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寡趣症 > 相关医院 > 庄子屈原作品中,生存意识和死亡意识的不
庄子屈原作品中,生存意识和死亡意识的不
山东白癜风医院 http://www.xxzywj.com/m/
个体的生存意识主要表现在其人生态度上,有的人“苟全性命于乱世”,有的人舍生取义。在庄屈的作品中,也留下了两人关于“人应该如何过这一生?”这一哲学问题的思考。
庄子注重生命本身,他反对一切戕害生命本真的东西,比如功名利禄,儒家的仁义道德,统治者严苛的刑法。他认为一切束缚自由生命的东西都是有害的,所以他把生命本身的价值放在社会伦理价值之上。他一生甘于贫困,坚持保生养“气”,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屈原则认为人应该为清白正义和“美善”而死,发挥生命的道德价值。他把“美”置于个体生命之上,向“美”而生直接导致了屈原的殉道。他生来高贵,注重品德的修养,坚持对“美善”的追求,选择死亡也是出于道德的目的。
一、不同的生存意识:庄子清静无为,屈原向“美”而生
庄屈虽都生于乱世之战国,关于如何在乱世中生存,二人却给出了不同的回答。“清静无为”是庄子哲学中的主要思想,体现在他的“处世观”、“政治观”、“养生观”上。庄子认为不能鸣叫之大雁被杀掉,有用之树木也被砍伐。所以他的“处世观”核心思想是“处于材与不材之间”。
事实上,庄子一生清贫,远离官场,以卖鱼和打草鞋为生,不求闻达于诸侯,用实际行动践行了自己的“处世观”。看似于社会“无为”,其实于个体生命“有为”。他以自身的清静无为,掩饰才能,来保全个体生命。虽然在现在看来这种观念是消极的,但在当时他的处世哲学无疑闪耀着智慧的光辉。
不仅在“处世观”上,在“政治观”上,庄子也坚持着清静无为,他非常鄙视入朝为官,一生潇洒不羁,不为名利所累。庄子认为,功名利禄就是累赘。他躲避政治上的斗争,清静无为,实则是为了保全生命。对于封建统治,庄子也坚持无君论,他从根本上否定统治者的权利,他认为统治者应该“无为而治”,顺应民性,以民为本。
在“养生观”上,庄子把清静无为的思想发挥到了极致,他重修心养性和人生养护,反对一切戕害生命的东西,包括统治者的刑罚制度,儒家的道德礼仪。庄子认为人的心境会影响到人的精神面貌和身体状况,只有清心寡欲,才能达到静的状态。
屈原虽和庄子同处于乱世之中,但屈原却有着不同的生存意识。他不像庄子以豁达之态身处乱世,求得内心一方净土,他选择和这个黑暗的社会奋力拼搏,坚持“美”和“善”的道德原则。屈原的意识形态中包含着强烈的“恋美”情结,他正是用“美”的哲学和“善”的哲学应对人生的挫折和空虚,以“美”来完成对死亡的超越。
他也是历史上第一个为“美”而生的文人,这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有相关描述。他的“恋美”情结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他在诗歌中反复引用“香草美人”的审美意象,贯穿于诗人生命的全过程。在诗人决定自沉汨罗江之前,他还不忘着华服、佩长剑,坠饰花草和玉佩,彰显自己美好的品性。
“香草美人”既是诗人始终追求的审美理想,也是诗人超越死亡的工具。诗人有时厌恶生活,有时热爱生活,在生与死之间纠结徘徊,都是借助“恋美情结”表现,最终达成和解。他将死亡审美化,也将生命诗意化了,所以生与死的价值在屈原这里通过“恋美”得到升华,诗人最终通过死亡完成了对“美”的追求。
二是屈原吸取了先秦儒家山水比德的审美趣味,对“美”的追求其实也是诗人对道德的追求。视“美”为生命存在的最高境界,“恋美”是诗人所追寻的目标。在屈原的意识深处,美是生命的自然展现,也是心灵的最终归宿。
他不仅注重仪表的风度气韵,衣着和配饰的华美,也注重内在的品德修养,追求“内美”和“外修”的合一。所以当楚国破败,诗人已经无望,为了对抗这个“浑浊”的社会,也为了保持自己美好的品格,他选择了死亡。
从人生追求来看,屈原诗性的“美”中暗含着深刻的道德追求。当美好的政治理想在楚国黑暗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楚国面临内忧外患,分崩离析的境况。他选择了以身殉道来保全自己的高洁品质,实现自己的人生理想。
所以与庄子的清静无为,淡泊名利相比,屈原更在乎个体生命的荣誉感,理想的崇高性,生命的伦理意义。渴望在有限的历史时间里建功立业,让个体生命发挥出最大的效用。但封建社会的伦理价值观本就有缺陷,束缚了个体生命的自由,因此屈原用伦理价值观来衡量自己生命的意义,才导致悲剧。
二、不同的死亡意识:庄子生死齐观,屈原舍生取义
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死亡意识不是一开始就有的,在原始神话中,个体的生命意识是很模糊的。古代人在一开始没有很强的死亡意识,因为是群居部落,很多时候都是透过群体的生命体现出集体的死亡意识。如原始社会的人一旦死亡,部落便认为是上天的旨意或是灾难的降临,个体生命被神化。
随着社会生产,劳动技术的发展,人和自然的关系得以确立,人不再只是大自然的奴隶。而且人类在社会实践中认识到了生与死的自然规律,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和死亡的必然性。这时候的生命观开始走向理性,开始认识到生命短暂,同时也鼓励人们及时行乐。人们开始