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预防治疗 > 大圆满心性休息31老病死
大圆满心性休息31老病死
传讲时间:.12.22
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酿吉钦布奏旦涅咪扬大悲摄受具诤浊世刹宗内门兰钦波鄂嘉达尔后发下五百广大愿巴嘎达鄂灿吐谢莫到赞如白莲闻名不退转敦巴特吉坚拉夏擦漏恭敬顶礼本师大悲尊祈祷遍知无垢光尊者:刚热托噶仁钦年布格托嘎雪山宝藏颈云丹根作嘎威杰察德圆诸功德喜乐园多尼酿波威比纳玖瓦二义精藏瑜伽士龙钦饶将桑波所瓦得祈祷龙钦绕绛贤祈祷全知麦彭仁波切:玛威桑给钦热酿拉夏心显文殊师利智根德桑布门蓝纳巴央勤学普贤行愿义这吉嘉威春蕾怎匝巴持佛佛子事业者将央拉弥雅拉所瓦得祈祷文殊上师足上师瑜伽速赐加持:涅庆日俄再爱香克思自大圣境五台山加华头吉新拉意拉闷文殊加持入心者晋美彭措夏拉所瓦得祈祷晋美彭措足共机多巴破瓦新吉罗证悟意传求加持劝众听法偈:拉耶嘎当勒当诺因嘎天龙夜叉鸠槃荼哲温达当摩耶嘎南当乃至人与非人等卓瓦根杰扎南杰赞巴所有一切众生语檀嘉嘎德达给丘丹多悉以诸音而说法为度化一切众生,请大家发无上殊胜的菩提心!戊二、老苦:老苦极其难忍受,韶华逝去皆不悦,不堪赞毁依手杖,食难消化体温失,体力失故行动难,不至欲处关节变。人老的时候也有很多痛苦。《佛本生传》中说,悉达多太子到城外看到老人时,就问车夫:“这是什么?”车夫说:“这是老年人。”太子说:“啊,我也会变成这样吗?”车夫回答说:“您也会变成这样的。”后来他就开始对此进行思考。看起来这是一个非常简短的教言,但现在的很多年轻人平时根本不会想“我会老的”,当衰老的痛苦来临时突然间就会受不了。其实这没有什么,这就是我们在这个世界要经历的过程。而且人老得也特别快。我们藏地的说法是:“人老得特别快,就像秋天的鲜花一样。”秋天的鲜花一经霜就没有了。所以,大家不要特别执著青春韶华,越执著老得越快。“老苦极其难忍受,韶华逝去皆不悦,不堪赞毁依手杖,”衰老的痛苦非常难忍。当青春很快逝去的时候,很多人心里特别不高兴。当人老了以后,心很脆弱,忍耐力也特别弱,听到一点赞叹就特别开心,受到一点批评又特别痛苦,而且体力也很衰弱,走路都要拄着拐杖。刚才我看到一个老年人就想:很多年轻人现在还可以,但是人就是这样的,很快都会变得步履蹒跚。“食难消化体温失,”人老了以后会没有食欲、消化不良,体温也失去了控制,一会儿冷,一会儿热。一般年轻人遇到冷热时还可以,不过,现在的年轻人对寒冷和酷热的忍耐力也很弱,冷的时候穿的衣服也特别多。以前我们放牛的时候,很多年轻人算是比较坚强的。但现在藏地的牧民,不知是否跟食物有关,很多人的心也特别脆弱,很容易受打击;身体也很容易受伤,生一点疾病或者遇到一点事就不行了。本来老年人才有这样的特点,而年轻人应该坚强一点,能够抵抗寒冷和酷热,但现在不知道他们怎么回事。佛陀在《出曜经》中讲:“老则形变,喻如故车”。人老了以后,就像古老的破车一样——今天拉肚子,明天头痛,后天感冒;走路也不行,说话也不行,什么都不行。这就是老年人的“成就相”。“体力失故行动难,不至欲处关节变。”老年人由于体力丧失的缘故,走路也很困难,想去的地方都不能去。现在大城市里的电梯也有不好的地方,如果没有电梯直接爬楼梯的话,对膝关节也很好,但现在人很懒惰,经常乘电梯,其实这对身体很不利的。应该像以前一样修那种三四层的楼,这样人们就可以直接爬楼梯,锻炼一下关节了。其实,很多人应该走路来听课或做一些体力劳动。现在人,包括一些佛教徒,不要稍微有一点条件就请侍者、保姆,自己除了吃和睡以外什么都不做,像小皇帝一样天天坐着,这样不是很好。应该是洗衣、做饭等所有事都自己做。其实自己勤快地劳动和经常活动比吃任何药都起作用,这是最好的锻炼身体的方法。所以只要时间允许,每个人都应该多运动,光是天天坐着的话会对身体是越来越不利的。