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饮食调养 > 与生俱来的三心二意

与生俱来的三心二意



文/孟庆祥

作为一个成语,三心二意表示立场不坚定的意思,据说出自关汉卿的《救风尘》第一折:“争奈是匪妓,都三心二意”。而本文只是借用这个人所共知的成语说一下人类世界的心理学现实。

心理学的这个词虽然才诞生一百多年,而实际上自从人类有了理性思考之后就有了心理学。对人类自身的好奇和对自然的探究最终分化成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关于自然的学问已经一骑绝尘,关于人类自身的学说还处于凌乱状态,所以,我这种业余票友才有了置喙的可能性。

关于人的学问,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察和体会。另外一方面则是人之间千差万别,受到各种文化、情境影响非常明显。就好像科学很容易计算弹道轨迹,对羽毛的轨迹却不容易搞定。

在历史长河中,无数牛B人论述过人各方面的特质。本文的特点则是建立在一定的逻辑基础之上,逻辑理性肯定比个人观察更有根有据,更可信。

“人在本质上是社会性动物,那些生来就没有社会性的个体,要么比人类低级,要么是超人。社会是先于个体而存在的,不能过社会生活的个体或者自以为不需要或不参与社会生活的个体,不是兽类就是上帝。”

这段话是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说的,时间是公元前年。亚里士多德说人是社会性动物,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群居动物。这个是非常正确的一个观察。他这段话的错误是认为兽类是独处的,而实际上大多数兽类也是群居的。据统计地球上70%的动物是社会性动物。大多数兽类的群居和人的不同在于人类是“等级森严”的群居动物,如果你不甚明白,在网上搜一下猕猴的行为模式就知道是怎么回事了,“群居”和“等级”是锻造人心理的最重要的生存场景。

一、自大心

心理学各种调研、统计和试验都证实了人有自大的倾向。调查表明,90%的商务经理对自己的成就评价超过对普通同事的评价。在澳大利亚,86%的人对自己工作业绩的评价高于平均水平,只有1%认为低于平均水平。大部分认为自己比周围的普通人聪明,更没有偏见。在美国有多人练习篮球,其中65%的人认为自己能进入NBA,而实际上NBA只有名球员。

自大是很确实的心理现象,因为自大有助于怂恿个体动物在群体动物争夺较高的地位,因为这种性格在远古时代具有显而易见的斗争优势。而较高的地位获得生存和繁殖的概率比较大。也就是说现在的人类都是自大狂的后代。即便是现代的规则社会适度的自大仍然是有助于攀爬高位的一种性格特征,其中的逻辑和野蛮时代是相似的,只是现代斗争手段更加复杂,把体力为主换成了智力为主而已。

二、比较心

很显然,我们对自己的评估取决于比较。一个故事说某甲得了一万块钱的奖金很高兴,当他知道了其他人得到的两万之后就很沮丧。

攀比不是文明之后的产物,它也是与生俱来的一种本性。攀比是人类社会发展一种低俗的动力,少数人因攀比幸福,多数人因攀比苦恼。所以幸福感不是随着物质拥有量上升而上升。

孔子说不患寡,患不均是对人性一种深刻的见解。

比较心的生物基础是个体可以判断自己的群体中的地位。农村老太太养的鸡有啄咬顺序,狼族吃肉要按照地位分配优先权,本质上,它们都是有比较心的动物,否则很难建立等级制度的群居关系。

三、从众心

从众心理是群体心理学最明显的现象,年,法国业余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写了一本很薄的经典著作——《乌合之众》,其见解一语中的。

勒旁写道:“我们以为自己是理性的,我们以为自己的一举一动都是有其道理的。但事实上,我们的绝大多数日常行为,都是一些我们自己根本无法了解的隐蔽动机的结果。

群体在智力上总是低于孤立的个人,但是从感情及其激发的行动这个角度看,群体可以比个人表现得更好或更差,这全看环境如何。一切取决于群体所接受的暗示具有什么性质。……群体固然经常是犯罪群体,然而它也常常是英雄主义的群体。正是群体,而不是孤立的个人,会不顾一切地慷慨赴难,为一种教义或观念的凯旋提供了保证;会怀着赢得荣誉的热情赴汤蹈火……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有着无意识的成分,然而正是这种英雄主义创造了历史。如果人民只会以冷酷无情的方式干大事,世界史上便不会留下他们多少记录了。”

