之象外,方厌膏腴,可谓微妙也。 第二品三人——顾骏之,神韵气力,不逮前贤,精微谨细,有过往哲。变古则今,赋彩制形,皆创新意,若包牺始更卦体,史籀初改书法。——陆绥,体韵遒举,风彩飘然。一点一拂,动笔皆奇,传世盖少。所谓希见卷轴,故为宝也。——袁(),比方陆氏,最为高逸,像人之妙,并美前贤。但志守师法,更无新意;然和璧微玷,岂贬十城之价也。 第三品九人——姚昙度,画有逸才,巧变锋出,鬼音魁神鬼,皆能妙绝同流,真为雅郑兼善。莫不俊拔,出人意表,天挺生知,非学所及。虽纤微长短,往往失之,而舆皂之中,莫与为匹。岂真栋梁萧艾,可唐突者哉。——顾恺之,格体精微,笔无妄下,但迹不逮意,声过其买。 毛惠远,画体周赡,无适弗该,出入穷奇,纵横逸笔,力遒韵雅,超迈绝伦。其挥霍必也极妙。至于定质块然,未尽其善,神鬼及马,泥滞于体,颇有拙也。——夏瞻,虽气力不足,而精彩有余,擅名远代,事非虚美。——戴逵,情韵连绵,风趣巧拔,善图圣贤,百工所范。荀、卫已后,实为领袖。及乎子,能继其美。——江僧宝,斟酌袁、陆,亲渐朱蓝,用笔骨梗,甚有师法。像人之外非其长也。 吴骷恚宸ㄑ琶模浦貌徘桑妹赖蹦辏猩┞濉张则,意思横逸,动笔新奇,师心独见,鄙于综采。变巧不竭,若环之无端。景多触目,谢题徐落,云此二人,后不得预焉。——陆杲,体致不凡,跨迈流俗,时有合作,往往出人。点画之间,动流恢服,传于后者,殆不盈握,桂枝一芳,足睹本性,流液之素,难效其功。 第四品五人——蘧道愍、章继伯,并善寺壁,兼长画扇,人马分数,毫厘不失,别体之妙,亦为入神。——顾宝光、全法陆家,事事宗禀,方之袁,可谓小巫。——王微、史道硕并师荀、卫,各体善能。然王得其细,史传其真,细而论之,景玄为劣。 第五品三人刘瑱,用意绵密,画体纤细,而笔迹困弱,形制单省。其于所长,妇人为最。但纤细过度,翻更失真。然观察详审,甚得姿态。——晋明帝虽略于形色,颇得神气,笔迹超越,亦有奇观。刘绍祖善于传写,不闲其思。至于雀鼠,笔迹历落,往往出群。时人谓之语,号曰移画。然述而不作,非画所先。 第六品二人——宗炳,炳明于六法,迄无适善,而含毫命素,必有损益,迹非准的,意足师放。——丁光虽擅名蝉雀,而笔迹轻羸,非不精谨,乏于生气。 姚最《续画品》——夫丹青妙极,未易言尽。虽质沿古意,而文变今情,立万象于胸怀,传千祀于毫翰,故九楼之上,备表仙灵,四门之墉,广图贤圣,云阁兴拜伏之感,掖庭致骋远之别,凡斯缅邈,厥迹难详。今之存者,或其人冥灭,自非渊识博见,孰究精粗。摈落蹄筌,方穷致理。但事有否泰,人经盛衰,或弱龄而价重,或壮齿而声遒,故前后相形,优劣舛错。至如长康之美,擅高往策,矫然独步,终始无双,有若神明,非庸识之所能效,如负日月,岂末学之所能窥。荀、卫、曹、张,方之蔑矣,分庭抗礼,末见其人。谢、陆声过于实,良可于邑,列于下品,尤所未安。斯乃情有抑扬,画无善恶,始信曲高和寡,非直名讴,泣血谬题,宁止良璞。将恐畴访理绝,永成伦丧,聊举一隅,庶同三益。夫调墨染翰,志存精谨,课兹有限,应彼无方。燧变墨回,治点不息,眼眩素缛,意犹未尽。轻重微异,则妍鄙革形,丝发不从,则欢惨殊观。加以顷来容服,一月三改,首尾未周,俄成古拙,欲臻其妙,不亦难乎。岂可曾未涉川,遽云越海,俄睹鱼鳖,为察蛟龙,凡厥等曹,未足与言画矣。陈思王云:传出文士,图生巧夫,性尚分流,事难兼善,蹑方趾之迹易,不知圆行之步难。遇像谷之凤翔,莫测吕梁之水蹈,虽欲游刃,理解终迷,空慕落尘,未全识曲。若永寻河书,则图在书前,取譬连山,则言由像着,今莫不贵斯鸟迹,而*彼龙文,消长相倾,有自来矣。故亻垂断其指,妙不可为,杖策坐忘,既惭经国,据梧丧偶,宁足命家。若恶居下流,自可焚笔,若冥心用舍,幸从所好。戏陈鄙见,非谓毁誉,十室难诬,伫闻多识。今之所载,并谢赫所遗,犹若文章止于两卷,其中道有可采,使成气家之集。且古今书评,高下必诠,解画无多,是故备取,人数既少,不复区别,其优劣,可以意求也。 梁元帝,学穷性表,心师造化,非复景行,所能希涉。画有六法,真仙为难,王于像人,特尽神妙。心敏手运,不加点治,斯乃听讼部领之隙,文谈众艺之余,时复遇物援豪,造次惊绝,足使荀、卫阁笔,袁、陆韬翰。图制虽寡,声闻于外,非复讨论木讷,可得而称焉。——刘璞,胤祖之子,少习门风,至老笔法不渝前制,体韵精研,亚于其父,信代有其人,兹名不坠矣。