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饮食调养 > 反鸡娃的鸡娃之路
反鸡娃的鸡娃之路
北京治疗白癜风大概多少钱 http://www.kstejiao.com/m/
朋友A的孩子今年四岁,是一个聪明伶俐的女孩。妈妈给她报了很多兴趣班,琴棋书画样样都学。孩子说,我比妈妈还忙。
朋友B的孩子五岁,妈妈坚持什么都不教,带着孩子天天外出疯跑玩耍,声称要把童年还给孩子。
一个鸡娃,一个散养娃,这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教育方式。孰对孰错,不得而知。选择鸡娃还是散养娃,与家庭的教育观和个人的价值观有关。有个有趣的现象是,从小被散养大的父母成年后拼命鸡娃,从小被鸡大的娃当了父母后反而更愿意选择散养。但一个明显的趋势是,在大多数的父母群体中,鸡娃的广度与强度逐年增长。
说起现在中国家长的“鸡娃”程度,那是世界闻名的。之前有个朋友圈流传的笑话很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现状。
问:4岁孩子英语单词量个够不够?
答:在美国肯定是够的,在中国(海淀)肯定是不够的!
的确,在中国,尤其是北上广这些大城市里,可以说鸡娃无处不在。哪怕在一些二三线的城市里,也有大批的鸡娃主力军崛地而起。我家姥姥就经常说我这个妈不着急,在老家(一个三线城市)像我家孩子(4岁)已经识字多少会算多少题了。
说实话,当我看到周围的父母打着鸡血把孩子从小送进各种培训班,孩子在短时期内还表现出了一定的才能,内心不有点焦虑是不可能的。所以,特别理解现在家长这种趋之若鹜的心理,不想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好象自己不鸡娃就是真的对不起娃的将来。
从小鸡才艺,长大鸡学习,一生鸡血沸腾,不到鸡死心不死,不让鸡飞誓不休。
家长累吗?累。孩子呢?累。然后呢,继续鸡。
去年在我的心理咨询室里有这样一个女孩,妈妈从幼儿园就报了很多班,孩子小学时成绩优秀,人际关系一般。进入中学后,女孩在学习上瞧不上别人,可是又无法和同学和谐相处,慢慢地成了班里的“孤家寡人”,直到心情抑郁,最终连正常学习都无法进行下去。她说我总觉得自己是一个人,周围很冷清很冷漠,觉得学习好也并不能给她真正的快乐。
北京大学教授徐凯文说,现在的很多人都得了“空心病”。上了北大的好多学生在别人看来是天之骄子,但自杀率极高。他们有强烈的孤独感和无意义感,他们从小都是最好的学生、最乖的学生,但是他们不知道为什么要活下去,以及活着的意义和价值是什么。
鸡娃过了头,人生都走不下去了。所以,今天我想提出一条反鸡娃的鸡娃之路。
01鸡娃,不如激娃
人类其实天生就有自我发展和探索的驱动力,想想母亲在分娩的时候,婴儿就拼了命卯足劲儿地想要来到这个世界上。从他们呱呱坠地的时候,就充满了好奇和探索,自己学着坐、爬、走路、跑跳、吃饭以及各种技能。这就是本能的驱动力,是孩子要想探索自我与环境的天性。长大后,孩子学习知识,让自己变得更好,这也是自我发展的本能和需求。
很多父母说,我之所以鸡娃,是为了让他从小具备坚持和专注的学习品质,这样在未来的学习和社会竞争中才不能被淘汰。然而,父母却忘了,孩子这种坚持、探索、专注的品质是生来具备的,看看下面这个视频吧。
03:33教育心理学认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的学习者。但是这个本能的驱动力会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增强或削弱。大部分父母都习惯替孩子安排好一切,但这种善意会导致孩子无法自我成长,逐渐失去自我驱动力,同时父母也会感觉筋疲力尽。很多研究也发现,中国父母更注重用外力来推动,父母对孩子的督促是主要的激励方式;而欧美父母更注重内驱力的培养,父母培养孩子的兴趣和自我驱动是主要的激励方式。
好的教育,并不是教导外在的知识,也不是通过父母的软硬兼施让孩子去学习,而是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积极性,挖掘他们与生俱来的潜能。让孩子可以自发主动地想要变好,想要学习。因为只有内在驱动力强的人才能够坚持,才能走得更远。这就需要从小培养。那如何激发孩子的内部驱动力呢?
02鸡娃,不如鸡己
很多家长一心扑在孩子身上,尤其是妈妈,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的确付出很多。工作能应付就应付,生活能糙就糙,哪怕自己生病了也不管,夫妻关系破裂也无心修复,孩子永远是第一位。鸡娃就是她的终身事业,是她的精神世界。这样被鸡大的孩子,尽管成绩优秀,却承受着特别大的压力。当有一天精神崩溃时,要么向外泄愤,要么向内攻击。
最近两年好几件骇人听闻的杀母案很多都是由这样的家庭教育引起,而向内攻击的孩子严重的会发展成抑郁症,就像电视剧《小欢喜》里的英子。
6岁之前的教育,是孩子一生幸福和快乐的来源。而现在,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更好的时代,信息更发达,接受新事物更多,但同时,压力更大,留给孩子的时间更少,孩子很多时候是被撕裂成长、被迫接受各种新事物,在本来该享有快乐的童年已经耗尽了心理资源。
想想我们和父辈小时候为什么很少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虽然那个年代物质条件并不丰富,但是我们都享有一个真正的童年。从小在户外摸爬打滚,整日挖沙玩水,家长也没有太多的时间去紧逼我们。一个在大自然中被赋予了满满的能量的孩子,见过花开花落,体味过阴晴圆缺,这就形成了我们日后成长中抗挫力的基础。
6岁之前的教育,是孩子一生幸福和快乐的来源。而现在,我们虽然生活在一个更好的时代,信息更发达,接受新事物更多,但同时,压力更大,留给孩子的时间更少,孩子很多时候是被撕裂成长、被迫接受各种新事物,在本来该享有快乐的童年里已经耗尽了心理资源。
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和太太在写给二女儿小八月的信中说:“成人世界太严肃,希望小八月可以慢慢长大,抓紧时间好好享受童年。你只有一次童年,别把它都花在担心未来上。你有爸爸为你做这些事儿,我们会尽我们所能来保证你这一代未来的世界更加美好。”
父母是孩子的榜样。父母努力工作、认真生活、心态平和,孩子也不会差到哪儿去。父母只是一味鸡娃,自己工作生活毫无起色,却要求孩子超越自己,要想一想到底是为了孩子还是为了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千万不要让父母未完成的遗憾成为孩子的枷锁,不要让父母的选择侵占孩子自由发展的时光。
“我负责改变世界,你负责享受童年”。愿每个父母都能像扎克伯格一样,有把童年还给孩子的勇气,也有不断自我实现和超越的实力。
——幸福养育——
一个创造幸福的家
一群有实力的专家团队
培养孩子终身幸福的能力
给予向内生长的力量
这场养育的修行
长久又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