勒庞观察的重点是群体事件的暴虐现象和群体低智商现象。而从众之心有更广泛的影响力,从一款产品的流行到聚集起来的狂热分子,从举手表决到明星崇拜,从街头的悠悠球到广场舞背后的主谋皆为从众心理。

很显然,从众或曰羊群效应实际上是社会性动物的粘合剂。试想什么样的方法能让羊团结在一起?一个跟一个学是最容易的方法。从没有智商的蚂蚁岛低智能的羊群乃至高智慧的人类,这个道理都是相同的。只是“上帝”把没有智商的动物设计成本能,把有智商的动物设计成“心理”。

四、臆断

所谓二意,首先是臆断。论语中有子绝四之说: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意通臆,毋意就是不要臆断。其它的三个都有不同的理解,而毋意是没有异议。

人类有了智慧之后,就要时刻面对判断的问题。古时的占卜、宗教很大程度上是寻求因果关系,找到确定性的规律。现代科学的起源,逐渐解决了有关自然的确定性问题,而人文的东西仍然找不到确切的线索进行判断,于是主观想象不可避免的要填补。

从道理上说臆断是不可避免的,人类的心理规律是一旦有一个想法就会不断的为这种想法找支撑的理由,从动物的逻辑看,只有坚定信心才会导致行动,只有行动才会有后果。

一个人想借领居家的斧头来用,在去邻居家的路上,他想“邻居会把他的斧头借给我吗?那个斧头可是他新买的,他舍得借吗?他本来就不是个大方的人,上次我向他借犁,他说犁坏了。这一次他肯定不会借给我。一把斧头都不愿意借,这个领居也当得太无情无义了,以后我要出点什么事情,让他帮忙,他更不会帮了,这算什么邻居!

结果是这个可怜的家伙还没走到邻居门口,就已经彻底的绝望并且开始愤怒,他怒气冲冲的敲开邻居的门,对邻居说:“操你妈的,斧头你留着自己用吧!”

这个借斧头的故事显然是编造的,多年能够流传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借斧头人的影子。

五、倦意

懒惰是我们的天性,为了凑三心二意,就用一个近义词。从生物逻辑上看获取食物生存和获得繁殖机会是两个最纯粹的需求,其它的都是为了这两个目的衍生出来的特性。

纵观整个人类历史,农耕是最苦最累的。据考古人类学家推测在农耕之前人类每周为了获取食物只工作15~20个小时。农业的发明本来让单位面积上的产出比自然情况下增加许多,而后果则是人口增加的更多,为了应对食物的挑战,不得不禁锢在土地上中日劳作。

不管是体力劳动还是智力劳动,人类仅有偶尔为之的爱好。在各种各样社会规则和人类心理的约束下,人们不得不时时与懒惰的天性做斗争。比如本文,我想一下是可以的,但真要动笔写、好好思考就要战胜一下小懒惰,事事都是如此。

人类还有好多种心理,三心二意则是很根本的特性,它有内在的生物逻辑支持。至于这些天性是好是坏,一篇短文不可能展开论述,社会中的人是自我驯化的动物,事实是一个坚硬的存在,判断则因人而异,因时而异,因事而异。与其我来主观臆断,还不如留给读者自己体悟。

最后,我插入一个硬广。我今年出版的《人性与个性的逻辑——原欲、基因与驯化》说的更加详细,包括你想了解的有关人的方方面面。别以为我为了赚钱,其实,你买一本书,我才赚一元多钱,主要是这本书确实值得一看,起码我没有看过与我这本书相近的书。

另外,点标题下面蓝色小字“曲高和众”或者在公众账号上搜“m”。







































北京白癜风专科医
北京治白癜风的最好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gr.com/ystl/10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