根失蔽眼不见色,声香味触皆不觉,忆念不清痴沉眠,享用外境力微弱。“根失蔽眼不见色,声香味触皆不觉,”人老了之后,眼根、耳根、鼻根等都丧失了力量——眼睛看不清色法,声香味触也都感觉不到。所以六根失去力量后,就无法享用六境了。人年轻时,看到好看的或吃到好吃的会很开心;老了以后,好像对什么都没有感觉了。我前段时间去美国,好像也是对什么都没有感觉。我以前去的时候,一会儿特别开心:“我到了这么好的国家,很好啊!”一会儿看着地图又很伤心:“这么遥远的地方,我什么时候才能回家啊!”但现在到了那里,好像也没啥感觉,已经迷迷糊糊的了。所以,人老了跟年轻时真的有很大差别,因为六根都没有力量了,也就无法享用六境了。人在年轻时很多感受都非常强烈,一会儿特别快乐,开心得不得了,一会儿特别痛苦,又哭得不得了;但到老的时候,好像什么都没感觉,好吃的也就这样吃了,不好吃也就这样吃了。其实人生就是这样的,我现在也都是这样了。“忆念不清痴沉眠,享用外境力微弱。”人老了的时候忆念也不清楚,像是得了老年痴呆症一样。睡眠也不正常,每天该睡的时候睡不着,不该睡的时候却总是睡着。而且享用外境的力量也非常薄弱。老年人跟年轻人的兴趣完全不同。我们有时候看到年轻人还是比较羡慕的。比如夏天的时候,他们到了花园里面特别开心:“哇,很好看啊!”于是马上拍照。而我们连照相机都不想拿,觉得这个照了有啥用啊,没啥意思啊……以前我去印度的时候特别爱照相。有一次在印度鹿野苑,法王就批评过我:“每次到一个地方就拿着一个照相机,不好好发愿,干什么?”但是我现在出去的时候,看到照相机都不想摸了,看到他们拿着照相机都觉得很重啊,有什么用啊?食等美味亦反感,寿逝畏死识紊乱,如童脆弱无耐力,如油已尽灯速熄。“食等美味亦反感,寿逝畏死识紊乱,如童脆弱无耐力,”很多老年人对食物的美味也感受不到了,而且都害怕自己会死,当寿命到了尽头的时候就会特别痛苦,连意识也不正常了。而且有些老年人就像孩童一样,特别容易生气。我们经常也会说起来,“这个人本来很有智慧很有思想的,但是现在好像一句话都承受不了,马上就哭了”,“噢,他以前不是这样的,现在已经老糊涂了,不要跟他说什么了”。但另一方面,也希望老年人不要说得太多了。有些老年人一直喋喋不休的,“嘟嘟嘟……”,我都提醒自己老的时候尽量少说话。还有些老年人经常说别人的过失,“这个不行,那个不行……”,旁边的人都开始烦了。但很多老人好像没办法控制自己的语言,心也很乱。所以我们现在看到老年人有哪些毛病,要提醒自己老的时候注意。“如油已尽灯速熄。”老年人就像油已燃尽的灯一样,很快就会“熄灭”。但是《出曜经》中讲“法能除苦,宜以力学”,也就是说老年的很多痛苦可以通过佛法来断除,所以我们应该非常努力地学习佛法。像一些修行人老了以后,内心很快乐,也不害怕死,自己每天都在念咒、念经、禅修……我越来越感觉到,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的老年人,如果没有学佛或者没有任何信仰的话,是非常可怜的,一直等待着死亡,内心也特别孤独、寂寞、伤心。所以,有精神上的安慰和依托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像藏地的老年人都是很开心、很慈祥的。除了非常严重的病人外,他们每天都是通过念观音心咒和用转经轮来度过剩下的短短时日。其实这应该是很快乐的。在座的佛教徒到生命最后的时候,也许子女会帮助,也许不会,但不管怎样,人生都照样会过完的。在这种情况下,以修行和快乐的心态来度过此生是很重要的。戊三、病苦:病苦极为难堪忍,患者身体已改变,内心悲伤意不悦,外境受用不称心,疑虑丧命生忧愁,无法忍苦出呻吟。“病苦极为难堪忍,患者身体已改变,”病苦也非常难忍。生病时,患者的身体就像飞禽被石头击中了一样,一点力气都没有。拓展内容《前行引导文》:“就算是精力充沛、容光焕发、神采奕奕、精明强干的壮年人,可是一旦不幸染上疾患,也会像被石头击中的鸟雀一样身衰力竭,无精打采,甚至卧床不起,身体稍作运动也很困难。”