——沈标,虽无偏擅,触类皆涉,性尚铅华,甚能留意,虽未臻全美,亦殊有可观。谢赫,点刷精研,意在切似,目想豪发,皆无遗失,丽服靓妆,随时变改,直眉曲鬓,与世事新,别体细微,多自赫始。遂使委巷逐末,皆类效颦。至于气韵精灵,未穷生动之致,笔路纤弱,不副壮雅之怀;然中兴以后,众人莫及。毛惠秀,其于绘事,颇为详悉,太自矜持,番成羸钝,遒劲不及惠远,委曲有过于棱。——萧贲,雅性精密,后来难尚,含毫命素,动必依真,学不为人,自娱而已,虽有好事,罕见其迹。——沈粲,笔迹调媚,专工绮罗,屏障所图,颇有情趣。——张僧繇,善图塔庙,超越群工,朝衣野服,今古不失,奇形异貌,殊方夷夏,实参其妙,俾昼作夜,未尝厌怠,惟公及私,手不停笔,但数纪之内,无须臾之闲,然圣贤瞻瞩,小乏神气,岂可求备于一人。虽云晚出,殆亚前品。——陆肃,绥之弟,早藉趋庭之教,未尽敦阅之勤,虽复所得不多,犹有名家之法,方效轮扁,甘苦难投。——毛棱,惠远之子,便捷有余,真巧不足,善于布置,略不烦草,若比方诸父,则床上安床。——嵇宝钧、聂松二人,无的师范,而意兼真俗,赋形鲜丽,观者悦情,若辨其优劣,则僧繇之亚。——焦宝愿虽早游张、谢,而靳固不传,旁求造请,事均盗道之法,殚极斫轮,遂至兼采之勤。衣文树色,时表新异,点黛施朱,重轻不失,虽末穷秋驾,而见赏春坊,输奏薄技,谬得其地,今衣冠绪裔,未闻好道,丹青道堙,良足为慨。——袁质,荷之子,风神俊爽,不坠家声。始逾志学之年,便婴颠痫之病。曾见草庄周木雁、卞和抱璞两图,笔势遒正,继父之美。若方之体物,则伯仁马龙之显,比之书翰,则长胤狸骨之方。虽复语迹异途,而妙理同归一致。苗而不实,有足悲者。无名之实,谅在斯人。 僧珍、僧觉,珍,遽道愍之甥;觉,姚昙度之子。并弱年渐渍,亲承训勖,珍乃易于酷似,觉岂难负析薪,染服之中,有斯二道,若品其工拙,盖嵇、聂之流。——释伽佛陀吉底俱、摩罗菩提此数手,并外国比丘。既华戎殊体,无以定其差。品光宅、威公雅耽好此法,下笔之妙,颇为京洛所知闻。解全法遽章,笔力不逮,通变巧捷,寺壁最长。 按上所举画论著作家,皆系南朝人,殆南朝好文之故欤。所论关于理法者,多偏于山水。山水画之妙处,从来未经人道,以山水画时尚幼稚;而其妙处,又非胸襟高超、适性山水者,不能道着。宗炳高士,以山水为乐,乐之不疲,乃以入于画。其画固以自娱者也,故曰:“畅神而已。”夫欲以画畅神,则平时非有相当之修养不可。惟能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丛,独应无人之野,始能一遇峰岫嶷,云林森渺,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会感神,神超理得,此中奥妙,宗氏能于山水画幼稚时代而阐发之,不可谓非高人深致也。王微专论画之情致,其论画致,以灵动为用。曰横变纵化而动生焉,前短后长而灵出焉,盖言经者,非独依形为本,尤须心运其变耳。其论画情,则以运诸指掌,降之明神为法,以扬神荡思为的,要言不繁,至理若揭。元帝所论,虽仅三百余言,而于山水松石神气体用之妙,位置点缀之备,无不包举而毕示,与长史笔法等篇俱有古人传习相承之意。关于评品者,则颜之推所言于绘画之艺术上,虽无甚价值,然我国画以艺称,古时固无“工”、“非工”之阶级;自汉以来,士夫习画者日多,遂称非士夫而专艺者为画工;士夫画家,甚至羞与为伍。于是工非工之阶级乃分。士夫画家,既力自鸣高,而视殊类者,为不足齿,在我国画史上,若名为画家者,自汉以来,惟有士夫而已,其为画工,名概不得而着焉。是实艺术史上最不平等事。观颜之推之论画,兢兢以与诸工巧杂处,为三贤晓画之大耻,致垂训其子孙,是即可见南北朝人对于阶级观念之深,真无所不极也。谢赫画有深诣,创言六法,为后世习画者树南针,其功非小;更举六朝诸画家,一一评其优劣,能各如其分,其识力之高,尤足多者。且谢氏言画,不主死守师法,极赞别创新意,故曰:“述而不作,非画所先。”其于画学,可谓得其命脉矣。姚最《续画品》,系举谢氏所遗而续品之者也,与谢氏《古画品》合观,可尽得六朝画家之优劣。此种逐一人而总论之画评,前未之见,与后世依据个人之作品而各异其评者,又大异,亦特色也。 ●第六章隋之画学 杨坚篡周并陈,统一中国,国号隋,传四主而亡。国祚之短,等于嬴秦。