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文章

推荐文章

热门文章

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饮食调养 > 品鉴资治通鉴卷第二上

品鉴资治通鉴卷第二上



静读《通鉴》,对境炼心,观复知常。

本文共计字

1.商鞅变法

公孙鞅这个人,是卫侯庶出的子孙,喜好循名责实、尊君卑臣的学说。事奉魏国宰相公叔痤的时候,痤就知道他贤能,但还没来得及推荐重用。刚好身染重病卧床不起,魏惠王去问他说:“您病情如果有个三长两短,国家大事怎么办呢?”公叔痤说:“我的中庶子卫鞅,年龄虽轻,却有奇才异能,希望您把国家大事托付他、信任他!”王默不作声。

公叔痤又说:“国君如不听信我的话重用卫鞅,一定要杀掉他,不能叫他离开魏国。”王答应后就离开了。这时公叔召见卫鞅,对他说:“我做人的态度向来是先君后臣,所以先替国君打算,再把详情告诉你,你尽快逃走吧!”卫鞅回答说:“国君不能用你的话任用臣,又怎能用你的话来杀害臣呢!”所以他一直没有逃走。

王出来以后,对左右侍从说:“公叔痤病况太严重了,真叫人伤心啊!他叫寡人把国家大事托付卫鞅,接着又劝寡人杀掉他,这岂不是前后矛盾吗!”卫鞅后来到秦国,靠着一位宠臣景监求见孝公,并用富国强兵的办法来游说他,孝公十分高兴,于是便和他进一步商讨国事。

魏惠王听了公叔痤的临终之言——“嘿然”,出门以后对左右说了那一番话。他并没有领会到公叔痤的真正想法。可能魏惠王当时心里想:“这个公叔痤,你升天了,就推荐自己府里的人来接替你,为啥相位就一定用你或者你的人呢?”所以未采纳公叔痤的临终建议。

他哪里知道,就是这个平平无奇的前相国家里的门客,后来在秦国得到重用,使得秦国日益强盛。在与魏国的一次交战中,“卫鞅伏甲士,袭虏公子卬[áng],因攻魏师,大破之。魏惠王恐,使使献河西之地于秦以和。因去安邑,徙都大梁。”魏惠王悔不当初,叹息说:“吾恨不用公叔之言!”

《大秦帝国之裂变》商鞅王志飞饰

卫鞅想变更法制,以求富强,秦人不高兴。卫鞅对秦孝公说:“一般人的通病是安于故常,因此当政策开始推行的时候,不可以和他们共同讨论,只可以和他们共享成功的果实。德行高尚的人,讲的话往往和世俗的说法不同,成功立业的人,做的事也经常和众人的计划不一样。所以只要圣德的国君认为能富国强兵,是不必墨守成规的。”

甘龙说:“事情不全是这样,因为顺着原先的法制去实施,官吏们做起来纯熟,人民也生活习惯。”卫鞅说:“一般人都习惯于旧习俗,读书人也沉迷于自己的见闻,这两种人,可以任之为官,使其守法,但不可以和他讨论法制以外的事。有智慧的人制订法律,愚昧的人接受裁制;贤能的人革新礼制,不才的人则受局限。”孝公说:“很好。”便派卫鞅做左庶长,后来定立变法的命令。

名句赏析:

民不可与虑始,而可与乐成。

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

现代俚语里说到:“你可真是个平平无奇的XXX小天才!”

“平平无奇”很有可能是真的,“小天才”嘛,就是说这个人灵巧,会抖机灵。芸芸大众是做不了诸如变革、起义等有风险的事,在大部分时间里甘愿做“一条咸鱼”,以保自身周全。所以,这个世界上的很多创举都是少数人来完成的。在那个时代,商鞅就是一位有头脑、敢想敢做的人。

商鞅变法具体措施

使人民五家为保,十家相连,彼此监视纠举,若不纠举,则十家同罪;告发奸私犯罪的,依斩敌人首级的标准赏赐;不告发的,依投降敌国的标准处罚。作战有功的,各依照标准受上等的爵赏;私下械斗的,各视情形的严重状况加以处罚。努力本职工作,辛勤耕织而使粮食布帛丰收的,可免除赋税徭役;只知营求小利和懒惰贫穷的,被纠举之后,收录妻子为奴婢。即令是帝王宗室,若无战功可称道的,也不得收入族谱。为了彰明身份的尊卑,官职的高下,各以等次的名号称其田宅、臣妾和服饰。有功劳的,显达而光荣,无功劳的,即使富有也不会显荣。