“内心悲伤意不悦,”病人的内心也非常悲伤、不快乐。他对任何食物也没有兴趣。以前脾气比较好的人,生病之后也会心烦意乱、容易发怒等,有很多不喜悦的情绪。“外境受用不称心,”他对外境中的任何事物都感觉不称心,对什么也都没有兴趣了。人生病之后,好像整个世界都变得特别黑暗。“疑虑丧命生忧愁,无法忍苦出呻吟。”而且有些人也非常害怕死亡,特别痛苦,经常发出哀嚎。其实病苦不用别人讲,很多身体不太好的人自己就能感受得到。而且非常健康的人也很少,所以我们通过亲身感受也能知道病苦。佛陀在《增一阿含经》中讲,产生疾病有几种原因:拓展内容《增壹阿含经》:“世尊告诸比丘。疾病之人成就五法。不得时差。恒在床褥。云何为五。于时。病人不择饮食。不随时而食。不亲近医药。多忧喜瞋。不起慈心向瞻病人。是谓。比丘。疾病之人成就此五法。不得时差。”
第一是“不择饮食”,即对食物没有很好地选择、调整,饮食不规范。第二是“不随时而食”,按理来讲,食物需要按时节来食用,但有些人并没有随顺春夏秋冬季节的规律。像我们这里,有些人把夏天的蔬菜冻起来,留到冬天吃,这也不一定符合人体的规律。第三是“不亲近医药”,即不听医生的言教。第四是“多忧喜嗔”,即经常有很多疑虑、担忧,喜欢生嗔恨心。一般容易生病的人爱生嗔恨心。汉地有种说法是:“他把父母气病了。”藏地好像没有这种说法,“怎么会生气就能得病?”但是佛经里面说,经常生嗔恨心确实会产生疾病。第五是“不起慈心”,即对别人不起慈爱心,心里一直有种怒气,这也是疾病的原因。生病时祈祷药师佛非常重要。药师琉璃光佛曾在因地发了十二大愿,其中第六大愿和第七大愿都是关于消除病苦的:人们生病时若称念其名号,祈祷、恭敬、忆念他,那么由地水火风四大不调或暂时的违缘而引起的疾病,依靠药师佛等诸佛菩萨的加持力就可以消除。同时,接受医疗也非常有必要。拓展内容《佛说药师如来本愿经》:“第六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其身下劣,诸根不具,丑陋顽愚,聋盲跛躄,身挛背伛,白癞癫狂,若复有余种种身病,闻我名已,一切皆得,诸根具足,身分成满。
第七大愿: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若有众生,诸患逼切,无护无依,无有住处,远离一切资生医药,又无亲属,贫穷可愍,此人若得闻我名号,众患悉除,无诸痛恼,乃至究竟无上菩提。”
不管怎么样,佛陀说人生当中的病苦是非常难忍的。这一点不用多说,医院里面一看,感觉好像世界上所有的人都在生病一样,都很痛苦,不同的科室当中都有不同的病人。现在中国人看病难,很多人看不起病也比较痛苦。医生也很痛苦,面对那么多病人,恐怕再努力也很难支撑。而且我们现在的医疗制度也不是很完善。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国家在这方面确实非常不错。有一些病人基本上不需要自己出药费。而且每个家庭都有家庭医生,生病时先请家庭医生看,他能治疗的就治疗,不能治医院就医。医院,也不可能因为病人没有钱而不给开刀,作为医生必须要救治病人。但实际上,即使生活在上述国家,即使那里的医疗制度再完善、医疗条件再好、医疗保险再全面,人们也离不开病苦,也特别可怜。所以,佛陀宣说的四种痛苦当中的病苦,从我们每个人自身来看,也是非常容易了解的。戊四、死苦:死亡痛苦极剧烈,衣食语榻皆最终,舍身命眷仆亲财,独自漂泊而生畏。“死亡痛苦极剧烈,衣食语榻皆最终,”生老死病当中,死亡的痛苦也是很剧烈的。人们在临死之时,都是穿着此生最后的衣服,吃着最后的食物,说着最后的语言,睡着最后的床榻,居住在最后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认为现在的说话、吃饭、穿衣都没有什么,但总有一天会发现:“噢,这是我最后穿的衣服了,再也不用穿了。