盖自开皇己酉迄义宁丁丑,即西纪五八九年~六一七年,仅二十九年而禅于唐。虽为时甚促,以政治区域统一之故,影响于绘画者,则亦有独立记述之必要。 ○第十七节概况 绘画之进步,要在民众文艺思想之自由。自由思想,往往在列国纷争之世而益发达。故我国绘画,春秋战国较为发达,至秦汉帝制统一,即被拘束,先例章然。自魏晋而南北朝分疆力争以来,凡三百余年,画非一门,各有专家,其发达之度,可谓空前。及隋统一南北,绘画思想,即稍稍被束缚。开皇二年,曾敕夏侯朗作三体图,系一种历史的故实画,寓儒教之旨于美术。此种被专制君主所利用之绘画,即足束缚南北朝以来之新绘画思想。终隋之世,凡用于政教上之绘画,上好下趋,其取材范围,大率不能越此。炀帝大业元年,营显仁宫于洛阳;自长安至江都,置离宫四十余所;四年,又造汾阳宫;土木频兴,其间绘画之饰施,穷极奢侈。加以当时京洛一带寺院道观等之建筑杂起,靡不以绘画为饰,我国壁画之风,盖至是号称极盛。故工匠派之绘画,极巧至精;而非工匠派之绘画,亦因炀帝之好,不堕先绪。炀帝尝自撰古今艺术图五十卷,又于东都起二妙台,东曰妙楷,藏古法书;西曰宝迹,庋古名画,一时巨匠名士,争起用世,展子虔自江南至,董伯仁自至。当董、展之相见也,初存轻视;后则互益。乃知南北朝以来南北异趋之画风,至是因政治区域之统一,君主专制之撮合,遂相调和。阎毗、杨契丹、郑法士兄弟等,亦应时出世,与展、董等共从事于土木之饰。逢迎君意而作之绘画,固非能有自由思想之特现;然其受束缚也,亦不过限于取材方面,其时平凡之画家,因取材之不自由,自足妨其思想艺术之全部;其杰出者,则亦不然。以人物论,当时外国僧人之来中国者,较前为多,所作绘画,自关于佛教者外,多写外国风俗,如东土耳其之尉迟跋质那,印度之僧昙摩拙义及跋摩等,均以善西域风俗画著名于时;其于当时艺术思想,不无冲动。而展子虔之细描色晕,神意具足,世夸为唐画之祖;孙尚子之魑魅魍魉,参灵酌妙,其战笔甚有气力,尤为他人所莫能效。以山水论,亦颇进步。展子虔之咫尺千里,江志之模山拟水,要皆突过前人。其为隋画之特色者,则更有人物与山水两者间之台阁画。盖隋代名家,如展子虔、董伯仁、郑法士辈,无不擅长台阁。其作人物也,多精意于台阁;作山水也,多精意于台阁;至若贵游宴乐等人物山水画,更无不精意于台阁;而董、郑所作,尤为巧赡。董亡所祖述,台阁之工,论者谓展不及之。郑师僧繇,每于层楼叠阁间,衬以乔木嘉树,碧潭素濑,旁施群英芳草,令见者熙熙然动春台之思;其与台阁相衬之一石一树,亦极工巧,所谓状石务雕透,绘树多刷镂也。此种绘画,盖新从人物背景脱胎而来,而又刻意求山水画之成功,故有以间于人物山水特尚工巧之作风;抑亦受当时大兴土木之影响也。就此作风而推论之,可知隋人趋重山水画之研究;亦即可觇唐代将以山水画代人物画而兴之趋势。然是时纯粹之山水画,作者殊少,台阁画擅长者虽多名家,亦皆与人物或山水等合图,如展画之北齐后主幸晋阳图,董画之周明帝田猎图,郑画之游春苑图等,其画迹固多,终不如应时奉行寺院间之道释人物画之显赫,故隋代绘画,亦属宗教化时期,其调和南北之画风,与力求山水之成功,于唐则为过渡时期也。 ○第十八节画迹 图画名迹,自遭萧世诚之厄,零落可慨。陈主肆意搜求,天下名迹,复集内府。及隋平陈,命元帅记室参军裴矩、高频收之,得八百余卷。炀帝遂起所谓二妙台者以收藏之。后炀帝东幸扬州,尽将所有随驾而南,中道船覆,大半沦弃。炀帝既亡,并归宇文化及。化及至聊城,复为窦建德所取。其留东都者,则为王世充所取。于是帝室所藏,或沦亡,或散于臣民。此种妙迹,大数为先代作品,其经隋代之收藏情形概如此。至若隋人之手迹,见之记籍者,亦不可指数。兹举著者而言,约可分为卷轴画、壁画及其他画类三种,述如下: 卷轴画类 展子虔,山水及其他杂画,无所不能,其画迹之在卷轴者甚夥。而尤以人物为多。《贞观公私画史》载展画有法华变相图一卷,白麻纸长安车马人物图一卷,弋猎图一卷,杂宫苑一卷,南郊图一卷,王世充像一卷,凡六卷。《宣和画谱》上道释录有展画三十,皆御府所藏,自法华变相图已见于上外,有北极巡海图二,石勒问道图一,维摩像一,托塔天王图一,摘瓜图一,按鹰图一,故实人物图二,人马图一,人骑图一,挟弹游骑图一,十马图一,北齐后主幸晋阳图六;而《历代名画记》又有展画朱买臣覆水图等行世云。