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饮食调养 > 第30期学术研究吴松中国古代早期的
第30期学术研究吴松中国古代早期的
在中国古代经济文化的流变中,农商关系问题是一个贯穿始终的和最引人注目的基本问题。它与“本末”观念和“轻重”思想相结合,构成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主流,制约和规定着其他经济观念或范畴的衍生和演化。因此,探讨中国古代农商问题的发生发展,对于廓清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演变的基本脉络,深化经济思想史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甚至对于我们借古鉴今地分析现实中的农商关系问题也不无启发。
农商关系问题是一个非常复杂的问题。它既包括事实上的农商关系,也包括学理上的农商关系。这二者之间无疑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归根到底,学理上的农商关系即农商关系理论是对农商关系实践的反映。但是,一方面,农商关系理论反过来又对农商关系的实践起着直接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的作用;另一方面,农商关系思想也有其相对独立的发展路径和演变历程。粗略的看,中国古代农商关系思想的演变大体上可以分为三个主要阶段,即西周至春秋战国时期的“农商俱利”观念,秦汉至唐前期的“重农抑商”思想,自唐中叶起至宋渐为明晰及至明清稍成气候的“农商并重”理论,本文探讨古代早期的农商关系思想,主要就是考察和分析“农商俱利”观念在西周至春秋时期的形成,并揭橥其在战国末期的转化,限于篇幅,秦汉以后的“重农抑商”思想和中唐以后的“农商并重”理论只能另文探讨。
一
从经济发展的总趋势来看,人类自古至今经历了一个由漫长的自然经济走向商品经济的过程。正如李埏先生的《经济史研究中的商品经济问题》所言:“自然经济的历史比商品经济悠久,商品经济的前程则比自然经济远大。”在古代社会,人们生活的物质需求主要依靠农业生产,统治阶级实施政治统治的物质基础也主要产生于农业,用恩格斯的话来说,农业是“整个古代世界的决定性的生产部门。”因此,在古代人的思想观念上首先产生对农业生产的重视,这是符合人类认识和实践的基本规律的。举凡东方和西方,重视农业是古代世界各国文明民族的普遍思想。印度、埃及、希伯来、希腊、罗马皆然,中国亦然。
在以农业为生存根基的中国,重农和尚农的行为与意识可以追溯到传说中的上古时期。据史籍记载,神农氏以及其后的尧、舜、禹诸帝,都十分重视农业,“身亲耕,妻亲织”,言传身教,劝导农业生产。到了夏、商、周三代,古代中国人对农业的重视更加明显地体现出来。西周每年立春日隆重举行的“籍田”大礼,便是周王朝重农的具体表现之一,同时也表明重农、尚农已成为国家上层建筑特别是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由此,重农问题成了当时圣贤们甚为白癜风怎样治北京白癜风最好医院在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