这也是我的最后一顿饭了。”当家人出事的时候,有些人经常哭诉“他最后穿的衣服是这个”,“他最后吃的一顿饭是在我们的某个聚会上”,“我听到他最后说的话是什么”,“我见他最后一面是在什么时候”……这也是人们最终离开时的真实写照。“舍身命眷仆亲财,独自漂泊而生畏。”在离开人间的时候,他将最可爱的身体、生命以及眷属、财富,所有的所有都放弃了,没有一个能带走的。佛陀在《大乘理趣六波罗蜜多经》中讲:“一切苦中莫过死苦。”一切痛苦当中最可怕、最难忍受的就是死亡的痛苦,但是我们每个人都要经历。而现在很多西方人认为死亡是不吉祥的,一生当中都很忌讳提及。我在给他们演讲之前,他们会提出要求说:“您等会儿千万不要讲死亡,因为在我们这个地方,死亡是一个不吉祥的话题。”但我就故意提“死亡、死亡、死亡……”其实也没有什么不能提的,这是每个人的必经之路。你认为死亡不吉祥也好,不愿意提也好,最后还是会死亡。那还不如提前知道“你也会死,我也会死”。《开启修心门扉》里面就有这样一个窍诀。一个弟子再三请求上师传法,但上师一直没有传。到最后,上师终于给他传了法,传的就是“你也会死,我也会死”。这个弟子对此很有信心,也非常认真地去修持了。其实弟子对上师有信心还是很重要的。如果信心不足,上师给他传再高的法,他也觉得没有什么;如果信心足够,哪怕是上师的一句教言,弟子也会非常重视。原来有个和尚不会传法,但弟子一直请他传法。上师说:“我没有什么传的,我不会。”弟子认为:“噢,上师给我传了一个‘不会’,‘不会’是没有什么,应该是空性的意思。”于是他就这样观空性而证悟了。所以,即使上师说错了,弟子有信心的话也会有所领悟的。刚才那位上师说:“你也会死,我也会死。”如果一般人听到这句话,可能会认为这没有什么,“‘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不用您说,谁都会懂的,我也懂。这不是什么法,您还是给我传个法好不好?”但是那位弟子并没有这样说,上师给他传“你也会死,我也会死”,他就领悟到“我真正会死的”。他既没有忌讳,也没有逃避,而是一直观修死亡无常,最后获得了成就。其实佛教徒更敢于面对死亡。因为他知道自己会死,他人也会死,家里人会死,身边的人也会死,所以死也没有什么,我们都要走这条路。这时他心里反而会更坚强,同时也会为死亡和来世做一些准备。不管怎么样,我们在没有死亡之前遇到了佛教,确实很荣幸、很快乐。在所有的教育当中,只有佛教的教育把人生的很多客观问题直接地说出来了。大家要如何对待这些问题,关键就看自己了。这次我们讲《心性休息》,大家要很认真地去思考。光听课还不行的,希望你们要认认真真地去看《心性休息大车疏》。颂词背诵打卡
老苦极其难忍受,韶华逝去皆不悦,
不堪赞毁依手杖,食难消化体温失,
体力失故行动难,不至欲处关节变。
根失蔽眼不见色,声香味触皆不觉,
忆念不清痴沉眠,享用外境力微弱。
食等美味亦反感,寿逝畏死识紊乱,
如童脆弱无耐力,如油已尽灯速熄。
病苦极为难堪忍,患者身体已改变,
内心悲伤意不悦,外境受用不称心,
疑虑丧命生忧愁,无法忍苦出呻吟。
死亡痛苦极剧烈,衣食语榻皆最终,
舍身命眷仆亲财,独自漂泊而生畏。
???????????温故而知新30课-31课1、人生是快乐的还是痛苦的?请说明理由。2、什么是生苦、老苦、病苦、死苦?分别有哪些表现?1、对佛经描述的住胎过程与现代医学相吻合的现象,你有哪些感触?2、如果有了佛法的理念,那么在面对衰老、生病、死亡的时候,会与世间人有哪些不同?如何才能做到这些?1、佛教认为“人生是痛苦的”,为什么这种认识不是消极的?依靠这种认识可以消除人生的哪些痛苦?为什么可以消除?求学之足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