董伯仁与展氏,并为天生奇英,齐名一时,卷轴画亦不少。宣和御府所藏,道经变相图,最为著名。《贞观公私画史》载董画有周明帝田猎图一卷,弥勒变相图一卷,杂台阁样一卷,隋文帝上厩马图一卷,农家田舍图一卷。《历代名画记》亦并载之。郑法士,长于人物,《贞观公私画史》载有阿育王像一卷,隋文帝人佛空像一卷,杨素像一卷,贺若弼像一卷,陈叔英像一卷,擒卢明月像图一卷,洛中人物车马图样一卷,北齐畋游图一卷,贵戚屏风二卷。《宣和画谱》上人物,载有游春苑图四,游春图二,读碑图四,凡十卷。他如孙尚子有画五卷,曰美人诗意图一卷,屋宇样一卷,杂鬼神像三卷,见《贞观公私画史》。杨契丹有画六卷,杂物变相二卷,豆卢宁像一卷,隋朝王会图一卷,祭洛图一卷,贵戚游燕图一卷,尉迟跋质那画有六番图,外国宝树图、婆罗门图等;并见《历代名画记》。 壁画类 隋代画家,无不善作壁画。壁画之盛,据记籍所载,实过卷轴,可知我国壁画之风,至隋代而极盛,如定水寺、(在上都寺内,东西及前面门上。)崇圣寺、(亦在上都寺东殿壁。)海觉寺、(在上都寺内,双林塔西面。)龙兴寺、(在东都寺内,西禅院壁东头,画八国王分舍利。)甘露寺、(在浙西寺。大殿外两壁。)东安寺、(江都。)灵宝寺、(长安。)光明寺、(长安。)天女寺、(洛阳。)云华寺(洛阳。)等,皆有展子虔画。崇圣寺、(上都寺西殿内。)海觉寺、(上都小殿前面。)白雀寺、(汝州。)终圣寺、(江陵。)光严寺(洛阳。)等,皆有董伯仁画。海觉寺、(上都寺内,双林塔后面,又西南院内北壁画神。)永泰寺、(寺东精舍,画灭度变相。)开业寺、宝刹寺、光明寺、灵宝寺等,皆有郑法士画。龙兴寺、(上都寺内佛像。)纪国寺、(寺西禅院小堂。)大云寺(寺东北两壁。)皆有郑法轮画。崇圣寺、(上都寺殿西北壁。)东禅寺(长安。)等,郑德文画之。清禅寺、(长安。)禅定寺,(上都。)陈善见画之。兴善寺,(长安。)刘乌画之。定水寺、(寺殿内东壁维摩诘。)总持寺、(上都寺佛殿内西面壁。)敬爱寺、(洛阳。)西禅寺(长安。)等,孙尚子画之。光明寺、(长安,与田僧亮、郑法士同画。)宝刹寺,(长安,亦与郑法士同画。)杨契丹画之。永泰寺、(上都殿及西廊神僧。)开业寺、延兴寺,李雅画之。尉迟跋质那所画尤多。慈恩寺、(上都寺塔下南门,及西壁千钵文殊。)光宅寺、(寺东菩提院内北壁东西偏,画降魔等变相。)兴唐寺、(寺西院中三门内东西偏。)安国寺、(寺东廊大法师院塔内。)大云寺,(东都寺门东两壁,鬼神,佛殿上菩萨六躯,净土经,变阁上婆叟仙。)皆为其手笔。其余若蔡生画兴福寺,(寺西北隅佛堂壁十光佛。)释跋摩画增敬寺,(寺内宝月殿北壁罗汉像。)释玄畅画大石寺,(成都画金刚密迹等十六神像。)释迦佛陀画少林寺,(嵩山寺门上。)亦皆称名迹焉。 寺之在长安者,多有壁画;成都次之,江南则绝少。较之南北朝时,适得其反。是盖江南诸寺,已经前朝绘饰,而京洛诸寺接近辇毂,宜加壮丽也。画迹最多者,首推展子虔;次之则为郑法士、尉迟跋质那。画材多取佛教故实。画有一人独作,有二人或二人以上合作者,可谓盛矣。 其他画类 由其应用方面而言,有关于劝功者,礼制者,学术者,灾祥者等。大业中,齐郡通守张须陀率兵讨击山贼,罗士信固请自效,每战,须陀先登,士信为副。炀帝令画工写须陀、士信战陈之图,上于内史,是属于劝功者也。诸卫左右厢旗图样十五卷,五姓登场图一卷,周官礼图十卷。周室王城明堂宗庙图,乐悬图等,是皆属于礼制者也。瑞应图,祥瑞图,芝英图,祥异图,张掖郡玄石图等,则皆属于灾祥者也。灵秀本草图,芝草图,引气图,道引图,似皆道家画,庐山图,西域图等,是皆地理学画,皆有关于学术者也。按炀帝时,闻喜人裴矩,曾撰《西域图记》,依其本国服饰仪形王及庶人各显容止,即丹青模写,共成三卷,颇得帝悦,此亦关于地理学之画迹,但隋代对于地理颇能注意,地图之作,不仅此。大业中,普诏天下诸郡,条其风俗物产地图,上于尚书,即其一例也。据上所述,壁画固皆为装饰寺院之道释人物画。如卷轴画中,除少数之山水人物的风俗画,若游春图,农家田舍图等外,则为周明帝田猎图,朱买臣覆水图等历史故实画。而若维摩像、阿育王像、托塔天王图、道经变相图等道释画,亦不在少数。可知隋代绘画,仍以道释人物画为中心。其他画类,虽各有其部分之价值,然自汉而后,此类画迹,于画学史上已不占重要位置;至隋实无叙述之必要矣。