商鞅变法,奖励农耕和军功;人人遵守法律,令行禁止。以上是他的一些具体措施,可见一二。

2.徙木立信

法令制定后,未立刻公布,唯恐百姓不能信从,就在首都的南门立了一根三丈高的木桩,征求能将木桩搬到北门的人,给黄金十斤。百姓觉得很奇怪,没一个人敢搬动。于是再下令:“能搬动者给黄金五十斤!”有一个人去搬动木桩,就给他五十斤黄金。表示信赏的决心,然后才公布法令。

法令施行一年后,有数以千计的秦国老百姓,前往首都陈述新法的不便。当此之时,太子触犯法律。卫鞅说:“法令所以无法施行,是因为在上位的都不去遵守。”可是太子是一国储君,不可对他施以刑罚。于是刑囚他的师傅公子虔,在他的老师公孙贾面上刺墨字。第二天,秦国人民都开始遵奉法令了。

法令施行了十年,秦国路人不捡丢掉的东西,山林没有盗贼,人民作战奋勇,不敢私下械斗,乡里都邑都非常安定。这时,最初认为新法不便的秦民,也有人来陈说新法的好处。卫鞅说:“这些都是破坏法令的百姓!”把他们全都迁移到边境。从此,人民再也不敢议论法令了。

臣司马光说:信诺是人君的利器。国家赖人民得存,人民以信诺归附;不守信诺,便无法驱使人民,没有人民,便无法保卫国家。因此,古时的君王,绝不欺骗民众,称霸的强国,也不失信于四邻,懂得治国的人,不失信于百姓;懂得齐家的人,不失信于亲友。不懂的则刚好相反,失信于邻国,失信于百姓,甚至失信于兄弟父子。使得上下互不信任,彼此离心,造成败亡的后果。

所得的好处,无法疗治他所受的伤害,所获的利益,不能补他所遭的损失,这难道不可悲吗!从前齐桓公不背弃与曹沫的盟誓,晋文公不贪图攻占原国的利益,魏文侯不丧失虞人的约会,秦孝公不废除搬动木桩的赏金。这四位君王的思想并不纯粹,而商鞅尤其以刻薄寡恩著称,又加以处在战争攻伐的时代,天下趋向诡诈暴力的情况下,他们还不敢违背信诺,来对待人民,更何况是天下安定时候的执政者呢!

名句赏析:

信者,人君之大宝也。

上不信下,下不信上,上下离心,以至于败。

3.

齐威王、魏惠王论宝

齐威王和魏惠王相约在郊外狩猎。惠王说:“齐国也有宝物吗?”威王说:“没有。”惠王说:“寡人的国家虽小,还有十颗直径一寸长的明珠,照耀前后十二辆车。难道像齐国如此的大国,反而没有宝物吗?”

威王说:“寡人所认为珍宝的东西和你不同。我有臣名檀子的,派他镇守南城,楚国人不敢侵扰,泗水附近的十二诸侯小国也都来朝见。我有臣名盼子的,派他镇守高唐,赵国人不敢向东渔猎黄河之地。我有官吏名黔夫的,派他镇守徐州,燕国人在北门祭拜祈福,赵国人在西门祭拜祈福,迁居追随他的有七千多家。我有臣子名种首的,派他防御盗贼,则民风淳朴,道不拾遗。这四位臣子足以照耀千里,岂只是十二辆车子呢!”惠王听了,面有惭愧的表情。

4.孙膑与庞涓的较量

接下来的故事,两位主角想必大家都不陌生——孙膑、庞涓。二人之间两次角逐:桂陵之战和马陵之战。两次大战的结局都是孙膑及其所效力的齐国战胜了庞涓和他所效力的魏国。两次大战,孙膑将自己所学发挥得淋漓尽致。也用自己的能力杀死两面三刀的庞涓。

魏国强大,不断对邻国用兵。周显王十五年(前),魏将庞涓引兵自大梁一路北向攻赵国,围困赵都邯郸。赵国向齐国求救,齐国以田忌、孙膑率军出发,不救围困当中的邯郸,而是一路西进,进入魏国境后,一路人马西南向徉攻魏都大梁,主力西北向,设伏于桂陵。庞涓闻大梁有警,撤邯郸之围,南返驰救,在桂陵遇伏,魏军溃败,庞涓被齐军擒获,齐军“围魏救赵”之战略大获成功。史称“桂陵之战”。

