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饮食调养 > 景仰诸葛亮诗七首之六蜀先主庙
景仰诸葛亮诗七首之六蜀先主庙
老子想卷赢,儿子想躺平
1、原诗解读
刘禹锡·蜀先主庙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
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
得相能开国,生儿不象贤。
凄凉蜀故伎,来舞魏宫前。
①天地英雄:《三国志·先主传》中曹操对刘备说“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凛然:严肃,严厉,可敬畏的样子。
②“势分”句:指刘备创立蜀汉,与魏、吴三分天下。鼎:比喻王位,帝业,源自典故“问鼎”:春秋时,楚庄王北伐,陈兵洛水,周定王派王孙满去慰问楚师,楚庄王向他询问周朝传国之宝九鼎的大小与轻重。指有夺取天下之意。
“业复”句:五铢钱,汉朝货币。王莽代汉时,曾废五铢钱,至光武帝刘秀时,重铸五铢钱。这里指刘备想复兴汉室。
③相:丞相,指诸葛亮。
不象贤:指刘禅不肖,不能守业。
④“凄凉”两句:刘禅降魏后,东迁洛阳,被命为安乐县公。魏太尉司马昭在宴会中使蜀国的女乐表演歌舞,旁人见了都为刘禅感慨,独刘禅“喜笑自若,乐不思蜀”。
2、老子想卷赢
刘备是一个敢折腾的主,在乱世之中不怕卷,参与卷,主动卷。
他的简历,看起来就是无敌无友、波澜壮阔的与人斗争史:黄巾起义起家后,公孙瓒、袁绍、陶谦、袁术、吕布、曹操、刘表、刘璋、孙权,不停的投奔、逃跑、联合、反目、对抗。
公孙瓒与刘备师出卢植同门,年,刘备,跟随邹靖、公孙瓒等人讨伐中山国张纯之乱,合作几年后,年,刘备突然离去、不辞而别。
此后,刘备得陶谦让徐州,挨袁术进攻,求曹操支持。受吕布偷袭后,投奔曹操。衣带诏事件后,与曹反目,投奔袁绍。官渡之战中,离开袁绍投刘表。
然后,就是与孙权联合赢得赤壁之战,趁机取刘璋的益州,事后孙刘反目,败走夷陵。
总的来说,刘备一生中的合作与斗争经历丰富多彩,与许多历史人物都有过交集,他在不断的斗争中成长和壮大,最终建立了蜀汉王朝。
陈寿的评价中,认为刘备将国和家全都托付给诸葛亮,心无杂念,是君臣鱼水的典范。刘备百折不挠的斗争,可能不只是为了争夺天下,很有可能是为了在乱世中避免灾祸。
好像在说,刘备是“卷不得已”。
3、儿子想躺平
刘禅,则是身心合一,有躺平的条件,并长期身体力行。
诸葛亮在世,刘禅宣布“政由葛氏,祭则寡人”。
诸葛亮逝后,蒋琬、费祎先后主持国事,虽然他们经常在汉中办公,远离成都,但朝中的各项事宜,刘禅都会征询他们的意见后施行。
其后,姜维、黄皓、谯周的话,刘禅基本也都听(互相冲突时就和稀泥),包括投降这样的大事。
总体来看,刘禅知道自己能力不足,对大的政治兴趣也不浓,经常忽略军国大事,有时甚至不亲自上朝。
习惯于躺平。
陈寿的评价中讲:“后主任贤相则为循理之君,惑阉竖则为昏暗之后”,有好丞相时,刘禅明事理,没有好丞相时,刘禅很糊涂。
典型的躺平人格。
刘禅的年号,前为“建兴”,后为“延熙”。
从“建”到“延”,似乎也预示了些躺平国格。
这样看,“此间乐,不思蜀”又何尝不是内心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