至若山水,虽自南北朝来,有宗炳、王微等创为专论,阐其奥理;至隋展子虔等又出而刻意求工;然作品殊寥寥,总不及人物画之绚烂。虽因其出世也晚,不若人物画在一般赏鉴者眼中有历史上之权位;而不为当时君主所利用,或亦其一原因也。 ○第十九节画家 杨隋统一中国,为时甚促,画家者流,除为南北朝之遗产,及入唐而始著名之作家外,史籍所载,以为隋代画家者,亦有二十余人之多。夏侯朗曾绘三礼图,杨契丹、蔡生以善写佛像名,江志笔力劲健,风韵顿挫,模山拟石,妙得其真。至若陈善见之遒媚温润,王仲舒之精淑婉润,皆为名辈所推。解、刘龙、刘乌、程瓒等,亦时能手。其最著者,则如: 郑法士 郑本周大都督左员外侍郎建中将军,封长社县子,入隋授中散大夫,画师张僧繇,当时已称高第;其后得名益著。尤长人物,至冠缨佩带,无不有法;而仪矩风度,取象其人。虽流水浮云,率无定态,笔端之妙,亦能形容。论者谓江左自僧繇以降,法士独步云。其弟法轮,子德文,皆能克承家学。 展子虔 展氏历仕北齐、北周,入隋为朝散大夫,帐内都督。善画,尤长人物山水,人物描法甚细,山水咫尺千里,画马亦入神:立马有走势,卧马则腹有腾骧起跃势。时与董伯仁并名。 阎毗 阎,榆林盛乐人。父庆,周上柱国宁州刺史,进位柱国晋公。毗七岁袭爵石保县公。武帝命尚清都公主,拜仪同三司。隋炀帝时,拜朝散大夫,领将作少监。画笔精极,炀帝盛修军器,以毗性巧,谙练旧事,诏典其职,凡辇路车舆,多所增损;长城运河等役,皆总其事。后从帝征辽东,至高阳卒,时年五十,赠殿内监。 董展 董字伯仁,以字行,汝南人,多才艺,乡里号为智海。官至光禄大夫,殿中将军。善画,与展子虔齐名。画无祖述,动笔形似,笔外有情,楼台人物尤妙,杂画亦多巧赡。 孙尚子 孙官睦州建德县尉,与郑法士同师张氏。郑以人物楼台称伯,而孙则善魑魅魍魉,参灵酌妙,善为战笔之体,甚有气力。其鞍马树石,几胜法士云。上所论列者,皆为中国人;当时因佛教之盛行,外国僧侣之来中国以画名者甚多。尉迟跋质那善画外国风俗及佛像,擅名当时,今所谓大尉迟僧者是也。跋摩那尝于增敬寺宝月殿北壁,自作罗汉,及定光佛像,每至夕,能放神光云。玄畅主成都之大石寺,迦佛陀住嵩山之少林寺,昙摩拙叉则自文帝时白天竺来,遍礼中国阿育王塔,至成都大石寺,以空中所见,貌十二神像焉,是皆当时外国僧侣来中国之善画者。其画各有新奇处;且自佛教神像外,多作外国风俗人物,于当时图画颇有关系。 ○第二十节画论 隋人论画无专著,盖时代太促之故。关于画理方面,尚有一二名言足述者。杨契丹尝与田僧亮、郑法士同于长安光明寺画塔,郑图东壁北壁,田图西壁南壁,杨画外边四面,是称三绝。杨以簟蔽画处,郑窃观之,曰:“卿画终不可学,何劳障蔽?”又求杨画本。杨引郑至朝堂,指宫阙衣冠车马曰:“此是吾画本也。”郑深叹服。杨、郑皆为隋代画苑领袖,郑闻杨言而叹服,则当时图画之偏重于真实描写可知。古之图画,宫阙衣冠车马……各与其时其地之制度风俗有关,真实描写,不稍假借。故读其画,不难推知作者生何时,居何地,及其当时当地之制度风俗焉。隋唐犹然。董有展子车马,展无董之台阁,非不能画,地不同也;仲由带木剑,而笑吴生,昭君著帏帽,而讥阎令,非不尽美,时不当也。杨氏之言,虽极简冷,可以服郑氏之心,实足表当时作者之真实态度。 ●第七章唐之画学 李渊覆隋而主中国,国号曰唐。自武德戊寅而迄昭宗天乙丑,即当西纪六一八年~九○五年,凡传二百八十七年而亡。粤自汉亡三百年来,图画之事,生发于干戈乱离之中。若奇花遍野,非不绚烂。及李唐兴,治于之时较久。太宗、玄宗又大扩疆土,西域、南夷之来庭,文艺宗教之焕发,图画益以进步,则若名卉异葩,毕罗瑶圃,蔚为大观,实为我国图画极盛时代。顾其制作与应用,率受宗教化,与六朝不相远也。 ○第二十一节概况 有唐二百八十余年间,虽中经强藩悍将,诸多变乱,而文教武功,皆有其极盛之时。以言诗文,则有李、杜、韩、柳诸家,耀光百世;以言书法,则有虞、褚、颜、柳、欧诸家,驰誉千秋;以言宗教,则因国威振于四远,如景教、回教、拜火教等,后先传入,即本有之释、道教,亦各分宗竞兴,绘画之事,固亦有其他文艺为国民思想之反影,恒随当时政教风尚之递嬗以为转移,但绘画承先代之余,亦非新政教所能骤变,故唐初绘画,尚保其固有之面目。开元、天宝之际,文教之隆,号称极点,而绘画则亦灿然纯为唐风,即所谓气势雄浑之作风也。