齐魏马陵之战,也就是桂陵之战的十三年之后,即周显王二十八年(前),魏国派庞涓联合赵过征伐韩国,庞涓率军自魏都大梁西向进攻韩国,韩国势危,求救于齐国。齐国以田忌、孙膑率军西进,来到与大梁近在咫尺的外黄,庞涓东返攻打齐国。闻庞涓西来,孙膑命齐军向东北方向撤退,并逐日减灶。庞涓轻敌,误判齐军不战自溃,遂以轻军蹑踪突进。齐军到达马陵后,张网以待。待庞涓到达马陵,齐军伏兵发动,魏军大败,庞涓自知智术已尽,自刎而死说:“让孙膑这小子成名吧!”于是齐国乘胜大破魏军,俘虏了太子申。史称“马陵之战”。

《资治通鉴》中这一部分的精彩部分:

二十八年(庚辰,公元前年)

魏国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韩国派人向齐国求救。齐威王召集大臣商议说:“是早救好呢,还是晚救好呢?”成侯邹忌建议:“不如不救。”田忌不同意,说:“我们坐视不管,韩国就会灭亡,被魏国吞并。还是早些出兵救援为好。”孙膑却说:“现在韩国、魏国的军队士气正盛,我们就去救援,是我们代替韩国承受魏国的打击,反而听命于韩国了。这次魏国有吞并韩国的野心,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向东再来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弊,正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齐威王说:“对。”便暗中答应韩国使臣的求救,让他回去,却迟迟不出兵。韩国以为有齐国的支持,便奋力抵抗,但经过五次大战都大败而归,只好把国家的命运寄托在东方齐国身上。

电影《战国》中的庞涓(吴镇宇饰)与孙膑(孙红雷饰)

孙膑考虑事情,尤其注重时机。一有人来寻求帮助,我们就去救援,不见得是好事。文中,孙膑建议:待到韩国感到亡国迫在眉睫,一定会向东再来恳求齐国,那时我们再出兵,既可以加深与韩国的亲密关系,又可以乘魏国军队的疲弊,正是一举两得,名利双收。想必这种操作就是有大智慧的。遇事多想一步,把利益最大化,而不是凭借感觉去做事。

孙膑对田忌说:“魏、赵、韩那些地方的士兵向来骠悍勇猛,看不起齐国;齐国士兵的名声也确实不佳。善于指挥作战的将军必须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孙武兵法》说:‘从一百里外去奔袭会损失上将军,从五十里外去奔袭只有一半军队能到达。’”

名句赏析:

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

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

5.韩昭侯二三事

韩昭侯

韩昭侯与申不害

申不害,原是郑国的卑贱小臣,后来学习黄帝、老子著作和法家刑名学问,向韩昭侯游说。韩昭侯便用他为国相,对内整顿政治,对外积极开展交往,这样进行了十五年,直到申不害去世,韩国一直国盛兵强。

申不害曾经请求让他的堂兄做个官,韩昭侯不同意,申不害很不高兴。韩昭侯对他说:“我之所以向你请教,就是想治理好国家。现在我是批准你的私请来破坏你创设的法度呢,还是推行你的法度而拒绝你的私请呢?你曾经开导我要按功劳高低来封赏等级,现在你却有私人的请求,我该听哪种意见呢?”申不害便离开了自己正式居室,另居别处,向韩昭侯请罪说:“您真是我企望效力的贤明君主!”

韩昭侯与他的破裤子

韩昭侯有条破裤子,让侍从收藏起来,侍从说:“您真是太吝啬了,不赏给我们还让收起来。”韩昭侯说:“我知道贤明君主珍惜一举一动,一皱眉头,一个笑脸,都是有感而发。现在这裤子比皱眉笑脸更重要,必须等到有人立功才给。”

位高权重者,应该珍惜自己的一举一动。在别人看来,位高者的嬉笑怒骂很有可能都是重要的信号,所以不可以任性而为。

韩昭侯与屈宜臼

韩昭侯修建一座高大的门楼,屈宜臼对他说:“您肯定走不出这座门的。为什么呢?因为时运不宜。我所说的时候,并不是指时间。人生在世有顺利、不顺利的时候。过去您曾经有好时运,却没有修建高门楼。而去年秦国夺去了我们的宜陽,今年国内又大旱,您不在这时抚恤百姓的危难,反而奢侈挥霍,这正是古话所说的越穷越摆架子。所以我说时运不宜。”

三十六年(戊子,公元前年),韩高门成。昭侯薨,子宣惠王立。

韩国的高大门楼修成。韩昭侯却死了,其子即位为韩宣惠王。

看来韩昭侯没能听屈宜臼的进言。温公在下文又提及此事,就是提醒我们要顺应天时,不要做一些表面文章。

-END-



转载请注明:http://www.qzhgr.com/ystl/211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