自是厥后,政纲渐替,人心渐涣,绘画思潮亦若失其主轴,杂作蔚起,各有专诣,又另开一风气矣。故唐代画史,可分三期述之。 (甲)初期 自武德而至开元以前,是为初期。当时画风,继承六朝之余绪,技术上虽稍进步,然犹未能别开蹊径。盖其时作法仍盛行钩研,以细润为工,画人物如此,写山水树石,大概亦皆拘拘于前人之成法,未能挥洒自如。譬之当时文学,若沈期、宋之问等之为诗,格律虽变,而其根柢,为赓绮丽艳冶之余韵,其为文,亦复蹈袭四六骈丽之旧习,末见有如李、杜、韩、柳等正大雄浑之风,是盖因唐初政教之陶养尚浅,不能一时转移传统之风尚。且高祖、太宗诸帝,欲以提倡文教为治本,颇联爱及画;又不得不从珍藏前代名迹着手,于是六朝绘画之习,不但不即转革,且如回光返照,崇古之风反特盛于一时。当杨隋之末,维扬扈从之珍,为窦建德所取,东都秘藏之迹,为王世充所得,武德五年,窦、王就擒,珍迹皆归唐室。高祖爱重特甚。尝命宋遵贵载以船,溯河西上,行经砥柱,忽遭漂没,仅有十之二归诸御府。太宗更旁征博采,无不收入。因是名画之录入《贞观公私画史》者,达二百九十三卷。天后之世,内库图画,张易之又奏而修之,鸠集名工,使各推所长,锐意摹写,仍旧装背,虽云点缀盛治,一时崇古摹古之风,遂以大盛。内府既富收藏,宵旰之暇,借以遣兴,高祖、太宗,皆有能画名;王族亲贵,如汉王元昌、韩王元嘉、滕王元婴等,亦多习之。又当国基初奠,极欲夸示威德,收拾民心,每逢战胜奏凯,蛮夷职贡之事,辄命臣工画图以进,于是熟典制,善人物,为一代宗匠之阎氏兄弟,相继而进。立德于武德中官尚衣奉御,作衮冕大裘,以及服舆伞扇等,皆得其妙,太宗贞观初,作玉华宫图称旨,官工部尚书,贞观三年,蛮酋谢元深入朝,颜师古援成周故事,请作王会图,立德应命作之,又曾作职贡图,异方人物诡怪之质,自梁魏以来,名手不能及也。其弟立本,累仕太宗、高宗两朝,时称丹青神化,尝奉诏画外国图及秦府十八学土、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等,皆极其妙。他如殷闻礼、张孝师、曹元廓、范长寿等,皆一时名家也。名家既辈出,而当时道观与佛寺并兴,画壁之风,又不减六朝,善道大师尝造净土寺二百余壁,是即可见壁画道释人物盛况之一斑。盖唐初诸帝,远祖李耳,因附会而并崇道教,至中宗禁画道相于佛寺,——非不许画道相也,盖欲专画道相于道观,以示尊敬,遂举自汉以来浮屠老子并祀一宫之风,始行打破。——前代虽亦有道教画,自是乃与佛画并为时人所重。其绘画取材,则不越先范,天师真人,云龙符篆而已。至若玄奘三藏,与国使王玄策等赍自印度之佛教画,及于阗国人尉迟乙僧之传写印度晕染法,即所谓凹凸花之类者,则皆有助于唐代中期绘画新思想之勃起,而乙僧尤有力焉。乙僧以丹青奇妙,于贞观初由其国荐之阙下,初授宿卫官,复袭其父跋质那封郡公,父亦善画而仕于中国者也,时人因称跋质那为大尉迟,乙僧为小尉迟。凡画功德人物花鸟,皆作外国形相,其用笔小则紧劲如屈铁盘丝,大则洒落如游龙活虎,盖自来外国画家之客中国者,当推乙僧为最。而唐人因得时见其用笔取象之迥异寻常,乃敢悍然于古法时尚外别讨新生活,其影响于唐代中期绘画之革新,实非浅鲜。 (乙)中期 玄宗即位,唐室中兴,内修政教,外宣威德,贞观以还,当以开元、天宝间为唐室最盛之世。其时文学艺术,勃然兴起,画风因之一变细润而为雄健。虽其气运之隆盛,有以使然;亦当时作者,心厌前朝细润之习达于极点,无可加力,复受域外新奇之诱引,乃思别开生面,于是唐代绘画,有中期之崭新。当开元、天宝间,承平日久,世尚轻肥,文人学土,皆得研习绘事,而玄宗又书画备能,于画尤有深得,墨竹为其创作。当时名家如吴道子、李思训等,同时并起。道子曾少以丹青之妙,浪迹东洛;明皇知其名,召入禁中,授以内殿博士,改名道玄。于画无所不能,其画人物鬼神,穷形极相,用笔生动,超然绝俗。当其早年,犹拘成法,行笔差细;中年以后,则笔似莼叶,遒劲圆转。所画人物,八面生动,傅采染色,别出心裁,世称吴装。夫道玄人物画之所以能特出新意,穷极变态者,固由其心手灵敏,有过人才,疑亦当时随宗教传入之印度婆罗门图及健驮罗式之美术品,与以感化也。其时日本人,又传其画法以去,如彼京都东福寺之释迦三尊像,紫野大德寺之中尊观音像,及其左右之山水画,皆与道玄之画风相仿佛,彼国美术家,亦承认而乐道之。由此知,是时人物画之盛行,仍以佛画为中心,惟其所谓佛画者,已经中风之陶冶调和,非复如六朝人之原样模写,盖颇能见东方艺术之精神也。故是时佛画制作之多,不过六朝;而制作之精而有意义,则不可谓尚仍旧贯,吴道玄实其代表作家也。道玄画人物如塑,旁见周视,四面得神,笔迹图,细如铜丝萦盘,朱粉厚薄,即见骨高下而肉起陷处。写佛像,皆稽于经,不肯妄著无据之笔。地狱变相,为其杰作,视后世寺刹所图殊弗同,了无刀林沸镬牛头阿旁之像,而变状阴惨,使观者放汗毛耸,是殆所谓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也。(东坡跋道玄人物画语。)然道玄之长,不仅道释人物,于山水亦大有贡献。盖山水画自唐以前,大抵群峰之势,若钿饰犀栉,或水不容泛,或人大于山,一幅之中,惟人物或台阁见长;及唐道玄辈出,乃始一变前人陆、展等细巧之积习,行笔纵放,如风雨之骤至,雷电之交作。盖道玄天才独出,年未弱冠,已穷丹青之妙,其不甘受前人之束缚而独有所创造也固宜,惟以前代主细润,故其所创为壮逸,是亦受时代之反应而然也。同时有李思训崛起,写山水树石,笔格遒劲而细密,赋色青绿兼金碧,卓然自成一家法。其子昭道,克承家学,虽稍变而愈妙,时人因称思训为大李将军,道昭为小李将军。思训为宗室子,官左武卫大将军,与其子皆生当盛世,长享富贵,其所创作,而为繁茂富丽之青绿山水,则亦其环境习染有以使然也。玄宗尝命吴道玄、李思训同写蜀道风景于大同殿,道玄写嘉陵江三百余里山水,一日而就;而思训则累月方华。玄宗叹曰:李思训数月之功,吴道玄一日之迹,皆极其妙。论者谓山水画变于吴,而成于李,是亦可见当时山水画之盛行,此后起之山水画,乎有代人物画而为我国绘画之中心矣。安史乱后,入于中唐,则有王维者,创一种水墨淡彩之山水画法,谓之破墨山水,与李思训之青绿山水,绝然异途,而其势力之大,则或过之无不及,于是我国山水画,遂由此而分宗。李思训之青绿为北宗之祖;王维之破墨为南宗之祖。王维举开元中进士,曾官右丞,晚年隐居辋川别业,信佛理,与水木琴书为友,襟怀高澹,放笔迥异尘俗,敛吴生之锋,洗李氏之习,而为水墨皴染之法,其用笔着墨,一若蚕之吐丝,虫之蚀木。所作山水,平远尤工。然其所以为时人所推重,得称南宗之祖者,亦因中唐以还,佛教之禅宗独盛,社会风尚,皆受其超然洒落高远澹泊之陶养,而士夫文雅之思想勃然大起,与初唐盛唐时,殊有不同,故王维之破墨,遂为当时士夫所重,卒以成为我国文人画之祖。同时有卢鸿、郑虔,亦以高人逸士而兴水墨淡彩之画风,与王维共扬此时代新思想之波也。今日本京都智积院所藏之瀑布图,千福寺之泷图,相传为王维之遗作,是殆当时日本留学生由中国传度而去,亦足见王维破墨派山水之逢时。其传王维者,则有张ロ。ロ外师造化,中得心源,山水松石,名重一时,为南宗健者。又有王洽者,特开泼墨之法,先将水墨泼于幛上,因其形迹,或为山,或为石,或为云水,为林泉,随意应手,倏若造化,时人称之为王墨,亦为王维破墨之别派,而为米氏云山之远祖。我国山水画,至唐之中期,不但与人物画分庭抗礼;且能自分宗派,互相耀映,是实为人物画得未曾有之现象。然山水之风行,固受佛教之影响;其应用也,亦往往与人物画同施于寺壁,盖不外宗教化也。山水之外,若曹霸、韩、韦偃之画马,皆著名于时,当开元、天宝之际,唐室声威震于西域,名马奇兽,岁时来献,故当时人物画家,又以画马为盛。韩之马,尤称精妙,为时第一。重写生,尝对玄宗曰:天潢十万匹,皆臣师也云云。偃尝以越笔点簇鞍马,或腾或倚,或或饮,或惊或止,或走或起,或翘或,其小者,或头一点,或尾一抹,千变万态,宛然若生,亦称神奇。昔人画马,大抵作螭头龙体,具马之状貌者稀,惟晋宋之间,顾陆一变其体,周隋之际,董展又变其格,究皆未全脱古人窠臼,至韩、韦偃辈出,乃始毛彩奕奕,而有玉花骢、照夜白之活跃纸上。于是唐代画马之盛,遂为前世所未见,而为后世之典则。花鸟画于天后时,已有殷仲容者著名于世,然不敢誉其新奇;至中唐以后,边鸾、刁光胤、滕昌等,先后辈出,为时宗匠,而花鸟画乃始露头角焉。——马与花鸟亦有绘于寺塔者。 (丙)后期 唐代绘画,至开元、天宝之际,名匠辈出,炳若列星,可谓极人文之盛。降及德宗之世,其风渐衰,纵有举扬,亦冀能持续余势而已。自来名画,多用蜡纸摹写,谓之拓本,由御府拓者,谓之官拓,晋时已颇行之,及唐,内库翰林集贤秘阁拓写不辍,至德宗朝,亦因国家多难,渐致衰废。惟佛寺道院画壁之风,则尚盛行于时,而周称大家,学者多宗法之。后武宗以好神仙,毁佛寺伽蓝至四万余,佛教画至此骤受一大顿挫。宣宗即位,又锐意修复之,佛教画遂复风行。宪宗以来,内而宦官朋党,互相倾轧;外而强藩悍将,各逞跋扈;国事愈危。历懿宗而僖宗,则已人口流亡,盗贼蜂起。自中唐之季,及于晚唐,在时事上论,似非艺术发展之时期,其实不然。盖当时画家,虽不能如阎、吴、李、王之集大成,亦能择其一端焉而专习之。其中有独到者,正不乏人。如山水画中之瀑布、海涛、松石,人物画之婴儿、仕女,兽类之龙、兔、犬、马,禽类之鹤、雀、鹭鸶,乃至水、火、云霓、盘车诸类,无不各有专家。此种分工专习之画风,前时亦有其例,要至唐代后期愈见显著。是殆我国画如人物山水花鸟诸大画门,至唐中期或发达已极,其头角崭露后起诸画家,欲兼习之自难独出,而又不甘无所表见,故多择一而专习之。张南本与孙位并学画水,皆得其法,南本以为同能不如独胜,遂专意画火,是即可见晚唐画家思想褊狭之一斑。艺以专著,为时风尚,与其谓为晚唐国运衰退之征,毋宁谓为我国绘画学习法上之进步。且自安史乱后,唐室御府所藏名迹,多半散佚民间,肃宗又往往以画颁赐贵戚,转辗归于好事者所有;德宗难后,名迹益多流落;于是予民间以鉴藏之机会,而画价为之大增。即当时所谓近代之价,如董伯仁、展子虔、郑法士、杨子华、孙尚子、阎立本、吴道玄等屏风一扇,其值有达二万金,次之亦一万五千金。则当时民众对于绘画之感爱美,其热烈为何如耶!是亦唐代文学大盛,一般文学家对于绘画,往往乐为赞美鼓吹。歌咏题记,以及种种神话式之评语之见于各家诗文集或笔札中者,不可胜记,民众累受此种美妙之宣传及诱惑,故迟至中期以后,人人心目中皆以画为墨宝,得经鉴藏为无量欣幸也。唐末争乱无宁日,画家如孙过、张询、刁光等,皆避乱入蜀,遂伏五代艺苑转移蜀中之先因。 综有唐一代之绘画而言:前期之绘画,犹承六朝余绪,多以细致艳润为工;道释人物,可谓臻盛,山水虽已成功,而未受重视。开元、天宝间,是为中期:笔姿一变而为雄浑超逸,山水画且并人物画而大兴;花鸟画亦渐露头角。德宗以还,则为后期:人物山水花鸟,虽无特殊之进步,惟诸家多能各专一长,以相夸美;人民知绘画之可宝,大开鉴赏之风;亦有足多者。唐代图画,无论人物山水花鸟及其他杂画,往往图之寺院,与宗教有关。顾唐当盛世,政教清明,朝野熙和,上而贵族士女游宴戏乐之事,下而山林田野行旅农牧之务,亦多形之图画;如虢国夫人游春图,明皇击梧桐图、祈巧士女图、避暑士女图、栈阁图、唤渡图、山作农作图、川原牧牛图等,皆颇有流传者。他若马、牛、孔雀、鹁鸽、牡丹、竹、石等,亦类多图写。惟就大体言,此种图画,终不若应用于宗教方面者制作之伟大富丽。夫自中期以后,各种图画,在应用上,固多与宗教有关;从其作法上言:则如人物,——即属道释人物,面部多美秀而文,有异前代模样,其设色勾勒,主讲笔墨之神趣;山水经王维、郑虔、王洽辈之变化,笔势墨韵之间,且见书法而含诗趣;如牛马鱼龙花木之属,亦多当时文学家所乐与品题,或所作者,即系图写诗意;盖是时绘画,已渐趋于文学化矣。若论唐代在我国绘画史之位置,实可称为中枢。盖言人物画,则能承先代之长而变化之;言山水画,则能应当代之运而光大之;言花鸟画,则能发萌孵化,为后代培其元气;凡我国各种重要之画门,于唐代已皆[B14A]然有集大成之势,其后如五代如宋诸朝之绘画,要无不以此为昆仑而分脉焉。
关于我们:
河南省慈善书画院
河南省慈善书画院成立于二零零四年六月,是经河南省文化厅、民政厅批准成立的独立法人单位。书画院的宗旨是:遵守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遵守社会道德风尚。利用书画艺术,募集慈善资金,帮扶弱势群体,构建和谐社会。书画院成立十年多来,在社会各界的帮助和支持下,始终以做好社会公益事业为己任,共举办慈善救助笔会十多次,募集慈善资金五百多万元,并为资助企业捐献书画作品五百多幅。通过救助笔会,不仅及时的救助了社会弱势群体,同时,还为资助企业提升了文化品位。为建设河南文化强省,构建和谐社会做出了应有的贡献。
联系人:张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